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

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總量的增多,當前的養老保障制度面臨著非常嚴峻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下,深化延遲退休方案成為目前的改革重點。但是,如果盲目執行,會造成一定的社會危機和混亂狀態,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本文分析了我國社會養老保障中延遲退休方案的關鍵點,為后期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社會養老保障;延遲退休;方案;關鍵點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3-0000-01
引言
我國的社會經濟逐漸進入了新的發展常態,產業結構的調整也促進了就業結構的變化。但是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參與率日趨降低會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固發展,并給社會養老保障帶來巨大壓力。延遲退休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很多發達國家都通過該政策有效緩解了自身的養老保障壓力,并推動了經濟的穩定發展。鑒于目前我國的社會發展現狀,需要重新構建老年人標準體系,并推進社會養老保障中延遲退休方案的建立和實行。
一、我國社會養老保障的現狀分析
我國當前采用的以社會統籌以及個人賬戶結合的養老保障模式存在著一定的不合理性。工作人員按照比例支付一定的金額,一部分進入個人賬戶另一部分進入統籌賬戶。以工資7000元的工作人員為例進行分析,不對一些客觀因素進行考慮。30年以后,退休社保工資為2500,不能滿足現在的社保要求。在一些企業發展過程中,由于企業對自身的認識程度不夠以及相關的稅收政策不明確,導致企業年金不能有效落實。
二、延遲退休的可行性分析
下圖是世界部分國家的退休年齡,從表中可以發現,每個國家的退休年齡都是根據國情制定的,而且有適用期限。
現階段來看,我國人均壽命呈現上升趨勢,主要是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通過人口普查數據可知,我國退休年齡明顯偏低,因此,推遲法定退休年齡具有穩定的基礎。并且和大部分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退休年齡也是比較早的。同時,我國教育機制的改革,使一些青年在到達法定勞動年齡以后,選擇繼續學習,導致勞動起始時間上移。如果繼續執行現階段的退休制度就會造成嚴重的人力資源浪費,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
三、社會養老保障中延遲退休方案的關鍵點
1.實行彈性退休制度
所謂彈性退休制度就是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身體狀況選擇延遲退休和提前退休,但是退休年齡不同,最終能夠領取的養老金數額和年限也不同。比如在德國,法定的養老金領取年齡是65歲,根據自身情況,可以提前到60歲領取,但是相應的,最終能夠領取的養老金總額也會減少;而美國規定的養老金領取年齡是65.8歲,可以提前至62歲領取,金額也會按照相應的比例遞減。同樣的,很多發達國家也是采取早退少領的措施,來推進延遲退休方案的執行。但是我國人口眾多,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因此在實行彈性退休制度時,不能夠一概而論,需要分區域實施,從而提高實際的執行效果。
2.完善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
在我國,養老保險有三大支柱,第一個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社保;第二個是補充養老保險,就是員工所在單位發放的企業年金;第三個是個人的商業養老保險。這三大支柱自從上世紀90年代逐步建立起來之后,并沒有實現均衡發展,其中社保幾乎占到總體養老保險金的90%左右,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幾乎為零。但是,在西方很多發達國家,第二和第三支柱才是國民養老保險的核心部分。這樣一來,就極大的減輕了社會養老保障的壓力,有利于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必須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利用廣播媒體等各種公眾渠道增強人民對養老保險金和個人投保重要性的認識,逐漸轉變養老金繳納的觀念[3]。
四、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傳統的退休制度已經不能夠適應我國目前的國情,必須加快建立延遲退休改革方案,從而減輕社會老年人保障的壓力,并緩解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阻礙,深入推進彈性退休制度和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為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李齊,李松玉.從德國經驗看中國新常態下的延遲退休問題[J].理論學刊,2015(05):77.
[2]張靜.淺談延遲退休年齡的可行性[J].中國電子商務,2014(19):276.
[3]張峻豪,鄧大松,黃玉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困境分析與政策轉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