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雁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當今的一個熱點。近年來,許多理論界人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和研究。要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毋庸置疑,首先應該很好地研究一下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究竟是什么。研究這個問題,必須依據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經典論述,分析他們一生對社會主義社會所堅持的基本理念。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造。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所要培育和踐行的核心價值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立足本國傳統與面向世界相結合的產物。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繼承;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1-0042-0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當今的一個熱點。近年來,許多理論界人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和研究。要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毋庸置疑,首先應該很好地研究一下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究竟是什么。研究這個問題,必須依據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經典論述,分析他們一生對社會主義社會所堅持的基本理念。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造。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所要培育和踐行的核心價值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立足本國傳統與面向世界相結合的產物。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綜合體現,集中反映著社會成員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思想觀念及道德準則,它影響著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也是引領社會發展的一面精神旗幟。
中華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來源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華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三個倡導”,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沉淀下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是寄托靈魂、激發民族創新的智慧源泉。
中華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已經完全滲透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從國家、社會、公民等三個層面來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回顧并溫習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對于家、國、天下的闡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等中華傳統的古詩句無不體現了家、國、天下的傳統文化。在今天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背景下,將現代文明與傳統的中華文化相結合,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能積極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以現代化的形式出現的載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被提出來,是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將傳統文化進行翻新,與現代生活實際相結合,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提出適應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要求,成為現階段社會進步的標準之一,來約束國家、社會、公民等不同的層面,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相同的理念和價值觀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淵源的。
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總結而出的經驗就是: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源于自己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規范準則,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雖然存有一些瑕疵,但更多的是至今仍然影響著全人類的優秀思想文化,它能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深厚土壤和精神源泉。海德格爾曾設想道:“是不是有朝一日一種‘思想的一些古老的傳統將在俄國和中國醒來,幫助人能夠對技術世界有一種自由的關系呢?我們之中有誰竟可對此做出斷言嗎?”筆者認為,在中國醒來這個問題上,能夠有力回答這一設想的,當屬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凝聚人心的向心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武器。然而,對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需要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做支撐。例如,《論語》里講“四海之內皆兄弟”,《禮記》說“以天下為一家”,漢代推崇的仁義禮智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等,都彰顯了傳統文化中治國、修身、齊家的智慧和理念,這些都是不同意義上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表現。具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眾也積極倡導愛國精神,引導公民養成良好的習慣,愛崗敬業,奉獻社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層面的要求。尋根問底,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愛崗敬業,奉獻社會大概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現代化的解讀,這樣的價值觀念完全根植于整個中華傳統文化中,為歷代社會發展所借鑒,促進了社會進步,人類發展。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營養,結合時代要求加以延伸闡發,既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又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不斷從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髓中吸取養分。
我們要牢牢把握好中國傳統文化里邊主流的治國理政價值觀,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繼承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首先,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這四個字最早見于《管子》,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以人為本具有鮮明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從西周以來,中國文化就向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中國人以人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春秋后期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的思想及處世態度,絕大多數都是以人為本的。只不過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又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對人世的發展、協調、整理有不同的理念,在不同的理念下對以人為本進行多元化的解讀,使其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在長期的社會管理及社會發展中占據主要地位。但在具體的社會發展中堅持人世優先,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雖然我們今天強調人世,但依然要保留一份對更高存在的一種崇敬和神圣感。為什么中國古人在政治管理方面積累了很多智慧?是因為中國人很早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人世的管理上。以人為本的重要內涵就是要以人世管理為主,在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過程中,依然要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內容,促進整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
其次,做到以德為本。以德為本的反面就是以刑治國,強調政令、刑罰的作用,忽視道德的作用,這是孔子反對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理念中,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響,這就是以德為本,與今天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的思想類似。傳統文化理念中的以德為本是在以孔子為主的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內容,現代社會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倡導的國家層面的內涵及價值觀念,與德行息息相關,只有堅持以德為本,才能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再次,做到以民為本。《尚書》中已有“民為邦本”的思想,邦就是國,后來到了孟子有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一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們中國古代主流的治國理政的重要方面。在具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以民為本的價值理念貫穿于整個國家層面的內涵中,社會主義國家承擔起了以民為本的責任,為廣大人民服務,關心人民的生活水平,積極為人民謀利益,謀發展,以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促進社會進步。
最后,做到以合為本。這里的“合”就是強調統一性,從國家層面來看就是統一而不能分裂,最高的表現形式就是“天人合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今天我們強調的價值觀,講中國人的理念,必須也有一個更高的視野。例如,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生態文明建設。我們現代社會在講發展的同時,一定要考慮生態文明的建設、維護和涵養。這一點與我們古老的思想資源結合起來,就是講天人合一,中國人都趨向于合,而不傾向于分,人與自然的統一,天人合一,多民族融合統一等也是一樣,在政治上、治國理政方面都須有這樣的認識和覺悟。現代社會發展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構建和諧發展的社會,提倡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這些具體的社會改革理念都是從中華傳統的文化中汲取養分,結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從而進行不同意義上的解讀,使其形成完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指導整個社會的發展。
總之,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過程中,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發展與現代社會相互碰撞,出現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表現。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結合現代社會發展的特點,積極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以促進社會發展。新的時代條件下,只有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學習,才能不斷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我們常說一句話,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那么這個信仰從何而來,就是從千百年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汲取和提煉中升華凝結而來。我們應該多增加一些有關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教育,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陶冶人民的情操,滋養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