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蓮
摘 要: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么,在他們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學習興趣 生活情趣 數學價值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么,在他們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
一、利用生活實際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就會使學生對數學有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激起學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愿望。
比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我安排了這樣的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存在著許多有趣的比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也是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繞你的拳頭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一個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一切,實際上是用這些身體的比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來計算的,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通過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再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利用多媒體引入一段動畫:小明在操場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場的什么?如果在操場中間鋪上草坪,要求鋪多大,又是指操場的什么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動畫片斷來自于學生的生活,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所以他們很快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學習新知的情境中。
二、讓學習內容更富有生活情趣
從心理學角度看,認識事物是一種心理行為,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認知心理越貼近,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的情感就越真切,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引發學習興趣,為學生的認知搭建橋梁。
如在教學《小數加法》時,利用多媒體出示本班某同學全家逛超市的情境,然后再出示一些學生喜歡的商品,標上單價(用小數表示),該同學選購其中兩件商品,請同學們幫著算一算要花多少錢。然后再請同學們自己選購兩件喜歡的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錢。學生對元與元相加,角與角相加,分與分相加已經理解,在此體驗中再得出相同數位相加的算理,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此情景中的多種要素都是學生曾經體驗、經歷過的,學生看到此題,會產生親切感、熟悉感,易于引起學生共鳴,產生積極的認知心理。
精心選擇學生喜愛的內容,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演繹為學習情境。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創設了如下情境:“六一兒童節”學校舉行投球比賽,同學們圍成一個長方形隊形,向放在長方形中心的球筐中投球,看誰投中的次數多,你認為這樣比賽公平嗎?這個教學情境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情感,學生準確描述了“要圍成圓形隊伍,把球筐放在圓心位置,比賽才公平”。在此基礎上,教師接著設疑:為什么要圍成圓形隊伍,把球筐放在圓心位置,比賽才公平?這時學生經過模擬情景的操作,從“公平”出發,對“圓,一中同長”有了充分而深刻的認識。這種情景化的虛擬活動架起了教學目標與學生認知心理之間的橋梁,實現了兩者的融合。
三、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價值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如教學《比例尺》一課時,我出示了學生的照片和校園平面圖,讓學生與實際事物進行對比。熟悉的生活現象,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通過分析、對比、討論,學生認識到實際事物與圖片的形狀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們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照片和平面圖是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制成的,從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內涵,聯系所學知識,解釋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再次聯系起來。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教學中,我設計這樣兩個問題:把100公頃土地平均分給東風村1至5組村民耕種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別種上蔥、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這些問題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他們熟知土地要根據人數多少來分,農作物要根據需求來播種,從而懂得了等分有時是不合理的,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新的分配方法。這樣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內涵也就不言而喻了。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就生活在充滿數學信息的現實世界中。這樣教學,符合兒童認知規律,能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有效地促進知識的遷移。
總之,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切實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從而更熱愛生活、熱愛數學,使我們的數學課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