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崔世紅程國梅張林東李根霞劉博楊培峰張婷劉萍萍韓笑
?
案例式PBL教學法在婦產科臨床教學中的實踐*
陳娟①崔世紅①程國梅①張林東①李根霞①劉博①楊培峰①張婷①劉萍萍①韓笑①
【摘要】目的:探討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婦產科臨床教學中以問題為基礎學習教學方法(PBL)的應用及其效果分析。方法:以鄭州大學2009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6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兩組,PBL組30名,LBL組30名。兩組學生在臨床婦產科教學期間,采用問卷調查以及考核的方法進行教學效果評估。結果:(1)調查問卷結果顯示,PBL組學生問卷調查6個指標中的肯定回答率均明顯高于LBL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兩組學生基礎理論平均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PBL組的案例分析、筆試考試及實踐操作成績均明顯高于LBL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BL教學法可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和教學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以問題為基礎學習; 婦產科臨床教學; 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
①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河南 鄭州 450052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特別注重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教學方法,也是近年來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但在目前國內的教學中,使用P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實踐研究較少,它是由教師設計問題或者師生合作提出問題,以問題為焦點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和探究,從而讓學生了解問題解決的思路與過程,靈活掌握相關概念和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經驗,最終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此筆者通過對臨床醫學教學采用PBL、基于授課的教學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LBL兩種教學方法,來研究PBL教學優越性。
1.1一般資料 從鄭州大學2009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中隨機抽出60名學生,隨機分為PBL組和LBL組,每組30名。PBL組中,男15名,女15名;平均年齡(20.8±1.5)歲;LBL組中,男14名,女16名;平均年齡(21.0±1.3)歲。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PBL組:采用PBL教學方式,教師課前一周將病例資料發給同學,課下同學們搜集相關資料,課堂上教師以問題為情境,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老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和總結。(2)LBL組:采用傳統的LBL教學方法,老師做好PPT,課堂上孜孜不倦地講、學生默默地聽,即教師為主體,學生參與少的“灌輸式”、“預習-聽課-復習-考試”傳統式教學方法。
1.3教學效果評價 采用學期結束后問卷調查以及考核的方法對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了解情況作初步評估。問卷調查內容包括以下6個方面: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歸納表達能力、學生的自學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團隊合作及創新精神等??己税üP試考試以及實踐,筆試考試指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包括基礎理論(70%)和案例分析(30%)。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學生調查問卷肯定回答結果比較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PBL組在6個指標中的肯定回答率均明顯高于LBL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學生調查問卷肯定回答結果比較 例(%)
2.2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 兩組學生基礎理論平均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PBL組的案例分析、筆試考試及實踐操作成績均明顯高于LBL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s) 分

表2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s) 分
組別 基礎理論 案例分析 筆試考試 實踐操作PBL組(n=30)63.93±2.65 24.93±2.26 88.87±3.25 88.90±4.33 LBL組(n=30)62.73±2.75 20.37±2.19 83.10±3.39 83.03±3.69 t值 1.719 7.953 6.733 5.645 P值 ?。?.05 ?。?.05 ?。?.05 <0.05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學科,而如何在有限的臨床教學時間中運用一種嶄新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臨床教學雙向效果,進行教學模式的變革,已經悄然成為臨床教學中應該思考的問題。PBL教學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解答問題為驅動力”的教學模式[1]。作為一種新穎的醫學教學方法,PBL有其獨特的優勢。首先,PBL教學是一種不同于其他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案例為導向,著重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營造的是一種活潑而緊張的課堂氣氛。即學生應用相關知識和技能、結合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思考,并找出一個可行的解決問題方案。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扮演重要角色,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實現了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而教師在其中僅起到一個點撥、啟發式的作用。
目前,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知識爆炸的時代,教學的過程要從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主的情況下釋放出來,轉換成以學生為主的互動式學習與合作過程。然而,評價一種教學模式,不只是在于它的來源及其所采取的新穎教學形式,而在于是否能夠取得優秀的教學效果,培養出優秀的被社會所需要的高等醫學人才。上述調查問卷結果發現,PBL組回答滿意率高于LBL組學生,通過這些調查和考核結果可看出PBL教學法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歸納總結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以及臨床思維能力等。可能的原因是通過問題的引導與啟發,學生學習變被動與主動,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參與的積極性。PBL教學始終都是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宰者,學生為中心,對于學生本身而言可以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地暢所欲言,充分闡述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同時也可分享其他同學的觀點,豐富與拓展了思維的空間。相比而言,而傳統教學模式多以教師制作PPT、臨床病例資料研究和實習等方式進行,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缺乏主動發現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力,從而很難達到培養自主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目標。筆者研究發現,PBL組學生考試成績不論基礎知識成績亦或是案例實踐操作成績均高于LBL組。很明顯,采用PBL教學方法,通過小組間的討論可以提高其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其學習知識的能力[2]。這種教學模式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探索問題,培養其臨床思維及獨立思考能力,使其能夠更迅速、更全面地掌握所學知識[3]。另外,學生在一些具有建設性、合作性及主動性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與PBL教學有一定的關系,而與自學時間的長短無明顯相關[4]。
PBL這種教學方式是一門跨學科的教學模式,所學內容可通過一系列問題串聯組織起來,形成一個知識框架,實現基礎與臨床的縱向結合以及和其他學科的橫向融合。PBL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中心小組教學,圍繞某一問題或核心知識而進行主動的學習,而老師僅起到一個觸類旁通的作用。它提供的是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教師既是引導者,還是參與者,引導學生提出符合臨床邏輯的問題,對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方法進行一定的總結[5]。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明確其學習目的,靈活思考問題,發揮了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6]。相對于教師本人來說,其教學方法更易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7]。Schmidt等[8]也指出,PBL教學方法通過教師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合作與討論,有利于新知識的理解,并提高長期記憶能力。同樣Al-Azri等[9]認為PBL教學法更有可能提高人的社會和認知能力,例如溝通技能、自主學習、處理不確定性問題和衛生保健相關倫理問題的認識能力。潘孝云[10]也發現PBL教學有利于基礎醫學與臨床循證醫學更好的銜接,基于二者不謀而合的實踐形式即“提出問題、檢索評價問題、應用理論、服務臨床”。PBL教學雖然是通過某一問題進行學習,但其目的并不是解決問題,“問題”是要作為知識的載體,使得學生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論與實踐知識。
誠然,國內外許多實教學踐經驗證實PBL教學是克服傳統醫學教育弊端模式、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帶著目的去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潘孝云[10]、吳志遠等[11]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PBL教學良好的教學效果。從Koh等[12]對醫學生的PBL教學進行系統評價也可以看出,PBL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McGrath等[13]研究結果充分體現出了PBL教學模式在其他非臨床教學中的教學效果都是相當優越的。然而,PBL教學的關鍵之一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參與性,與所學內容緊密結合。但是由于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使得他們長期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學生學習的自我主動性可能不高,因此學生和老師要對師生PBL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具有足夠的心理和技能上的準備。傳統授課形式教師直接將經驗性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PBL就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有可能使得學生在一個問題上花費較多的時間,對于目前我國學生教育現狀來看,如果不能合理的應用,很有可能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另外,PBL教學法這種嶄新的教學模式不僅要有足夠的師資力量,也要有充分的教學資源,自身教學素質較高的教學團隊。對于教師,他們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充分領悟PBL教學法的精髓與靈魂,其教學過程也應當十分嫻熟。而且要從根本上認識到教師是整個過程的策劃者、指導者,適時適式地發揮教師的組織作用、指導作用,達到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重點轉變。
總之,臨床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將所學過醫學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實現從理論到臨床的知識過渡,同時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當前醫學教育培養更注重的是知識與技能的協調發展,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獨立創新以及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成為現代化實用型醫學人才[14]。顯然,PBL教學模式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15]。但PBL教學對師資力量及教學相關設施的要求比較高,需要學生查找大量的文獻進行研究總結,個別學生可能無所適從,需要進行專門輔導[16]。因此PBL教學方法值得進一步推廣,全面實行結合自身實踐的PBL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必然會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和發展趨勢[17],但深入開展這種教學模式,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高雪.基于問題的學習(PBL)在醫學教育中的利與弊[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4,34(1):142-144.
[2] Kamp R J,Dolmans D H,Van Berkel H J,et al.The effect of midterm peer feedback on student functioning in problem-based tutorials[J].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13,18(2):199-213.
[3]唐東,周慶,朱東波,等.PBL教學模式在急診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1):66-68.
[4] Kamp R J A,Dolmans D H J M,Berkel H J M V,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small group activities,time spent on self-study,and achievement[J].Higher Education,2012,64 (3):385-397.
[5]郭林杰,吳浩,唐承薇.PBL教學方式探討[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4,31(3):215-231.
[6] Shanta L L,Connolly M.Using king’s interacting systems theory to link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ursing practice[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12,29(3):174-180.
[7] Chng E,Yew E H,Schmidt H G.To what extent do tutor-related behaviours influence student learning in PBL[J].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15,20(1):5-21.
[8] Schmidt H G,Rotgans J I,Yew E H.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what works and why[J].Med Educ,2011,45 (8):792-806.
[9] Al-Azri H,Ratnapalan S.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Can Fam Physician,2014,60(2):157-165.
[10]潘孝云.PBL教學在外科學中的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8):72-73.
[11]吳志遠,史玉倉,張慧君,等.典型病例資料庫的建立結合PBL教學模式在整形外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5):3-5.
[12] Koh G C,Khoo H E,Wong M L,et al.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during medical school on physician competency:a systematic review[J].Research,2008,178(1):34-41.
[13] McGrath C,Comfort M B,Luo Y,et al.Application of an interactive computer program to manage a problem-based dental curriculum[J].J Dent Edu,2006,70(4):387-397.
[14]崔靜,楊航,于泳,等.內科學PBL教學模式的應用探索[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5):84-86.
[15] Homer L.Perspective from a student problem-based learning facilitator[J].Clin Teach,2014,11(4):319-320.
[16]楊波,鄒曲,楊孟雪,等.擬PBL教學模式加角色扮演法在診斷學問診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5):147-150.
[17]趙磊,劉春慶,劉建.PBL在普外科臨床實習中應用的現狀[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0):82-83.
The Practic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HEN Juan,CUI Shi-hong,CHENG Guo-me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2):074-077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analysis of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PBL)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or five year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Method:60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major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2009th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wo groups.30 students in PBL group were given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while 30 students in LBL group were given the lecture-based learning.Two groups during the periodbook=75,ebook=79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linical teaching,the teaching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ssessment.Result:(1)The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response rate of six indexes on the questionnaire of students in the PB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LB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2)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score of basic theo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But the case analysis, written examination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results in PB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LB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PBL teaching method can obtain better effect on class and teaching effects,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Problem-based learning;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effect
收稿日期:(2015-08-03)(本文編輯:歐麗)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22
通信作者:崔世紅
*基金項目:2012年度河南省鄭州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