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那爾吾不力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經濟企業財務核算的要求提高,企業財務核算方式應當盡可能向國際會計核算方式靠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會計準則應運而生,經過一段時間運行之后,新會計準則凸顯出一些問題,2014年,國家又對新會計準則進行了修訂及完善。本文結合2014年新會計準則的具體要求,對新會計準則應用過程中的難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優化企業會計準則的應用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 公允價值 資產負債 問題及對策
一、新會計準則應用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分析
(一)公允價值計量問題
公允價值的采用是新會計準則中一項重大改變,有利于報表反映出更為詳細的會計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更好的支持,但是,實際運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宏觀經濟條件的影響,導致公允價值確定及計量出現偏差
宏觀經濟條件對于公允價值的確定及計量影響極大,企業為市場經濟的內化,市價、經濟環境、未來現金流量都是重要的影響因子。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企業發展所依賴的宏觀經濟條件不夠活躍,市場價格清晰度不高,導致公允價值確定的客觀性出現問題,難以保障公允價值計量的準確性。
2、計量工作者能力無法滿足需求
當前我國財務會計工作者的人才結構素質呈差異化分布,初級人才多,高級人才少,而計量對象具有行業產品的專業性,由于人才素質限制,公允價值的計量難度較高,可靠性難以得到保障。
3、報表利用率較低
由于上述原因,以公允價值為計量基礎的會計報表存在一定缺陷,出于謹慎性考慮,企業對于報表采用積極性不高,不敢利用報表妄下決策。就2014年狀況來看,至少30%企業還是沿用歷史成本模式計量,以保證可靠性。
(二)“資產負債表觀”問題
新企業會計準則引導報表使用者從利潤觀向資產負債觀轉變。與利潤觀不同,資產負債觀更為關注對資產與負債的計量,需要按照資產與負債計量收益,考慮利潤是否實現的成分降低,凈資產保值增值成為衡量企業價值的關鍵性征集部。然而,資產負債觀關注資產與負債,把控凈資產的核心思路也為利潤操縱、提供了空間,也為稅收籌劃帶來了不合規操作空間。一方面,財務報表制作上,由于資產負債觀的轉變,企業可以通過公允價值、商譽等相關規定作出有利于企業的寶寶。如,債務重組中,可以按收益調整利潤;非貨幣新資產交換利用當期損益實現利潤補充等。另一方面,稅收籌劃上,新準則導致了很多新會計業務,然而稅法卻沒有變化,這就使得稅法與會計準則的差異變大,企業很可能為了利益用稅收籌劃操控報表。
(三)配套設施建設不足
會計準則的執行需要多種法律配套的建設。例如,所得稅法與會計準則的結合上,若制定原則與意愿存在差異,報表邏輯就會出現差異,導致信息不對稱、結果矛盾的問題出現,對于外部使用者與決策者的決策帶來更高難度,影響相關利益者的判斷。另一方面,新會計準則的執行本具有難度,在配套法律設施建設不足的狀況下,會計準則執行難度會更高。
二、提高會計準則執行能力的建議
(一)提升會計人員素質
新會計準則對以往的制度進行了較大的變更,稅務的計算方法變得更加復雜,這就要求企業的財務會計人員提升自身的素質,提升自己對新會計制度的適應性。要提高企業的財務人員素質,企業可以組織進行不定期的培訓,結合新制度新政策為財務人員提供提升的平臺,夯實財務人員的基礎技能,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出現,保障財務信息的安全,規范財務人員的基礎工作;還可以組織行業內的交流,不斷地總結行業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從實際出發,不斷地提高企業的財務隊伍素質,從而提高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
(二)關注公允價值計量關鍵性問題
一方面,要提高公允價值理論研究的力度。公允價值是新會計準則的核心變化之一,現實意義強。然而,我國當前對于公允價值的研究并沒有什么突破性進展,無法解決上文中提到的問題,因此,強化公允價值應用理論基礎的研究具備極強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要協調好我國公允價值計價基礎與國際公允價值計量的接軌程度,從而更好地與國際接軌,避免發展問題。第三,要嚴格設定公允價值使用標準,控制合理性,避免由于規定過死造成的可靠性驗證問題,避免空間過大引起的利潤操縱隱患。最后,要充分借鑒國際處理經驗,建立健全我國的評估體系,提高計量客觀性。
(三)掌握新會計準則與稅法的關系,完善配套法規
會計準則與稅法之間是存在著很大聯系的,但是同時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和聯系會影響到企業的效益。因此,企業必須不斷地深化對政策與稅法的了解,以新會計準則為依據,按照稅法的規定采用適合企業的計量方式和會計政策,在納稅籌劃的時候嚴格遵守規定,對現實中不符合準則的部分進行相關的調整,使企業獲得更大的利益。同時,國家與企業都應該建立健全配套機制,國家層面,應當盡快研究配套法規,規范企業行為。企業層面,應當大力建設現代企業機制,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職業素養,避免道德問題與操作問題。
(四)強化審計與監督
一方面,要強化內部審計監督職能。要從人才培養、內部審計職能部門建設以及溝通方式優化幾方面協同進行。另一方面,要強化社會審計職能。社會范圍內,注冊會計師與中介審計機構應當持續提升自身技能素養,充分了解利潤操縱空間在哪里,表現形式如何,通過學習,了解稅法與會計準則間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針對客戶需求、狀況,按照規定與法律要求為企業提供內部控制建設、風險防控、會計職能建設等方面的建議,從而提升企業工作能力,輔助企業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先治,傅榮,賈興飛,晏超.會計準則變革對企業理念與行為影響的多視角分析[J].會計研究,2014,06:31-39+96
[2]張先治,晏超.會計準則變革的非預期效應理論框架構建[J].會計研究,2015,02:3-12+93
[3]王萌.內部控制要素對會計準則執行效果的影響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