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紅
【摘要】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一)系統透徹掌握教材;(二)充分了解學生;(三)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四)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五)提問要有層次。
【關鍵詞】小學數學 有效提問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60-02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系統透徹掌握教材
首先,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其次,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問題的設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階梯性,要善于把一個復雜的、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問題。比如,在不同年級中都出現了《統計》這一內容,對此,教師必須有所了解。在不同的年級學習統計時,應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以解決不同的問題,并讓學生獲得有層次的體驗。
二、充分了解學生
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數學第五冊“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如:十拿九穩、平分秋色、微乎其微等。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但是這些本以為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所以說課前必須了解學生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確定提問的成語內容,學生才能順利解釋成語內容,同時緊密聯系課上所學的內容。
三、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
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知識,數學問題多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產生。教師要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從學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現實再現、猜迷、講故事、游戲、競賽等手段,創設生動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
例如:如教學用“連乘”解決的實際問題時,可創設有趣的場景,讓學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學生自由地提出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買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組織學生交流明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在單元的最后,安排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根據情境中提供的各種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后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
五、提問要有層次
有效的提問應在富有層次的情境創設中激發學生的思考,由表及里,把學生引入思維的深處。設置的問題情境要有梯度、趣度,要建立解決問題的“層級”,幫助學生沿級而上,處理好“淺表”與“深表”的關系。
例如:在教學“中位數”一課時,通過層層設問,逐步揭示主題,巧妙地設問似石投于水,引起了學生心海中漣漪陣陣,環環相扣。一開始,創設了一個情境:一位朋友想找工作,根據招聘廣告提供的部分信息,學生不假思索就選擇了甲公司,因為甲公司的平均工資明顯比乙公司高,可當看到具體各部門的月工資表時,同學們又反悔選擇了乙公司,這時老師適時提問:這是為什么呢?引發學生思考。這是一個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學生對“月工資水平”的認知沖突,發現單靠“平均數”來描述數據特征有時并不合適,從而相機引出了“中位數”的概念。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激發與引導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讓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