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奇 胡志洪
摘 要:世界近代發展的歷史表明,過去或現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發展中國家都有其許多方面、不同層次的原因,這些原因往往具有綜合性,既有制度轉型方面的障礙,又有資源配置方面的問題。我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轉型成為高收入國家,必須借鑒各國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找出我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提出正確的發展方式。
關鍵詞:中等收入陷阱;發展中國家;轉型發展
1 提出背景
“中等收入陷阱”由世界銀行在2007年的《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提出,在其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展望中,也明確提出中國面臨著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縱觀歷史,很少有國家能從中等收入國家脫穎而出,成功轉型成為高收入國家。一方面,由于這些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喪失了廉價勞動力的優勢,而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缺少創新,無法與高收入國家相比。人均國民收入維持在1萬美元左右徘徊不前,陷入中等收入的泥潭,久久不能躋身成為高收入國家。
與此同時,世界銀行也肯定了一部分國家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東亞奇跡”的概念。在大規模的經濟競爭中,韓國和日本成功越過“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國家。與之相對應的是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有些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成為中等收入的國家,可是直至今日,這些國家的國民收入仍然在一個區間內徘徊不前。具體來看,這些國家往往經濟發展不穩定;科技創新能力差;貧富差距嚴重;對外經濟依賴度高。
可以看出,“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針對一些走出貧困的發展中國家,在未來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對可能面臨的一些問題,沒有及時正確的解決,最終導致經濟停滯不前的問題。
2 面臨挑戰
中國改革開放37年,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社會文化,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近年來,我國GDP增速有所減緩,投資、出口、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家馬車動力都有所衰減。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國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我國可以充分結合自身,適當借鑒日本和韓國經濟發展過程,實現經濟轉型。
2.1 城市化問題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口涌向城市,同時,農村或一些經濟發展落后地區人口減少,經濟發展緩慢,以此會形成惡性循環,甚至出現大規模的貧民窟,阻礙經濟發展。而在日本和韓國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并沒有大規模的貧困地區出現,說明這是可以避免的。
目前,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涌向城市。這些農民工,由于收入和居住成本之間存在差距,很難真正成為城市居民。城市化和工業化存在脫節,中國經濟增長失去重要動力,這些情況必須要引起廣泛的重視。
2.2 收入差距懸殊
根據有關部門統計,2014年中國基尼系數大于0.5,遠遠超過了基尼系數的警戒線0.12,由此看出,我國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差距懸殊。目前,我國通貨膨脹嚴重,收入分配不均,缺乏有效的收入調節措施,這會減少內需,從而阻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近年來,隨著媒體的不斷報道,“官二代”、“富二代”等不現象已形成固化趨勢,主要原因還是階級流動減少,低收入家庭發展的空間逐漸狹窄,打擊社會大多數人的生產積極性,引發社會的不穩定。這也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障礙之一。
2.3 經濟發展增速緩慢
從外部來看,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經濟發展緩慢,歐債危機尚未解決,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沖擊。從內部看,房地產泡沫逐漸破滅,而投資消費和出口也增長緩慢,短時間內不能迅速拉動經濟增長,國家依靠財政支出,興辦基礎設施仍然無法起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與此同時,一些地方官員為追求政績,無視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原則,一味搞形象工程,阻礙經濟發展。
2.4 產業升級問題
我國在向高收入國家轉型的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產業轉移。改革開放初期,國外許多勞動力密集型、市場密集型企業紛紛向我國沿海地區轉型,看重的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政策優惠、勞動力廉價、地價便宜。同樣,隨著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勞動力、地價、原材料等費用不斷上升,沿海地區的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也逐漸向我國內陸或東南亞轉移。大規模的企業轉移出去,而中國的企業如果不掌握核心基礎,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又喪失的原來的優勢,既不能吸收農民工就業,又不能在產業鏈中位居上流,最終會導致產業無法轉型,嚴重阻礙中國經濟發展。
3 應對策略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成果值得肯定,中國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的同時,也累計了大量經驗,具備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實力。在根據中國的實際國情,借鑒日本和韓國等國的發展先例后,做出正確的調整,躋身進入高收入國家是有可能的。
1.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不合理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經濟發展仍然欠缺平衡,沒有形成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在需求結構上,要促成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到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內需拉動的模式轉變。產業結構上,增加服業的比重,在投入結構上,減少依靠資源消耗發展經濟。同時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促進中國經濟高端化發展。
2.促進分配公平,減少收入差距。縮小收入差距,一方面有利于穩定社會治安,另一方面,有利于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政治上,要強調機會公平,重點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勞動力水平。同時,統籌協調農村城市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l]蔡防,“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經驗與針對性[J].經濟學動態,2011(12)
[2]馬巖,我國面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及對策[J]經濟學動態,2009(7)
[3]吳敬璉,中國增長模式抉擇[M ]上海遠東出版社20 06
[4]閆曉娜.施工現場造價管理技術分析[J].價值工程,2010.9.
[5]中國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建設工程造價管理理論與實務(三)[M].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