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晶(新疆師范大學法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第三方網上支付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研究
許 晶
(新疆師范大學法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7)
當前,我國第三方網上支付存在消費者個人信息被泄露、第三方支付機構存在錯誤支付和資金監管不到位等問題。我國可借鑒美國、歐盟法律規定的相關經驗,通過加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完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支付制度、加強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資金監管以及完善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市場的法律規范等措施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電子商務;第三方網上交付;消費者權益保護
第三方網上支付就是在買賣雙方缺乏信用保障的情況下,買賣雙方支付資金的“中間人”。其實際運作過程是:買賣雙方在網上進行交易時,由買家先在網絡商店選擇所需商品,然后使用第三方網上支付平臺支付商品的價款,支付的價款到達平臺后,再由第三方網上平臺通知賣家進行發貨,在買家收到貨物并確認收貨后,即可通知第三方網上平臺將平臺賬戶中的貨款轉移到賣方賬戶中[1]。目前,我國市場交易網絡化進程加快,第三方網上支付行業也隨其迅速發展,但有關該方面的法律法規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消費者在使用第三方網上支付平臺時出現的各種問題也亟待解決。基于此,本文將對第三方網上支付中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議。
(一)消費者個人信息被泄露
在網絡領域,我國法律對用戶的個人信息保護尚未形成系統且嚴密的體系。第三方網上支付在運作過程中,用戶對其個人注冊信息、隱私秘密等享有不被非法利用的權利,但當用戶的注冊信息、隱私秘密被泄露時,消費者很難通過行業統一的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說,如果有個別機構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它們就會擅自出售或者公開用戶信息,嚴重損害用戶的隱私權,又或者第三方網上支付機構本身存在技術上的缺陷,從而導致黑客侵入,用戶的個人信息被泄露,造成很嚴重的后果。
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用戶個人信息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通過對信息服務提供者進行行政監管,由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監管相應用戶的個人信息,并建立了刑事和行政保護機制。并且,我國法律法規只是禁止第三方支付機構泄露用戶個人信息,相應的懲罰力度也不大。
(二)第三方支付機構存在錯誤支付
我國立法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存在的錯誤支付問題缺乏具體規定,主要是通過服務協議條款約束第三方支付機構和用戶。由于網絡用戶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都是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進行,很容易遭到黑客襲擊,導致支付賬號、密碼等信息泄露,而不法分子利用獲取的支付賬號、密碼等信息,偽裝成用戶劃撥資金,給用戶造成不同程度的財產損失。
第三方支付機構在運作過程中存在的錯誤支付類型可大致概括為三類:第一,未經授權的支付;第二,不正確的支付;第三,所披露的支付信息或相關信息存在錯誤或缺漏[2]。對于此三類錯誤的存在,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尚未制定錯誤支付的處理原則,未明確指定相關人員負責錯誤支付的處理工作,也未規定錯誤支付后的退款方式等。如果第三方支付機構不能解決以上問題,網絡交易會對消費者的資金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三)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資金監管不到位
第三方網上支付的資金監管問題,主要是如何防止濫用和減少未獲授權的欺詐問題。如今,第三方支付機構存在技術缺陷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漏洞,用戶存放在第三方賬戶里的備付金因缺乏保護機制,很容易遭受黑客攻擊和非法分子篡改備付金數目;第三方支付機構私自挪用用戶備付金,又或者第三方機構利用客戶備付金進行股票投資,遭受股市下跌后,第三方機構本身擁有的資金又不能彌補客戶的備付金,給客戶造成很大的損失。這些也說明我國《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關于第三方網上支付的資金管理制度規定不夠細致,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不能滿足對第三方網上支付資金的監管需要,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暫行辦法》又遲遲未出臺,這就嚴重影響了客戶的資金安全與收益。
(一)中國關于第三方網上支付的相關法律規定
我國關于第三方網上支付的法律規章制度有:《電子簽名法》、《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網上銀行業務管理辦法》、《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其中《電子簽名法》屬于早期的基礎性立法,該法未考慮到第三方支付、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等問題。《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和《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的側重點則在于銀行和客戶之間,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監督管理問題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第三方網上支付所涉及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就無從談及。201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為協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頒布和實施,同年9月又頒布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3]。
從以上頒布的法律規章制度中,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雖然涉及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但對于其中隱藏的可能對消費者權益造成侵害的情形未做出明確規定。雖然,這些法律法規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準入資格、持證上崗定性為非金融機構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信用度,從側面也對消費者的權益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面對第三方支付交易過程中發生的消費者投訴問題,僅僅依靠上述由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法律效力較低的部門規章或者在傳統支付領域應用的《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現有法律,難以充分滿足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需要。
(二)美國與歐盟第三方網上支付的法律規制
美國注重對貨幣服務業的監管,《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的出臺,說明美國已經全面進入第三方支付行業被監管的時代,貨幣服務業將對第三方支付行業進行監管。首先,加強保護用戶的隱私權。1974年頒布《隱私權法》,2009年頒布《美國金融改革法》,兩部法律都明確規定金融機構必須對用戶的個人信息進行全面保護,并嚴格禁止以任何形式的手段將用戶的個人信息透露給第三方的行為。其次,加強保護用戶知情權。美國頒布《電子資金轉移法》、《公平信用卡和簽賬卡信息披露法》及E條例等法律法規,明確要求貨幣服務機構以公開的方式向用戶及時披露用戶銀行卡的交易信息,從而使消費者的知情權得到充分保護。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使得貨幣服務機構在商品買賣交易中能夠順利開展工作,且充分保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歐盟為促進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快速發展,1995年頒布了《數據保護指令》,規定加強保護用戶隱私權,強化支付機構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的責任意識,同時強調了第三方支付機構處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在1987年發布《增進消費者對電子支付手段的信心》通告中,規定加強保護用戶知情權,明確電子貨幣機構披露交易信息的責任制度。歐盟2007年發布的《支付服務指令》中,規定電子貨幣機構應當明確兩類交易的信息,并要求將交易信息以公開的方式披露出來,以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4]。該《支付服務指令》還規定,對未經授權的支付行為,用戶有通知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義務,如果用戶通知第三方支付機構后,依舊出現未經授權的支付行為,那么該資金的損失則由第三方支付機構承擔,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得以其不能阻止該行為發生作為抗辯理由。對于用戶通知前發生的未經授權支付行為,《支付服務指令》規定,只要用戶不存在故意欺詐或重大過失,那么無論用戶損失多少資金,第三方支付機構最多承擔150歐元。以上法律法規的頒布,不僅增強了消費者對第三方網上支付平臺的信心,而且促進了第三方網上支付行業的發展。
(三)美國、歐盟相關法律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歐美均注重對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強調第三方支付機構保護用戶個人信息的重要性。其法律明確規定,包括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內的其他機構,嚴禁將用戶的個人信息泄露給其他人。同時也規定了詳細的信息變更披露制度,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以公開的方式向用戶充分、及時地披露用戶銀行卡交易的變更信息。對于未經授權的支付行為,制定消費者通知制度,明確規定第三方支付機構所要承擔的義務和消費者的權利。美國和歐盟的這些做法不僅能夠保護用戶隱私權和知情權,而且也能增強消費者對第三方網上支付平臺的信心。通過對美國和歐盟第三方網上支付法律制度的探索分析,可以發現其有關網上第三方支付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制度比較完善,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更加全面、細致,值得我國借鑒。我國要不斷完善第三方網上支付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制度,真正做到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從而推動我國第三方支付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一)加強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
在第三方網上支付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加強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至關重要。第三方支付機構與消費者之間進行網絡交易的過程是短暫的,要想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第三方網上支付行業的自律性。
完善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制度,建議采取以下兩方面措施:一方面,我國應當加大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安全技術方面人力和財力的投入力度,應完善第三方支付機構安全技術上的缺陷,建立個人信息安全防范系統,及時發現并且修復系統漏洞,開發更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護技術。另一方面,我國應當在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第三方支付機構及不法分子以任何手段泄露用戶個人信息的懲罰措施,情節較輕者追究其民事責任,情節較嚴重者可追究其刑事責任。只有做到這樣,我國立法才能更加細致全面地對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保護,這對完善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完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支付制度
歐盟的法律規定,對于未經授權的支付行為,用戶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續費用,其余的大部分資金損失則由第三方支付機構承擔。這種做法對我國很有借鑒意義。因為消費者在第三方支付過程中很難掌握主動權,規定第三方支付機構承擔更多的未經授權行為而產生損失的責任,不僅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更有利于保障和鼓勵第三方支付機構加大技術投入力度,從而真正減少未經授權的支付行為的出現。為減少錯誤,我國在立法中應做到如下幾點:第一,制定未經授權支付下的消費者通知制度。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收到用戶發出的錯誤通知后,必須立即處理,若在用戶通知后,依舊出現未經授權的支付行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承擔主要責任,用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減輕或者免除責任。第二,應當明確規定信息變更披露制度,確保第三方支付機構以公開的方式,及時、充分地披露用戶銀行卡的交易變更信息。第三,第三方支付機構應當指定專門部門和人員,負責錯誤支付的后續處理工作,明確具體操作人員的責任。第四,規定錯誤支付后的退款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更好地保障用戶資金安全。
(三)加強第三方網上支付機構的資金監管
我國要及時出臺與之相關的法律規章制度,建議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大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技術和管理的投入力度,加強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內部監管控制,及時發現并且修復系統漏洞。第二,制定對用戶存放在第三方支付賬戶的備付金保險制度,用戶只需要繳納一定的保險費用,第三方機構由于自身或其他因素,給用戶造成嚴重損失的,應承擔主要責任。第三,完善有關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資金監管立法制度,明確監管部門的責任,使我國法律能夠更加全面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雖然我國電子商務行業迅速發展,但我國相關的法律卻相對滯后,這種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第三方支付行業在我國的健康發展,因此需要我國在立法層面上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使其滿足電子商務市場的迫切需要。建議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盡快制定《電子支付法》;第二,完善電子貨幣的相關規定;第三,盡快發布《支付清算管理辦法》;第四,完善與之相關的其他法律法規。需要注意的是,在完善第三方網上支付立法時,還要協調相關部門法的規定,只有做到這樣,才能保障第三方網上支付監管的全面、高效,才能真正達到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目的。
電子商務在我國的市場環境中擁有強大的優勢,第三方網上支付行業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有巨大的潛在發展空間。雖然第三方網上支付業務發展迅猛,但在第三方網上支付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切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都要與我國具體的實踐相結合,并要制定合理、有效,適合行業統一管理的法律制度。國家現行法律、網絡技術不僅要從廣大消費者權益出發,而且還要密切關注世界范圍內第三方網上支付發展的趨勢和各國相應的政策制度。只有加強國際之間的合作,共同對未來第三方網上支付可能會產生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并研究對策,才能更加完善對第三方支付中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1]李莉莎.第三方電子支付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朱靜.電子商務中第三方支付相關法律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張晶.網絡第三方支付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4]唐瓊瓊.第三方支付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河北法學,2015,(4).
(責任編校:簡小烜)
The Protection of Consumers'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Third Party Online Payment
XU Jing
(School of Law,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17,China)
At present,problems in the third party online payment include:the consumer personal information leaking,third-party payment errors and the third party capital regulation.Our country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European Union law.We can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consumers'personal information,improve the third-party payment mechanism,strengthen the regulatory capital of third-party payment institutions and perfect the legal norm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electronic payment market.
electronic commerce;the third party online payment;protection of consumers'rights and interests
D922.23
A
1008-4681(2016)04-0072-03
2016-04-26
許晶(1992—),女,新疆沙灣人,新疆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基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