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峰王洪運(.杭州師范大學 浙江 杭州300;.遼寧省男子曲棍球隊 遼寧 大連6000)
?
遼寧省男子曲棍球后備人才培養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劉鈺峰1王洪運2(1.杭州師范大學浙江杭州310012;2.遼寧省男子曲棍球隊遼寧大連116000)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遼寧省男子曲棍球后備人才發展歷程、培養現狀、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
關鍵詞:遼寧省男子曲棍球后備人才
為了更好地促進我省男子曲棍球項目的發展,保證我省男子曲棍球項目的競爭力,研究我省男子曲棍球后備人才培養的問題十分重要。盡快解決遼寧省男子曲棍球后備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的需要雖然遼寧省男子曲棍球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曲棍球項目在我省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目前省內只有沈陽、營口、大連、朝陽、撫順建立了少年男子曲棍球隊,對后備人才培養過程出現的問題還缺乏系統和深入的研究。
(1)一個國家競技水平的高低是要看后備人才的培養是否合理,后備人才培養問題是體育發展的戰略問題,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要有后勁,必須重視后備人才的梯隊建設。遼寧省男子曲棍球隊自建立以來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又獲得了全國錦標賽、冠軍杯賽第一名,2013年在全運會上奪得冠軍。為了順應遼寧省男子曲棍球發展的需要,為建設體育強省貢獻力量,研究遼寧省曲棍球后備人才的培養顯得十分重要。
(2)在這些成績面前,我們清醒地看到曲棍球項目在遼寧省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同時缺乏對曲棍球后備人才培養的相關群體、訓練體系、保障服務等方面的深入和系統研究。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研究和解決,曲棍球后備人才的來源將會逐漸枯竭,本研究全面地對遼寧省男子曲棍球后備人才培養現狀和諸多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探討。
3.1、遼寧省省男子曲棍球后備人才培養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1)教練員隊伍現狀。
教練員作為運動訓練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對運動訓練過程起著主導作用,擁有一名優秀的教練員不僅可以培養出一批出色的運動員,還會實現教練員人才培養傳幫帶的“乘數效應”。通過表一我們可以看出遼寧省男隊一線隊和二線隊教練員一共7人(包括女教練),執教小于5年的5人占71.4%,大于10年的2人占28.6%,說明遼寧隊現在的教練員,處于兩級分化階段,處于教練員的兩個階段,一級是才退役不久的隊員,由隊員轉化成年輕的教練員,另一種是經驗和閱歷非常豐富的老教練員。

表1 教練員執教年限表
(2)運動員隊伍現狀。
運動訓練的主要參加者是教練員和運動員。運動員是運動訓練的主體。通過調查發現,遼寧省通過在5個市少體校曲棍球隊進行選材,在少體校運動員都來自于所在城市的普通中小學,這種選材區域的局限性不利于在大范圍內選拔運動員,也不利于調整余缺、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勢。曲棍球運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場地、器材、運動裝備上要求較高,經濟上花費較大,所以對該項目參加的人較少,而且其它市對曲棍球后備人才挖掘較少,造成許多優秀的曲棍球苗子沒有被發現,這說明我省曲棍球運動人才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3.2、影響遼寧省男子曲棍球后備人才培養的因素分析
(1)項目普及率很低。
我省曲棍球項目的參與者數量的多少是培養后備人才的基礎。目前,我省只有營口、沈陽、撫順、大連、朝陽建有曲棍球運動隊,而遼寧省共有14個地級市,從這個角度來看曲棍球這個項目的普及范圍很低,遼寧省每年的青少年比賽,每年只有,這5個市的球隊參加,其中大部分參賽隊員幾乎都是在省隊的隊友,這說明該項目在這5個市也不是非常普及。其中營口市是每年比賽的奪冠大戶。為了保持我省男子曲棍球項目在國內的競爭力,必須大力擴大我省曲棍球人口。
(2)科學化訓練程度不夠。
教練員和運動員是運動訓練的主體,隨著運動訓練科學化的發展,優秀運動隊還必須依靠科醫人員的緊密配合,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訓練,并為科學訓練提供診斷、咨詢、信息等服務。教練員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掌握先進的訓練理論與方法、加快知識更新,掌握曲棍球訓練理論、方法手段以及技戰術等方面的發展動態,創新專項技術和訓練方法,才能提高科學化訓練水平,在曲棍球運動發展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訓練內容、方法和手段單一,多樣性和趣味性的體現還不夠,沒有針對青少年運動員的生理、心理特征,在創新和科學運用上還有待提高等。
(3)科學選材工作較滯后。
科學選材是運動訓練一個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首要環節。曲棍球項目對運動員速度、耐力、力量以及團隊協作等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賽中較量的不僅是技戰術水平的高低,也是運動員意志品質、思維能力、心理素質、身體機能等各個方面的全面對抗。運用科學的選材手段和方法,而對運動員心理素質、智能水平的測試,同時,對運動員選材的組織、管理、監控、評價等工作較為松散,科學選材工作相對滯后。
(1)遼寧省男子曲棍球運動大致經歷了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隊伍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競技水平持續提高,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后備人才力量薄弱等函待解決的問題。目前,遼寧省男子球隊,分布在營口、沈陽、大連、撫順、朝陽等地;
(2)遼寧省男子曲棍球后備人才培養教練員隊伍相對年輕化,缺乏高級教練員,執教年限較短,執教經驗不夠豐富。教練員均為本科學歷,曾經參加過專業訓練,運動技術等級較高,能適應青少年曲棍球訓練的基本要求,但科研能力薄弱,需要進一步加強系統的學習和研究,提高學歷層次和綜合素質。影響教練員工作態度的因素主要有運動員出路狹窄、缺乏領導重視與關心、工資待遇不高等;
(3)遼寧男子曲棍球后備人才基本來自于少體校所在城市的中小學校,或其他專項,選材時主要進行身體素質測試,生源區域局限性明顯,選材方式缺乏科學性,選材范圍狹窄;
(4)遼寧男子曲棍球后備人才出路相對狹窄,退役后主要從事服務業、企業操作工等崗位的工作,缺乏社會保障制度和安置政策保障,導致家長支持程度和教練員訓練積極性下降,使后備人才數量面臨著日益減少的尷尬局面。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Z].2000,12,15.
[2]中國曲棍球協會.關于建立國家曲棍球隊后備人才基地的通知[N].2006,11,8.
[3]中國曲棍球協會.關于認定國家曲棍球奧林匹克后備人才基地通知[N].2007,7,16.
[4]高艷華,程冬美,馬國義等.對制約我國曲棍球水平提高的訓練問題探討[J].中國體育科技,2005,41(2).
[5]程冬美,于少華,鄢長安等.曲棍球運動規律與我國曲棍球運動發展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4,40(6).
[6]侯海波,李桂華,朱守訓等.國外競技體育強國后備人才培養體制及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4).
[7]中國曲棍球協會.關于認定國家曲棍球奧林匹克后備人才基地通知[N].2007,7,16.
[8]李榮,徐勤兒,于樓成.中、荷、澳三國曲棍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對比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9).
[9]王楊.中國男子曲棍球運動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02,(5).
[10]潘迎旭,鐘秉樞.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理論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6(4).
[11]金宗強,姜衛芬,王延軍等.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基礎建設[J].山東體育科技,2002,24(1).
[12]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王金燦,封飛虎,貝恩勃等.運動選材原理與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14]翁海勤.中國曲棍球運動發展趨勢[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