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劍
摘要:江澤民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也指出:“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不斷地提高教育質量、教育水平,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而且要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委教育、法制教育。”作為肩負教書育人之重任的政治學科教師,要把德育教學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節。關鍵詞:初中政治;滲透德育;教育舉措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明確提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為了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更有效地滲透德育內容,教師必須在知識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決不能脫離現實,回避現實,進入空洞說教的漩渦。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細節,合理滲透德育思想。教師應當將教學內容的生活價值以適當的方式揭示給學生,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藝術化,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
本文就如何在現階段初中政治教學工作中如何滲透德育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教師以身作則,敢為道德表率
教師作為課堂的核心,起到道德的表率作用,自然不容小覷。在對學生的道德做出要求的同時,首先應加強教師隊伍德育建設。而這個教師隊伍應并不僅僅局限于政治教師,每個教師都負有德育的責任。
每個教師都應以身作則,而這些很大程度上都表現在教師對于美的選擇上。對于初中生來說,這個時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對于現今社會,信息的多渠道化使學生們的大腦時時受到各方面的沖擊,如何判斷美與丑、好與壞,這無疑會影響到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教師良好的師德則表現在對事物的正確判斷上,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分辨清楚。例如:在“神曲”大行其道的今天,《忐忑》、《江南style》等等元素曾幾度被模仿,而作為國粹的京劇藝術,除了部分京劇愛好者之外卻鮮有問津。嘩眾取寵也許會盛極一時,而傳承下來的總會是經典。當然,并不能對新鮮元素一味排斥,與時代接軌更能讓我們與學生拉近距離,只是對于美與丑的度量,我們要表明自己的立場。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興趣,進行德育思想滲透
課堂教學中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擁有充分表達思想和見解的機會,啟發他們自覺去探討人生和社會的真諦,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這是使學生學好的前提,更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基礎。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從疑問開始,常有疑問,才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因此、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情緒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學習方式方法的影響,是在一定的學習策略指導下培養、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動機、進取性格、豐富的情感、創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因素,是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的訓練,“大處著眼,小處人手”,“潤物細無聲”,并持之以恒。講究方法:采用激勵法。如目標激勵、興趣激勵、競爭激勵和榮譽激勵等;采用識別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礙、情緒障礙、思維障礙、語言表達障礙、文化、環境的消極影響等的識別與排除;采用調節法等,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堅毅等品格
三、通過社會實踐,進行德育滲透
課堂教育的效果在課外得以表現,課外教育是課堂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通過課堂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實踐環節,在實踐中使學生得到教育、鍛煉,使他們具有走進社會、面對挑戰、規劃人生的真實本領,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作為政治課而言,開展研究性學習(如撰寫政治小論文、調查報告等)是一種比較可行和有效的實踐形式。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和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家鄉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和學生生活中的實際,來培養和鍛煉學生觀察社會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學生通過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挖掘“鄉土”典型,關注鄉情鄉貌,既加深了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熱愛家鄉、憂國憂民等思想品質。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研究,學生之間樂于分享、勇于參與、尋求共贏,能使他們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實現發展,以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加強教師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提高,強化德育滲透
教師首先必須要考慮到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并把其作為教育熏陶學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美的人格要求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如強烈的使命感;堅強的意志;果斷的辦事能力;明確的判斷力,對真、善、美要由衷地敬仰,對假、惡、丑要憤怒鞭撻。這些都可以給學生強烈的感染。同時,教師可要加強知識的修養,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大于教學大綱時,教師才能成為教育的真正能手,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最后,教師要重視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作用。作為一門德育教育性很強的學科,如何實現其在學校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對每一位思想政治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要求教師對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教材課標的理解和有效的備課及對社會的認識等方面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師始終以真誠、用愛之心去關心、愛護學生,走進學生內心世界,才能使學生愉快地接受教師的要求和意見。在我們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情感因素,以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支撐點,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落腳點,突出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教育教學的全程優化。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地過程中完成良好達到心理成長,形成健康的人格,培養起優良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