白英研
摘 要:詩歌語言凝練、形象,富有韻律美,濃郁的抒情性是其基本的藝術形式,人生百態是其重要的內容。通過誦讀、品味、想象、涵詠,我們可以領悟詩歌意象,感悟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從而把握詩歌的真正內涵,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關鍵詞:教學手段;教學形式;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2-0350-271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富有博大精神的詩是文學的源頭,是人類家園永不老去的童心夢幻。今天的中學生正處在激情澎湃、意氣風發的詩一般的年華,最需要的是富于時代氣息和青春活力的詩歌的滋養,而誦讀則是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沈德潛曾指出:“詩的微妙是在抑揚抗墜之間。”因此,讀者要“靜心按節,密詠恬吟”才能領略,不全心投入反復吟詠,是把握不了其微妙情緒的。特級教師于漪曾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由此可見誦讀在詩歌鑒賞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巧用教學手段使學生樂讀
(一)教學語言的生動性
一首好的詩歌可以海納百川,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詩情畫意令人回味無窮。詩為我們展示了廣闊的天地。這里有“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無限親情;也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的凄美愛情;也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濃濃鄉情;也有“忽聞岸上踏歌聲,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拳拳友情。這里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寧靜;也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清麗;也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奔放;也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雄壯;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等等,所以教師的教學語言至關重要。或是將詩歌的內容,結合時代背景,編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講給學生聽,或是以詩化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教師用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地渲染,不僅填補了詩文跳躍中情與景的空白,更造成一種特有的氛圍。使學生如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到深藏在字里行間的深邃雋永的思想和委婉復雜的感情。
(二)現代傳媒的形象性
中國自古有“看景不如聽景”一說。“聽”可以引發學生無限遐想,加強學生的形象思維,強化學生的感悟力。所以恰當的、適合情景的音樂是詩歌教學中理想的教學手段。它可以營造一種特定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歌美妙的境界。在一曲《秋日的私語》中感悟《再別康橋》那淡淡別離的憂傷;在一曲班德瑞的《藍色天際》中感受《紙船》那厚重博大的母愛。每篇詩歌都是一幅含而不露的中國畫。詩中一組組優美的意象構成一幅幅色彩鮮艷、生機勃勃的美麗圖畫。《再別康橋》中的金柳、青荇、彩虹、長篙、星輝讓學生浮想聯翩。多媒體課件圖畫的展示可以幫助學生盡快走進詩歌,將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畫面,可觀可觸可感,也能夠使課堂趣味橫生。此外,學生聽聲情并茂的朗誦能使他們在優美的樂曲中想象著、體味著、感受著詩的藝術魅力。如在《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中,我在屏幕上先后放了幾張切合詩境的圖畫,有噴薄的日出、蔚藍的大海、茂密的森林,再加上富有激情的朗誦,整首詩不用講,感情一瀉千里,學生聽完之后感情把握得很到位,并且受到一種愛國熱情的藝術熏陶。
(三)模仿練讀,讀出韻味
欣賞詩歌一定要讓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在課堂響起來。學生一遍一遍地讀,教師加以指導。朱熹先生曾說:“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朗讀應注意重音、語調、節奏、感情。重音處理的好,才能準確地表達情意。高音顯得響亮,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顯得幽深,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語調指由于思想感情、語言環境的不同,或為某種表達效果在聲音上表現出來的升降、高低的變化。誦讀時根據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平淡、升降,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讀《再別康橋》“輕輕的”應平淡、柔和,能夠走進那種輕柔、淡淡的離別氛圍中。讀《紙船》中“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累疊的”這句應深沉,充滿激情。許多學生讀到這兒,眼中噙滿淚花,母愛的偉大讓人潸然淚下。誦讀的節奏應著眼于全篇。感情輕快的用快節奏,感情憂郁的用慢節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及人的精神世界。”詩歌是作者內心感情的宣泄,情緒的抒發。讀者要欣賞理解它,只能用“心”去聆聽,去感受。總之,讀詩應做到“兩多兩少”。多一些誦讀,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情感投入,少一些冷眼旁觀。這樣讀詩多了,就會逐漸積累對詩歌的感性認識,從而獲得審美愉悅。
二、運用各種形式使學生樂學
(一)開展活動,寓教于樂
學習詩歌往往使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趣。教師應開展一些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詩歌單元結束后開展詩歌朗誦賽。許多學生賽前精心準備,賽時或激昂,或哀怨,或惆悵,感情把握很到位。整個過程學生表現出來的高漲的熱情和創新精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二)鼓勵學生創作詩歌
詩歌教學應培養學生創作詩歌的能力,讓學生用筆寫出自己真實的心靈。當學生用或稚嫩或成熟的筆觸去表達自己內心感受,對問題的見解時,當內心的詩篇寫成之后,學生就會有一種成就感、滿足感。而這種成就感、滿足感自然會進一步激勵學生產生朗讀詩歌、學習詩歌的愿望。
三、運用多種方法使學生樂背
(一)持之以恒,使學生想背
背誦詩歌對學生而言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要使學生有興趣堅持下去,就必須從實際出發,為他們創造詩歌誦讀的時間、空間。每次早讀學生讀并賞析一首詩,教師加以指導。學生久而久之形成爭先競背的好習慣。
(二)變換形式,使學生易背
教師采用多種方法,如限時背、接龍背、據意背、據畫背、抄寫背、問答背等多種形式,靈活而富有變化。只要運用得當,一定能給學生帶來更多背誦的樂趣。有些詩文,學生雖然當時背下來,但并不懂,然而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以及知識的豐富,學生慢慢也就懂了,詩歌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詩歌乃中華文化之瑰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載體,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源泉。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為了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水平,一定要讓朗朗的讀書聲重回課堂。
參考文獻:
[1]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趙仲才.詩歌寫作概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 周唯高.詩歌朗讀教學的技巧[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0.
[ 責任編輯 田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