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深圳
[摘 要]在中學歷史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新課程改革對中學歷史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國家與社會賦予我們的使命。所以我們應充分挖掘歷史新教材中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并在歷史教學中加以有效利用,以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以及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中學歷史 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040097
在中學歷史課程中,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非常豐富,歷史教師要鉆研教材,把這些素材充分地挖掘出來,在教學中加以有效利用,積極構建愛國主義教育的知識體系。那么,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歷史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做法,供大家探討與交流。
一、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歷史使命感,就是人在正確的歷史觀的指導下,對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社會和國家賦予的使命的一種感知和認同。從具體表現來說,作為后來人,在先人的基礎上,好的方面要繼承、發揚、創新,壞的方面則要摒棄、警惕、批判。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常用的方法有:第一,以講故事或播放插曲的形式體現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跡;第二,播放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題材的影片;第三,組織帶領學生參觀革命圣地與烈士陵園;第四,組織與指導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閱讀、朗誦、寫作、演講、辯論等競賽活動;第五,以板報或廣播的形式宣傳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內容;第六,平時讓學生觀看或收聽國際與國內新聞,隨時了解時勢變化。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歷史教師的責任,也是所有教師、家長與社會的共同責任。培養學生對事物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看法,了解祖國的歷史和發展,感受中華民族歷盡劫難而不亡,最后發展成一個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偉大歷程,會讓學生激起無限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時代使命感。
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偉大的科技、文化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人類歷史進入了文明時期,我國的科技發展在很長的時期內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如我國在商朝時就記錄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西漢時就掌握了造紙技術,東漢蔡倫又改進了造紙方法,造出了質量更好的植物纖維紙;東漢張衡研制成世界第一臺渾天儀和地動儀;南北朝祖沖之第一次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唐朝僧一行推測出了子午線長度,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至今仍堅實牢固;北宋中期,布衣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為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南宋時期發明的羅盤針,用以指示海船航行,為航海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火藥在西漢時就已發現,南宋制造出火炮、火槍,為世界軍事工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文學、藝術方面,也涌現出了大量杰出人物和作品。通過講述這些史實,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商朝時我國人民掌握了青銅冶煉和制陶技術,為商業初步發展奠定基礎;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普遍使用,農業生產發展很快;吳國開鑿的邗溝,后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南北運河的起源;戰國時期鄭國修的鄭國渠、李冰父子修的都江堰,秦朝時秦始皇所筑的長城,隋朝開鑿的大運河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之一。手工業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和絲織的國家,通過絲綢之路把絲織品運往世界各地,此外,冶銅、紡織、制陶、煮鹽、漆器、冶鐵業也獲得發展。商業方面,金屬貨幣普遍使用,早期的商業城市開始興起。古代城市的發展,標志著經濟的繁榮。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幾萬、十幾萬以至幾十萬居民的大城市,到了唐朝,都城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以豐富的歷史事實來激勵學生,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新生力量。
三、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中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是否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將決定他們是否能擔當起歷史的重任和民族的重托,也將決定著我國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壓迫:19世紀中期,英國挑起了侵華的鴉片戰爭,法國和美國也伙同英國對我國進行侵略,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于割地賠款從中國人民身上吸吮了大量膏血,我國勞動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中華民族遭受著空前的災難。給學生講清這一部血淋淋的帝國主義侵華史,讓學生認清帝國主義本質及階級仇、民族恨。此外,著重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的重大發展,讓學生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感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認識到偉大祖國母親的可愛,增強愛國感情和社會責任感。
[ 參 考 文 獻 ]
容作凡.歷史教學怎樣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J].桂林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1995(1).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