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彭成(綏化學院體育系黑龍江綏化152061)
?
體育鍛煉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
□楊彭成(綏化學院體育系黑龍江綏化152061)
摘要:近年來,我國體育事業發展迅速,且為提高人們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做出了較大的貢獻。為了進一步研究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本文隨機抽取綏化學院學生1000名作為調研對象,在了解其心理健康情況的基礎上,對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項目和時間等展開了詳細論述,并對體育鍛煉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做出了進一步分析。
關鍵詞:體育鍛煉大學生心理健康效能性
高校體育課程是促進大學生體育技能提高和確保其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課程。而“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體育課程指導思想對學生的運動參與以及運動技能和身心健康及社會適應性等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诖?,本文致力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效能性的研究,通過選取適當的研究目標,并結合當前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對不同性別大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前后心理健康的效能性展開全面探究。
1.1、研究對象
由于高校課程體育鍛煉課程的主要特點即一致性,故而對學生個體心理效能的影響并無顯著差異,因此,本此研究主要圍繞課余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來逐步展開。隨機選取綏化學院大學生1000名作為研究對象,并向其發放1000份調查問卷,回收問卷900份,有效問卷為800份,有效率為80%。有效問卷中,男女學生分別為450人和350人,其中,大三年級和大四年級學生350人,大一年級和大二年級學生450人。
1.2、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1)文獻資料法。通過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并對其進行研究,對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予以初步了解;(2)心理測試法。選取中國成人SCL-90癥狀自評量,在體育老師、心理咨詢師和輔導員的共同參與下對樣本目標進行測試,并制定心理健康的調查問卷,將大一、大二低年級學生歸于一組,大三、大四學生歸為另一組;(3)數理統計法。利用SPSS10.0統計軟件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
2.1、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情況如表1所示。利用SPSS10. 0對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在學習焦慮、孤獨傾向、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自責傾向以及沖動傾向、身體癥狀和恐怖傾向等不同緯度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獲得65分以上的大學生中,大一、大二學生比重較多,相較之下,大三、大四學生更容易受到對人焦慮、孤獨傾向以及沖動傾向和恐怖傾向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對其個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表1 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
(2)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情況如表2所示,并利用SPSS10.0對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在學習焦慮、孤獨傾向、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自責傾向以及沖動傾向、身體癥狀和恐怖傾向等不同緯度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子大都集中在自責傾向以及過敏傾向和身體癥狀與學習焦慮方面。而T檢驗結果表明,女大學生的學習焦慮、自責傾向和沖動傾向于身體癥狀的各個指標要顯著高于男大學生,即其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上述各因素的影響。

表2 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
2.2、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現狀
(1)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
表3給出了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情況。由表3可知,大學生大都是因為其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以及豐富課余生活才參與體育鍛煉的,這說明符合其個人興趣的體育鍛煉能夠較好地愉悅其身心。但不得不提的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高達12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15%,這一方面反映了應試教育的弊端,另一方面,也使學生難以形成參與體育鍛煉的良好動機,對良好身心素質的養成產生了較大阻礙。

表3 綏化學院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調查
(2)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項目。
表4給出了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各類項目。由表4可知,此高校學生參與最多的體育鍛煉項目為球類,占到了所調查總人數的50%,田徑類和游泳項目次之,分別占總人數的12.5%和10%。值得注意的是,參與健身類體育項目的大學生僅有20人,只占總人數的2.5%,由此可見,未來還需提高大學生的健身意識,以全面提高其個人的身體素質。

表4 綏化學院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項目調查
(3)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
表5給出了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以“天”為單位)。由表5可知,約有半數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均小于1h,而只有少數大學生能堅持2h以上。還需說明的是,在年級差異方面,結合SPSS10.0的T檢驗結果(P=0.100)發現,與大一、大二年級相比,大三和大四年級的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要更短。

表5 綏化學院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調查
(4)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
表6給出了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由表6可知,對于該所高校大學生而言,其參加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大都集中在個人興趣方面,即大多數學生是因為自身的個人興趣和愛好來進行相關體育鍛煉的,場地器材的優越性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吸引力次之,其次,是活動環境。而受個人技能影響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僅為40人,只占總人數的5%。

表6 綏化學院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調查
2.3、體育鍛煉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
為進一步了解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效能性,組織樣本目標進行有計劃地體育鍛煉,視個人情況制定參與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并設置相關體育項目,將實驗時間設定為一學期,學期結束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指標進行再次檢驗和分析。
3.1、結論
本文以綏化學院學生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借助文獻資料法、心理測試法與數理統計法對不同年級和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研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項目以及持續時間和影響因素等展開系統說明,進而對參加系統的體育鍛煉前后男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各個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同低年級學生相比,高年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標較高,即容易受到焦慮、孤獨、沖動等情緒的影響;同男大學生相比,女大學生在學習焦慮、自責傾向以及沖動傾向和身體癥狀等方面的指標較高,即其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上述各因素的影響;在參加系統的體育鍛煉后,男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測量表SCL-90的各項負面指標分數均有所下降,進一步說明了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即對其提高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3.2、建議
結合本文研究結果,為了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未來應著重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首先,在學校體育課程方面,體育教師應針對男女性別和各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制定出具體的體育鍛煉教學計劃。同時,加大全面健身的宣傳力度,使學生深刻意識到體育鍛煉對其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作用,進而投入到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當中。其次,在業余體育鍛煉方面,學生自身應在充分認識體育鍛煉對其心理健康效能性的基礎上,改變原有的不科學動機,繼而以正確、科學的態度參與到各項體育鍛煉當中,并在體育鍛煉中加強同其他同學的交流和溝通,在提高其體育競技水平的同時,也使其自身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呂荷莉,金慧娟,陳志強.高校體育課程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效能性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2,01(12).
[2]何秋華,劉夫力.課余集體體育鍛煉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體育學刊,2012,05(25).
[3]張靖波.體育鍛煉與壓力、人際關系、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