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東西湖區教師進修學校 黎 雯
?
中小學青年教師專題培訓策略試探
■武漢市東西湖區教師進修學校黎雯
“青年教師培訓”是我區開展的一項針對新入職中小學青年教師進行培訓和培養的滾動式項目,其途徑主要是兩條:通識培訓和在崗研修。其中,通識培訓內容以專題形式呈現。本文嘗試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對專題培訓的策略進行探索,以尋求提升專題培訓效果的良方。
近年來,每年都會有一批新入職的青年教師,作為新鮮血液充實到教師隊伍中。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新生力量,也是區域教育發展激動人心的未來。為幫助青年教師們盡快成長,走好入職第一步,逐步實現“一年起好步,二年立住足,三年能勝任”的發展目標,自2013年始,我區從區級層面搭建成長平臺,設計并啟動了“青年教師培訓”——為期三年的系統培訓與培養項目,由區教師進修學校負責實施,并逐年滾動。我區青年教師培訓與培養的途徑主要是兩大類:通識培訓和實踐培養(在崗研修)。其中通識培訓內容以專題形式呈現,其方式多樣。專題培訓是在培訓主題之下,對學員就某個專項課題進行的培訓,以擴充學員的專業知識、提高學員的專業技能,提升學員的專業素養,促進學員專業發展。
(一)中小學教師成長規律
從一個新教師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乃至知名的教育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的成長呈現出階段性的規律,要經歷新手、勝任、熟練、專家幾個階段。對新入職教師而言,在從教的最初階段,其發展的基本目標是不斷從新手成長為能夠勝任工作的合格教師,在理念、品性、知識、能力、行為等各方面,都需要相應的提升。在理念上,要具備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和職業價值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在品性上,要具備高度的教育責任感,高尚的職業道德;在知識上,掌握教學常規和教學策略知識,以及班級管理和學生管理的基本知識等;在能力上,形成處理重點、難點等課堂教學基本功以及備課、上課、批改、輔導、測驗等常規基本功,具備初步教育科研能力;行為上,向教師角色轉變,在課堂教學中,將教學知識轉變為教學能力。據此,在對新入職青年教師的培訓中,我們在相應的模塊之下,設置了專題:如《教師生活中的師德問題與現象》、《縮短適應期,做一個好老師》、《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學科教師》、《怎樣把握和處理教材內容》、《班主任工作基本技能與班級建設》、《教育課題研究的程序和方法》等。
(二)教師專業標準等政策性文件對中小學教師的要求
教育部制定,并頒布《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標準”在“師德為先”、“學生為本”、“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的基本理念指導下,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涉及“職業理解與認識”、“對學生的態度與行為”、“學科知識”、“教育教學知識”、“教育教學設計”、“組織與實施”,“反思與發展”等十三個領域對中小學教師提出基本要求。我們根據教師專業標準“基本內容”中這三個維度、十三個領域,設定中小學青年教師通識培訓的專題。
(三)區內中小學青年教師的實際需求
在青年教師培訓啟動前的預備期,我們利用發放問卷的方式對青年教師進行了需求調研,以2015年新進的中小學青年教師(76人)為例,調研結果顯示:在發展目標方面,他們希望通過培訓、培養促進教學實踐改善的占30%,希望提高教研能力的占27%,希望達到促進自我反思的占22%,希望能夠開拓視野的占21%,差異并不顯著,可以看出青年教師們希望通過培訓獲得全面發展;在培訓內容方面,56%的青年教師注重課堂教學技能,24%的青年教師注重教學研究技能,15%的青年教師注重組織學科課外活動的技能,5%的青年教師注重應用教學媒體技能,說明大部分青年教師急需提高課堂教學技能;在培訓方式方面,他們更喜歡實踐性及案例式學習方式,他們最喜歡的授課教師分別是一線骨干教師、教科研人員、教材編寫者。
(一)制訂切實可行的專題培訓實施方案
在經過需求調研等前期準備之后,著手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專題培訓方案。一份完整的培訓方案包括培訓背景、培訓目標、培訓對象、培訓時間與地點、培訓方式、培訓課程安排、培訓管理等基本要素。在制定方案時,我們注意了培訓時間的安排,不集中在連續的某幾天,而是考慮學員實際,征求學員意見,分階段進行,一次專題培訓一般半天,以緩解工學矛盾。同時,我們注重了培訓目標的設立與達成,所設培訓目標盡可能具體、可操作、可檢測,是通過專題的內容和采取的方式可以達到的預期效果。當然,在實施方案中,最重要的還是“培訓課程安排”一項。在培訓課程安排表中,我們在表頭設有“模塊”、“專題”、“主講人”、“時間”、“方式”、“預期目標”六項,專題統整在模塊之下。根據預期目標,一個模塊之下設立幾個專題。如在第一年的專題培訓中,模塊一是“師德涵養”,下設了兩個專題:“教師職業道德”與“教師生活中的師德問題與現象”。
(二)細化專題培訓實施過程
1.培訓前做好與學員、授課專家的溝通
與培訓班學員溝通:在進行特定專題的培訓前,我們提前告知學員,在培訓班班級群中發布通知,要求學員安排好培訓時間,并就即將培訓的專題進行準備——存在的困惑、亟待解決的問題等之類想要與授課專家進行交流的內容。培訓班級可分為若干組(按照某個標準,如學科),組內學員將準備好的內容交給組長,各組組長對學員的準備內容進行歸納、整合,再發給班級學習委員進行匯總、清理,以迎接授課專家的到來。這也是訓前學習與思考的一個環節,它相當于學習過程中的“預習”環節。
與授課專家溝通:根據預先制定的培訓方案以及預期的達成目標,與授課專家進行溝通。溝通的內容圍繞培訓班學員的基本情況,本次專題培訓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培訓采取的方式,以及有限培訓時間的分配等。專題培訓的策劃與實施者可以對特定專題培訓的專家提出相關要求,進行協商。
2.選擇“講解+案例”式的培訓方式
在專題培訓中,培訓方式的恰切與否直接影響培訓的效果。前期的需求調研結果顯示:理論學習和專題講座對他們吸引不大。在對中小學青年教師進行通識性內容的專題培訓時,理論學習與專題講解都是不可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怎樣的培訓方式是恰切的呢?調研顯示:中小學青年教師更喜歡實踐性和案例式學習方式。根據成人學習的心理特點,他們希望能學到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有明確指導意義的內容,關注的是理論指導之下如何做的問題。就此,我們將專題講座與案例分析相結合,以實踐當中的案例貫穿專題的始終,在案例中將理論解釋透徹,更生動、更接地氣、更具轉化性。當然,專題講座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還需由授課專家來實現,因而,這也是培訓前與授課專家進行溝通并提出要求的內容之一。
3.注重培訓中的互動交流和學員意見征詢
在培訓前與授課專家的溝通中,培訓時間的分配也是一項重要內容。我們要求授課專家在課后預留40分鐘用于交流互動,解決課堂生成問題。前期收集的困惑與問題,已于培訓開始前交于授課專家,大多會在培訓過程中得到解決,未得到解決的遺留問題也會在這40分鐘里得到回應。同時,在一次專題培訓的間歇期或者培訓結束時,我們會征詢學員對培訓的意見以及希望下次培訓能解決的問題,以此作為上一專題培訓的延伸或是確立下一培訓專題的依據,也稱之為生成性專題。
(三)落實培訓后的實踐環節
我們將通識內容的專題培訓與實踐培訓(在崗研修)有機結合,對青年教師進行培訓與培養。實踐培訓的主要形式是師徒結對,貫穿在學員日常的教育教學實際當中。通過師徒觀摩、上課、研討等結對活動,將專題培訓所得轉化為實踐行為,從而幫助我區新入職的中小學青年教師得到快速成長。
(一)注重專家的甄選與溝通,避免培訓內容過于理論化
不論是培訓前的問卷調研,還是培訓后的跟蹤訪談,我們得出的結論都是:培訓內容切不可過于理論化。即便是通識理論知識的培訓,我們也力求“以例釋理”,而非“以理釋例”,因為學員渴求的是能夠改善自己實踐行為的知識與技能。這就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培訓專家的甄選;二是對培訓專家的要求。在對培訓專家的選擇上,我們的標準是從事一線教育教學并有突出成績的優秀教師,特級教師桂賢娣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確定了授課專家之后,接下來是就培訓的方式等與之進行溝通,提出要求。
(二)考慮成人學習特點,采取靈活的培訓方式
培訓的對象是中小學青年教師,他們的學習具有成人學習的特點:一是重“實踐邏輯”,而非“學術邏輯”;二是重“問題解決”,而非“知識習得”;三是重“任務驅動”,而非“求知驅動”;四是重“以例釋理”,而非“以理釋例”。綜合考慮成人學習的特點,靈活培訓方式,注意培訓細節,才能提升培訓的有效性。
(三)關注后續實踐環節
教師的學習可界定為“以一個越來越復雜的方式理解教學情境,并以越來越有效的方式回應教學情境的過程。”教師的學習是一種理解性、建構性的學習,更是一種實踐性的學習。對于教師學習幫助最大的還是在實踐當中不斷得到指導、研究,從而得到改進。
責任編輯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