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凡
【摘要】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德育,德育的方式有很多,在語文教育中德育方法主要有背景滲透法、討論法、課外拓展法和啟發法。如果應用得當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德育 滲透 拓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054-02
德育在中小學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能合理夠滲透德育教育那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語文教學的作用是將語文知識、能力、思想傳授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與道德情操教育相結合,根據語文教材以形感人,以情觸人的的特征,把德育教育融合到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語文課程中得到激發,讓學生在感受中華文化中砥礪品質和陶冶情操,把適合的思想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一、背景滲透法
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背景滲透法進行德育教學具有不可估量的深遠性意義。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塊璞玉,這時是可雕塑的。而作為高中生,雖然已經告別了單純懵懂的年齡,但是其心志還沒有成熟,還處于人生中世界觀及人生觀形成期,這時候他們心里的判定是非曲直的能力還是薄弱的。因此,我們要抓住學生的這個時間,抓住教育的機會,對其進行適時的引導,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很多的語文課文中我們都可以涉及到歷史背景簡紹,通過對作者生平事跡的簡紹和課文總結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例如在對《夢游天姥吟留別》作者李白的簡紹中,我們可以用李白自己的詩句來述說,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三個階段,每個階段中李白都會用自己的詩句來述說自己的情懷。我們用他自己口吻來以此講述他不平凡的一生,我們對“鐵杵磨成針”進行講解來理解他浪漫、豪放又不失瀟灑的情懷。在權貴面前可以做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行動。
二、討論法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使用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學,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課文中的知識,同樣我們也可以用討論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中就可以采用討論的方法,教師首先對課文進行背景簡紹和閱讀設疑,讓學生英雄這個概念為突破口學習文章。教師組織小組進行討論英雄這個詞在辭海中是如何解釋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英雄的呢?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討論都形成自己小組的意見,然后再進行課堂交流活動。教師在交流中要做好引導工作。可以問學生以下問題:你是如何看到燭之武不畏險阻,親赴敵營的?這種行為是不是愛國行為,燭之武身上的愛國與忠君是不是一致的呢?通過這樣的引導,同學自然而然就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意志,從中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
三、課外拓展法
語文課堂的時間總是有限的,但是語文知識的汲取總是無時無刻在進行的,所以語文教學應該又課堂拓展到課外,利用教學以為的時間進行教育,從中我們也可以進行德育滲透,具體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可以成立讀書會、品鑒會、賞詩會、作文評選和演講比賽等。我們也可以結合社會熱點時事展開語文拓展活動,有針對性的進行小組對抗性的辯論。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本地的風景名勝古跡,邀請德高望重的專業人士進行講座和專題報告會,社會調查等活動。這些活動無疑可以讓學生開拓眼界,增長知識,增加生活閱歷,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塑造起到關鍵積極的引導作用。
四、啟發法
啟發式教學是現在新課程改革下的重要教學方法,啟發的重點在于教師的引導。我們面對的高中生,他們一定程度上課堂表現沒有小學、初中積極,但是他們有了更加成熟的思維。所以給語文教師有了很大的挑戰,語文教師應該在情景設置,氣氛營造,輿論引導上下功夫,努力讓學生從中有所觸動和改變,當然這樣的行為并不是孤立進行啟發而在于德育設計與語文教學同步。
例如在《紀念劉和珍君》的學習中,我們可以采用魯迅先生自己的名言作為開頭,一句“悲劇就是將那些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讓學生體會到了悲劇的真切內涵,學生們恍然大悟,原來悲劇就是這個意思。教師再開始引導“那文本中的劉和珍他的價值在于哪里”,“這個悲劇又是如何毀滅了這些有價值的東西”,通過以上兩個問題既和文本主線相一致,有設立了另外的情景,這樣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文本。
巧妙的導入可以把一些難以理解的道理快速的傳遞給學生,高中語文教育中的德育形式可以有多樣化的形式,教師的正確應道是先決條件,使學生把握課文蘊含的思想內容,收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陳海嫻.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D].上海師范大學,2011
[2]王慶梅.新課改下初中語文德育的思考與實踐[D].上海師范大學,2010
[3]李和平.淺談中學語文的閱讀[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 2000(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