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華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在線教育與傳統教育逐漸融合,微課、慕課作為新的教學形式逐漸進入高校課堂。通過對目前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比慕課與微課的特點和優勢,將微課引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對課程教學過程進行改革。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微課的體系結構、制作形式、資源建設、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分析,將微課與傳統教學結合,使微課成為課堂教學有效的、有益的補充,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微課;慕課;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結構;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01-0157-03
Application of Micro-courses in the Teaching of Foundation of Computer in Universities
XIANG Hua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Online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merged with traditional education. As a new teaching mode, Micro-courses and MOOC gradually get into university classroo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foundation of computer in universities, and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scendency of Micro-courses and MOOC, micro-courses has been introduced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foundation of computer.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e, production form, resource construction, effect evaluation of the micro-courses. Micro-courses will become effective and useful supplement to the foundation of computer teaching, it will also develop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kills of computer.
Key words: micro-courses;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foundation of Computer in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of the course; teaching effects
1 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高等學校針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開設的計算機課程,是大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計算機基礎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使其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具備利用計算機作為工具為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服務的技能。
經過多年教學實踐和在各高校學生中的調研,發現目前在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
1.1 學生水平分化嚴重,教師很難因材施教
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對象是新生,由于各地經濟和信息化普及程度,學生在中學階段接受的信息技術教育內容不同,入學時計算機水平差異較大。部分發達地區因為在中小學階段就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學生生活中接觸計算機較多,入學時已能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偏遠地區學生則從未接觸過計算機,需要學習的內容多,對學習內容接受較慢。我們對2013年至2015年對入學新生進行計算機基礎測試的成績分布如圖1所示, 由三圖對比可見,學生的計算機水平整體有一定提升,但分化情況依然存在,怎樣在有限的上課時間內因材施教,是教師面臨的難題。
圖1 2013年至2015年新生計算機基礎入學測試成績分布圖
1.2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普遍存在畏難情緒
計算機基礎課安排在一年級第一學期,大部分學生將學習精力放在高數、英語等課程上,計算機課成為不受重視的課程,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
另外,新生習慣于中學階段的填鴨式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能力差。面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例如計算機理論知識部分,學生往往選擇退縮,而不是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困難。
1.3 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社會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主要包括計算機基本理論和操作,其中操作部分僅限于Windows、Office和網絡基本操作,但一些辦公軟件的高級操作并不涉及,學生學完課程后甚至無法自己編輯畢業論文,不會在Excel中分析實驗數據。
目前用人單位要求學生一上崗就能自如應付工作,熟練應用各種常用軟件、掌握各種軟件應用技巧、快速掌握工作中需要使用的新軟件,能獨立解決問題。但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內容無法兼顧到以上內容,使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2 微課與慕課
微課又名微課程,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1]。新世紀以來,網絡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對高等教育產生廣泛而快速的影響。隨著網絡帶寬的增加、網速的提升,網絡視頻使用方便、觀看流暢,同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不斷普及,使微課成為教育資源建設的一種形式,并逐步推廣。
目前,網絡在線教育形式有慕課和微課兩種。慕課是以連通主義理論和網絡化學習的開放教育學為基礎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一門慕課課程包括課程體系結果中的所有學習內容,學生以興趣為導向,不分年齡、不分國籍,凡是想學習,都可以加入學習。在慕課課程學習過程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需要安排部分翻轉課堂形式的討論答疑,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而微課是針對某個具體知識點設計的教學視頻。微課可以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營造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環境。微課所講授的內容呈“點”狀、碎片化,這些知識點,可以是知識解讀、問題探討、重難點突破、要點歸納;也可以是學習方法、生活技巧等技能方面的知識講解和展示[2]。微課可以與傳統教學模式結合,教師可以將微課作為日常教學的輔助和補充。
將兩種在線教育模式進行對比,可知慕課規模大,受眾對象廣泛,交互性強,是高度結構化的課程,內容按認知規律和課程體系進行排列。微課針對某個知識點設計制作,同一課程的微課內容呈網狀結構。從應用范圍看,慕課適合學生從頭到尾自主學習一門課程,而微課則更適合學生學習某一個知識點的內容,解決各種學習中遇到的難題。由此可見,微課更容易與傳統教學模式結合,并成為其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中引入微課,將課程重難點以及擴展內容做成微課,能補充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3 微課在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3.1 大學計算機基礎微課體系結構設計
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包括計算機系統基礎、操作系統基礎、文字處理、電子表格處理、演示文稿制作軟件、計算機網絡基礎、多媒體技術七部分組成,共48學時,課程學時結構見表1。課程涉及內容多,知識點繁雜,而教學學時少,形成尖銳矛盾。微課這種新的教學形式的出現和逐步推廣,為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微課可以成為正常課堂教學之外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
表1 計算機基礎課程學時分配表
[課程章節\&學時\&計算機系統基礎\&8\&操作系統基礎\&6\&文字處理軟件\&14\&電子表格處理軟件\&8\&演示文稿制作\&4\&計算機網絡基礎\&4\&多媒體技術\&4\&]
根據對課程體系結構、主要知識點進行分析,我們建立了大學計算機基礎微課體系結構,如表2所示。因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微課是對課堂學習內容有益的、必要的補充,所以,該微課體系結構中包含了大學計算機基礎中教學重點、難點,以及學生感興趣、將來學習、生活中會使用的知識內容。
表2 計算機基礎微課體系結構
[課程章節\&微課內容\&學習要求\&計算機系統基礎\&進制轉換\&必學\&計算機硬件組裝\&必學\&操作系統基礎\&安裝操作系統\&選學\&Windows高級設置\&選學\&文字處理軟件\&簡歷制作\&必學\&論文編輯排版技巧1(樣式的運用)\&必學\&論文編輯排版技巧2(頁面設置)\&必學\&海報制作(圖文混排)\&選學\&邀請函制作(郵件合并)\&選學\&電子表格處理軟件\&成績分析(分類匯總)\&必學\&社區人員信息分析(高級篩選)\&必學\&職工工資分析(數據透視圖)\&必學\&小區停車收費統計(跨表引用、函數)\&選學\&演示文稿制作\&母版的概念及應用\&必學\&演示文稿中的動畫\&選學\&計算機網絡基礎\&組建局域網\&必學\&網絡測試\&選學\&網絡安全設置\&選學\&多媒體技術\&聲音的數字化\&選學\&圖形與圖像\&選學\&數字化視頻\&選學\&]
微課內容根據學生水平、需求分成了必學和選學兩部分。必學內容要求所有學生在自主學習時間內必須觀看并完成相應練習,選學內容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業需求自主選擇學習。
微課全部采用任務驅動形式,每段微課視頻均圍繞一個具體任務,將知識點融合在任務中。例如在微課論文編輯排版技巧1(樣式的運用)中,設計任務為對一篇30頁的論文編排三級標題,任務中包含了樣式、大綱級別、多級編號等知識點。通過學習,學生既掌握了長文檔的基本編輯方法,同時對其中包含的知識點涉及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有了深刻的了解并能熟練應用。
3.2 微課制作形式
目前,微課制作的形式非常多,可以是教師進行情境性的內容講解或展示實驗教學過程,可以是教師在黑板上或紙上的板書,清晰醒目地展示某個運算推理過程,也可以是通過錄屏軟件錄制的屏幕操作或是語音講解和批注展示的PPT演示課件等形式。
根據大學計算機基礎的課程特點,除了計算機硬件組裝和計算機組網采用攝像機拍攝形式完成以外,其他計算機操作類內容的微課均采用計算機錄屏軟件錄制形式制作,錄制的視頻在后期制作中適當添加字幕及文字提示,時長控制在10分鐘左右,最長不超過15分鐘,力求語言簡潔、講解清晰,給學生強烈臨場感,并能跟隨微課內容同步操作。
3.3 微課資源建設
除了微課視頻以外,微課還應該包括相應的微課資源包。大學計算機基礎微課內容采用任務驅動形式設計,每節微課內容都圍繞一個具體任務來講解知識點,因此要提供微課內容中使用的所有素材,使學生能夠在觀看微課時同步操作。對于每個微課視頻,還提供相應練習題及配套素材,使學生能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知識點內容。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在各個章節布置開放性練習,要求學生將已掌握的計算機知識和專業知識結合,設計、完成一些作品。例如搜集一組實驗數據,使用Excel進行分析,制作分析圖表,并將分析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使學生學會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所學專業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微課視頻及相關資源要發布給學生使用,需要一個微課教學平臺。平臺除了起發布作用之外,還需要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方便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統計。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微課視頻及相關課程資源在已有的校內計算機自主學習平臺中發布,學生登錄學習平臺后,可以根據需求選擇觀看要學習的微課視頻,下載相應的微課資源包,完成課程配套練習。
3.4 微課學習效果評價
微課作為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就應該和傳統教學過程一樣,應該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由于微課內容為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行安排到自主學習機房觀看視頻、完成微課練習,因此對于微課學習效果的評價以過程性評價為主,主要由微課學習情況和開放性實驗完成情況構成。微課學習情況包括微課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微課練習完成情況。其中必學微課內容及對應練習要求學生全部完成,根據學習平臺記錄的數據統計,計入學生平時成績。選學微課內容及開放性實驗為學生根據自己能力及興趣選學、選做,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時長、練習成績則作為期末特別加分,給學生鼓勵。
4 存在的問題
將微課引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將是對傳統教學方式非常有益地補充,能有效解決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4.1 微課工作量
每節微課視頻的時長雖然只有10到15分鐘,但是從確定選題、搜集制作素材,到視頻錄制、后期合成,再到配套微課資源制作、發布,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目前所有微課內容均為一線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制作,微課上線后,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指導,檢查學生微課練習,批閱開放性實驗,這些都導致了教師的實際工作量大幅增加。而這部分工作量并未在教學工作量計算中得到體現。如何對教師微課制作及對學生課下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的工作量進行核定,提高教師參與微課制作及微課教學的積極性,需要進一步討論研究。
4.2 微課效果評價
微課具有移動性、普及性、個性化、片段化的特征,目前對學生微課學習效果的評價相對比較簡單。因此,應該對微課教學支撐系統進一步改造,搜集記錄更加詳細的教學活動信息,對教學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準確、有效的評價。
另外,還需要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計算機公共課的微課評價指標體系,對微課內容及教學效果進行量化評價,促進微課更好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2] 王琦,余勝泉.從學習元看微課評價的設計[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24-25.
[3] 李青,王濤.MOOC:一種基于連通主義的矩形開放課程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2(3):30-36.
[4] 胡鐵生.微課的內涵理解和教學設計方法[J].廣東教育,2014(4):33-35.
[5] 張渝江.翻轉課堂變革[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0):118-121.
[6]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 2013(1):67-71.
[7]鄭軍,王以寧,王凱玲,等.微型學習視頻的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4):21-24.
[8]肖安慶.關于微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青年教師,2013(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