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俊
[摘 要]九年級語文教學需要增加學生閱讀量,主題閱讀模式的推行正符合教學需要。教師可以結合九年級專題閱讀訓練,根據“主題明確、內容有趣、容量適中”三個原則,精心設計每一次的主題閱讀,以期快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主題閱讀 九年級語文 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040011
九年級的學生面臨中考,急需在短時間內提升閱讀能力。主題閱讀的推行可以有效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同時加深對所選文章主題的理解。九年級語文閱讀訓練通常分專題進行,如古詩文閱讀、散文閱讀、小說閱讀、說明文閱讀、議論文閱讀等,分專題閱讀可以有效歸納類型題的答題方法,提高閱讀答題的準確性,和現行的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有相似之處。主題閱讀對中考大有裨益,所以九年級閱讀教學最應該推行主題閱讀。
一、主題明確,學生會讀
主題閱讀的主題選擇角度很多,可以選擇相同作者的文章,可以選擇相同寫作主題的文章,還可以選擇表達感情比較相似的文章。人教版九年級的課文編排是將主題相似的文章組成單元,在學習教材文章的同時,教師還可以補充相應主題的文章。如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都是以“愛國”為主題的文章,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余光中的《鄉愁》、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還有外國詩兩首也是愛國詩歌。針對這個單元的選材,教師要講解一些詩歌閱讀賞析的方法,學生在學習主題單元后要學會理解詩歌運用象征手法的妙處。
有著明確主題的文章,學生閱讀時不會偏離太遠,比較容易抓住文章的主旨,篩選有價值的信息,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閱讀相同文體的文章只要能夠把握這種文體的特點就能理清文章脈絡。如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小說單元,學生只要能找出小說中的人物,分析小說的環境描寫,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小說主題就可以歸納出來。魯迅的《孔乙己》就比較典型,只要抓住“孔乙己”這個人物,找出文中對他的各種描寫,就可以分析出人物性格特點,結合環境描寫的作用,就可以歸納出所反映的社會現實。與孔乙己比較類似的小說還有九年級上冊的《范進中舉》,教師可以拿過來做對比閱讀,加深學生對古代科舉制度的理解。對于相同主題的文章,可以根據教材進行文本閱讀,也可以補充主題類似的文章,幫助學生對比理解。
二、內容有趣,學生樂讀
趣味性是學生鐘情閱讀的重要因素,相對來說學生比較喜歡閱讀有故事情節的記敘文和小說,而對說明文和議論文則不喜歡。九年級的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很多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時往往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總會設計一些問題把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可言。學生在閱讀時總是帶著對文章深入分析的任務,嚴重干擾了閱讀文章的心境,當然就不會收獲良好的閱讀效果。教師要為學生精心選擇適合閱讀的文章,以“趣味閱讀”為重點,讓學生充分感受閱讀的快樂。
九年級學生的文章閱讀主要與中考相鏈接,可根據中考熱點專題為學生選擇報紙雜志中最新的文章,讓學生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時代的脈搏。如《中學時代》《中學生》中的文章比較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符合學生的表達口味,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部分文質兼美的文章。閱讀的內容要充滿趣味,閱讀的方式也要靈活多變。比如可以開展“師生共讀”,在師生完成閱讀之后進行觀點交流,生生之間也要有意見的交換。這樣可以促使學生重視閱讀,也可以互相監督增加閱讀量。教師可以為學生選擇不同的閱讀地點,帶著學生到閱覽室、圖書室自由選擇圖書閱讀,還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學生到校園林蔭道讀書,融入大自然,讓學生加深對文中哲理的認識和理解。
三、容量適中,學生易讀
主題閱讀主要是在短時間內閱讀多篇主題相似的文章,閱讀教學方式與以前逐課分析的方法不同,不能對每一篇文章講解得特別透徹。教師可以針對主題文章中的某一篇進行精讀精解,教給學生具體的閱讀方法,然后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邊讀邊領悟。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后,無論面對什么文章,都可以提綱挈領攝取信息,輕松應對文章的主旨概括。當然,教師要注意閱讀量安排要適中,閱讀量太小,浪費學生的時間;閱讀量太大,則會出現囫圇吞棗的現象。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以“生命”為主題的散文,這是學生在教材上很少接觸的哲理性散文。冰心的《談生命》內容相對簡單,只有個別句子內涵比較深刻,如“愿你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只要借助作者借物喻理的寫作手法就可以理解。《那樹》和《地下森林斷想》是作者對大自然滄桑變化的感悟和思考。課前,教師要布置學生對這個單元進行預習,結合預習題卡完成相關任務,課堂上組織學生先閱讀《談生命》,理解文章的內涵后,對《那樹》和《地下森林斷想》進行略讀,比較輕松地完成閱讀理解的任務。
主題閱讀比較符合九年級閱讀教學的需要,教師在備課時要整合單元內容,運用精讀和略讀相結合的方法完成每個單元的文章閱讀,還可以根據本單元的內容主題適當為學生添加文意相關的文章,拓展課外知識,鞏固閱讀技巧,還要根據學生的閱讀需要創設更好的閱讀環境,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涵。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