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前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理想狀態(tài)仍有較大距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進一步拓展改革思路,可在重新建構學習流程,嘗試網絡教學的移動化、社群化,以及實施分類考核,激勵研究型學習等方面發(fā)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新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改革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076-02
近年來,“教學改革”無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領域內的一個熱詞,在中央和有關部門的重視下,在各高校及思政課教師的努力下,思政課教學取得了很大進展:“填鴨式”的教學狀況獲得改觀,教學方法更趨多樣化,討論式、演講式、辯論式等教學法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受到尊重和重視,學生對思政課熱情有了較大提升;多媒體教學手段被廣泛應用到思政課教學中,匯集文字、圖片、音視頻為一體的形式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思政課教學的抬頭率;網絡技術平臺的迅捷性、開放性、交互性優(yōu)勢擴大了覆蓋面,增強了思政課的影響力;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得到強化,學生有了更多機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在親身實踐中提高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承認,改革的確已見成效,但仍未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回顧近年“教學改革”的主要做法,以下問題和建議值得關注:
1.相較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重新建構學習流程更為重要。
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長期使用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早已飽受詬病,師生多稱該教學法“灌輸有余,啟發(fā)不足”,致使學生在教學中參與程度較低,削弱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制約和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因此,在教學改革中,如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成主動的探索者就成了必須解決的一大問題。為此,一線教師積極探索啟發(fā)式、參與式、合作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大大改變了思政課堂的面貌。但于此同時,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注重學生主體地位,把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的結果,很有可能是上課由“聽老師講”變成了“聽同學講”,而學生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課堂教學效果難以把握。更重要的是,教師的主導或指導作用被忽視或削弱,而且當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過大時,還容易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1]
問題的深層在于,許多教師過于注重課堂內的學生表現(xiàn),而忽視了學生在課內課外的重新建構學習流程的重要性,反映出長期以來,我們在研究“如何教”的同時,較少研究學生“如何學” 的問題。[2]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信息傳遞”,是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xiàn)的;第二個階段是“吸收內化”,是在課后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然而思政課的教學恰恰不能默守傳統(tǒng)學習過程的陳規(guī)。由于思政課并非單純的“信息傳遞”類課程,它更多地表現(xiàn)為價值確立和精神體驗,因此,“信息傳遞”的優(yōu)先級應該向后推移,甚至大量“信息傳遞”的功課可以放到課外由學生自己去做。反倒是“吸收內化”階段更應該有教師的參與。過去,由于缺少主觀的動力和教師的支持,思政課課后的“吸收內化”階段常常會被忽略,從而讓學生感到這課上和不上沒啥區(qū)別,喪失了學習的成就感。啟發(fā)式、研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的深層意義就在于,通過教師的設問,“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研究的積極性,令學生“有備而來”;在課堂教學,特別是在組織討論中,教師用教學知識點去觸碰、“攪動”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最后,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回歸到正確的認知和合理的情感情緒狀態(tài)中來,實現(xiàn)“澄清”[3]。通過“激活”、“攪動”、“澄清”完成一次“信息傳遞”和“吸收內化”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始終是建構學習流程的主導者。
2.網絡教學可以作移動化、社群化的嘗試。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教學已經成為重要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化的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可謂十分惹眼。通過在校園網上建立互動教學平臺,將授課教案、多媒體課件、視頻、動畫、課程錄像、思考題、參考書目等資料上網,由學生自主點擊進入,閱讀內容、完成作業(yè)、在論壇上提出問題和討論問題。這些方法,使課堂教學和網絡互動相結合,構建了師生間平等的對話渠道,彌補了傳統(tǒng)課堂在時間、空間上的不足,給受教育者更多教學內容的選擇,一定程度上適應了規(guī)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學習相統(tǒng)一的需要。
然而,如果說,十年前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可以被稱為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項重要教學改革的話,那么今天,這項舉措幾乎可以被稱為教學的標配,不再具備“改革”的突破性意義。網絡教學平臺建設要向縱深發(fā)展,除了內涵建設以外,還必須進行手段上的“進化”。在教育和技術早已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今天,“我們的教育對技術的依賴程度遠不及我們的生活對技術的依賴”。[4]2014年央視市場研究(CTR)所作的《指尖上的網民——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行為分析》報告顯示,手機成為人體器官的延伸,成為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手機端上網時長增加的用戶比例為46%,而PC端上網時長增加的用戶僅為21%,在線社交人群中,85.3%使用的是手機。當大多數人習慣于低頭看手機時,網絡教學平臺的移動化應是大勢所趨。
與移動化相伴而來的是社群化的趨勢。虛擬社群是一種互動溝通的電子網絡,聚集的人們以共享的價值和利益為中心[5]。相較于網絡教學平臺,虛擬社群如微博公眾號、QQ群、微信訂閱號、百度貼吧等具有鮮明的自由性、服務性、動態(tài)性的特點。網絡教學平臺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和延伸,兼具教學管理的職能,學生按照教學要求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做習題、提交作業(yè),目的都是完成教學的“規(guī)定動作”,而非興趣使然。對于網頁內容的提供方也是一樣,教學方案、大綱、PPT、教學視頻,凡是精品課程需要的內容一律上線,學生喜不喜歡并不十分重要,因而事實上迎合的是教學管理部門的需要而并非以學生的需要為導向,致使許多開設在教學平臺上的課程網站展示性、示范性極強,但更新度、服務性明顯不足。虛擬社群則不同,學生進入社群的起因是基于選擇而不是強制。不同于課程網站,一個社群的人氣是它的擁躉用手指投票的結果。社群是動態(tài)的,各種類型的社群往往都具有推送功能,能夠配合教學進度、學校活動等動態(tài)變化適時地提供相應信息和服務,且校園內的虛擬社群并不“虛擬”,它擁有更強的O2O(即線上打通線下)能力,因而網絡社群相較于網絡教學平臺而言是一種更具活力的教學載體。
3.實施分類考核,激勵研究型學習。
考核,是任何課程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的“指揮棒”。近年來,為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一線思政教師早已突破了以期末考試成績定“終身”的傳統(tǒng)考核方式,轉而將更大比例的分數用在考核學生的學習過程上。最為常見的考核方式一般將期末總評成績分成三部分(以下簡稱為三分考核法):第一,平時成績,用于考查學生日常出勤和課堂表現(xiàn),約束學生到課,提高出勤率。第二,實踐成績,用于考查學生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通常以社會實踐報告或課程論文的形式體現(xiàn)。第三,期末考試,用于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的識記和運用。三分考核法經多年使用,已漸成定式,似乎已極為科學,難以再有改革空間。實際上,拋開該考核法給一線任課教師帶來的巨大的工作量不談,其科學性卻仍是值得商榷的。
實踐環(huán)節(jié)能否鼓勵學生積極分析、研究具體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保障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重視度,通常情況下,期末考試占總評成績的比例不會低于50%。剩下的50%中,平時考勤成績一般會占去20%左右,也就是說,真正為實踐成果留下的考核比例僅為20%-30%。一個理性的學生,面對這樣的考核比例,只需做個簡單的算術,就知道全力以赴完成一項社會實踐調查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一份90分的實踐報告和一份80分的實踐報告在總評成績里的差距僅為2-3分,而我們的任課教師對高分也許很吝嗇,但對80分這樣的中等分數的態(tài)度則慷慨得多,如此,又會有多少學生為了得到這2-3分的優(yōu)勢而花費巨大的時間精力來積極分析、研究具體問題呢?說到底,實踐成績成了考核方式中的擺設,它的存在僅僅是用來向外界證明我們的教師沒有偷懶,我們要閱讀大量的實踐報告;我們的考核方式是科學的,因為我們沒有一考定成績。
實踐成績占總評比重低,無法給學生足夠的激勵做出深入的調查研究;期末考試又很難在一張考卷上測試出學生實際對于理論、素質、行為的綜合能力。如何解決這些矛盾,使學生為真知而研究,不單純?yōu)榭荚嚩鴮W習,就需要我們的思政教育者突破長久以來整齊劃一的考核方式。必須看到,學生與學生之間有個性的差異,有的學生熱愛思考,喜歡研究問題,卻被實踐成績的比重低澆滅了激情,對此,我們的思政教師應拿出改革的氣魄,對理論功底較好,在實踐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突出,實踐報告精彩的學生給予期末免考的獎勵,并將這一做法制度化,給后來的同學一種明確預期,從而激勵研究型學習。同時,這種考核方式也給沒有能力、精力做出優(yōu)秀實踐成果的同學留下了依靠期末考試爭取好成績的通道,適應了不同學生群體的需求。
參考文獻:
[1][2]李梁.“慕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J].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綜合版),2014(1).
[3]楊子紅,高芬.高職院校思政課啟發(fā)式教學探微——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12).
[4]楊曉哲.科技正在“馴化”人類[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6).
[5]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2001,轉引自:程名.網絡傳播的社群化特征與網絡民俗的建立——以天涯虛擬社區(qū)為例[J].東南傳播,2012(9).
作者簡介:
徐冠群(1980-),女,江蘇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