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靜靜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諸育”之首。臺灣教育家高震東曾說:“智育沒有德育為基礎,是犯罪的幫兇;體育沒有德育為基礎,是暴力的前衛;美育沒有德育為基礎,是腐化的催化劑。”可見其重要性。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老師們花了大量心血,做了許多工作,學生也對一些“守則”和“標準”耳熟能詳,但實際生活中收效甚微。這引起了我們學校管理層的困惑與思考:為何德育的實效性不強,它的癥結何在?
一、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
(一)全員參與的氛圍尚未形成。
學校44個班級,共102個專任教師,其中35周歲以下的占三分之二,由于踏上工作崗位不久,自己教學業務方面的工作一下子難以應對,因此思想上總先想著怎樣把任教的學科教好,其次認為學生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和思品教師的事情。殊不知只有全體教師擰成一股繩,團結協作,共同對孩子實施教育,才能達到教育效果。
(二)班主任工作缺乏韌性。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近年來學校的班主任隊伍在不斷壯大,許多“80后”、“90后”的新畢業生充實進班主任隊伍,他們的心智不夠成熟,道德水準不能為人師表,無法成為學生效仿的楷模,在對學生教育的初期,家長們往往充滿信心和耐心,等過一段時間看不到明顯效果后,新老師們變得就沒有耐心,有的教育方法變得簡單、不科學,甚至放棄。這些方式最終收效為0,甚至產生負面影響。
(三)學生家庭教育缺失。
孩子良好品質的形成離不開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在孩子品德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什么樣的孩子就能看出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在對行為習慣不好的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單靠老師的力量是不夠的,這樣會造成孩子在校的表現與在家的表現截然不同,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質。學校目前近2300名學生,其中流動人口子女占據60%左右,其父母基本都是以打工擺攤為生,早出晚歸,在家庭教育中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與品行,有的家長除了在學習上給孩子施加壓力外,還經常將自己生活上、工作上的不順心作為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對孩子造成消極影響,缺少正能量。如“老實人吃虧”、“好人沒好報”等,這樣就培養了孩子扭曲的個性。這樣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識差,很難適應社會生活。人們經常用“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比喻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確實還有一些父母不配成為孩子的榜樣,他們的言談舉止沖擊著正面教育,沒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很難培養出品德高尚的孩子,這樣給學校教育帶來很大困難。
(四)空洞說教脫離實際。
長期以來,德育工作存在“高、大、空”的形式主義現象。晨會、班會及思品課講“愛國主義”、“傳統美德”、“學生行為規范”大多采用“灌輸式”,空洞說教。“主題月”與“五好活動”實踐性不強,成效不大,導致學生中一些不良行為時有發生,如隨地亂扔紙屑、果皮;課間追奔打鬧,課上做小動作搗亂,用餐浪費等,關鍵是我們沒有真正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
二、針對現狀采取對策
對學校德育工作現狀存在問題的分析不是目的,而分析產生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才是目的所在。為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我們應正確把握當前德育工作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調整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增強德育實效,采取以下對策,提高育人質量。
(一)學校上下一心,齊抓共管,形成德育工作全員性。
校長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讓老師們明確德育工作人人有責,并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配任務,做到人人參與,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然后對各項德育工作進行分解,量化打分,對班主任及任課教師進行考核,激勵先進,鞭策后進。
教師要堅定德育工作的信心,清楚認識到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漫長的工作,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斷變化,所以教師要辯證看待學生的進步,不能急躁。要給予后進生更多關愛,更多耐心,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一定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二)依托信息技術,創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
我校作為蘇州市首批教育現代化小學,2010年11月又成功創建為蘇州市教育技術管理先進學校。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設施完備,在教育技術管理方面有較好的管理經驗,教師對教育技術有較強的應用能力。如何利用學校信息技術環境優勢,優化小學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徑,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
1.充分發揮學校裝備條件,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等多種渠道開展德育活動。學校瑞博數字化教學平臺為每位教師和中高年級學生建立博客群,平臺集教學研究、師生交流、個性博客于一體,開辟師生交流的有效途徑。學校每周一舉行升旗儀式,結合主題月教育活動,由校長、教師和學生主持,開展廣播講話,宣傳德育活動要求和活動過程中的先進事跡和個人。學校少先隊大隊部在每周五中午舉行一次紅領巾小廣播,主要有新聞播報、活動倡議、歌曲欣賞等。通過校園網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主要播放愛國主義教育片和學生行為習慣宣傳片。學校網站提供優秀視頻教育資源,供學生欣賞學習,同時鏈接一些優秀的視頻資源網站,拓展學生的視野和學習空間。
2.教師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生動的主題班隊會活動、品德課教學等德育教育,通過圖片、視頻等媒體手段代替教師的空洞說教,讓學生切身感受德育的熏陶。
3.拓寬家校聯系的方式和渠道,豐富德育教育的途徑。學校充分利用網絡載體,在校園網站開辟了“家長學校”的專題欄目,提供家庭教育建議,補充家庭教育知識,提供家校聯系平臺。任課教師通過網絡途徑,如班級家長QQ群、家校路路通、網站互動平臺等途徑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讓QQ群的教育熱點問題的討論活動成為網絡家長會;部分家長的家庭教育心得在學校網站進行分享交流,各種形式的家校交流活動使德育活動更有效。
4.利用信息技術課程注重網絡道德的滲透。提倡綠色上網,讓學生學習了解《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讓學生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在學生上網方法和能力上指導。在“網絡信息的鑒別和評價”、“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資料”這些教學內容中,通過具體任務和案例在學生心目中種下文明上網、高效獲取有用信息的“種子”,使學生有鑒別真偽信息的能力和掌握網上學習的方法。
(三)建設校園文化,優化環境,體現德育工作的暗示性。
校園文化作為學校教育中的隱性課程,具有暗示性和滲透性的特點。校園文化對學生品德形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一種無聲的命令,無言的教育,是感化學生的熔爐,對學生成長和發展有重要影響。它與顯性課程相配合,成為學校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也是學生實踐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陣地。抓住學校改擴建這一契機,不斷優化育人環境,在校園環境整體上做到“美化、凈化、綠化、知識化”。注意學校窗口形象,努力讓學校的一花一草、一墻一壁發揮“無聲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總之,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持續有效的落實,在于對常規工作的扎實推進,需要德育工作者們從小事做起,從小處著眼,需要的不僅是愛孩子的一顆真心,還需要有對孩子負責的一顆責任心,上下齊動齊抓共管,養一校之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