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2-000-02
摘 要 “互聯網等新技術新媒介日新月異,我們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創新內容和載體,改進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充滿生機活力”。習總書記的話闡述了當前精神文明建設中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平臺。互聯網+精神文明建設”以互聯網的特殊功能,不僅增加文明創建的影響力、傳播力,對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如何利用好“互聯網+”,讓精神文明創建更高效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一涎重要課題。
關鍵詞 互聯網 精神文明建設 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2月26日在接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典型時指出,“當前,社會上思想活躍、觀念碰撞,互聯網等新技術新媒介日新月異,我們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創新內容和載體,改進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充滿生機活力”。總書記的話要求我們在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平臺。當前,“互聯網+”己深入到不同產業、不同行業,除傳統經濟領域與互聯網全面“聯姻”外,宣傳思想文化領域己成為互聯網介入最廣泛、最深入的領域之一。精神文明建設順應網絡時代發展的新潮流,運用互聯網“用戶至上、體驗為王、免費服務、顛覆創新”理念,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開辟了新的視角,拓寬了新的思路。
一、互聯網思維的“用戶至上”理念,啟示創建活動要找準定位,堅持把人民群眾作為主體,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互聯網思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戶思維。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它對創建活動的啟示借鑒意義在于:
一是要把人民群眾作為主體。“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完整概念,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這既體現了創建活動的本質,也體現了創建活動的基本規律。所謂要把人民群眾作為主體,就是要在創建活動中強化“用戶思維”,讓人民群眾唱主角、作核心,做到謀劃思路向群眾問計、查找問題聽群眾意見、改進措施向群眾請教、落實任務靠群眾參與、衡量成效由群眾評判。
二是要把滿足群眾精神需求作為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創建活動同樣如此。要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信號,按照群眾意愿辦事,把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為開展創建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三是要把“草根族”作為關注重點。互聯網思維強調“得‘屌絲者得天下”,認為占據網民絕大多數的“草根族”是成就霸業的關鍵。目前,我國有網民近6.5億、手機用戶12.5億、各類網站270多萬個,主要用戶為中青年人,上網成了他們的生活常態。2015年5月初,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的事件在網上引起全社會的熱議。事件一波三折,從起先對被打女司機的同情,到行車記錄儀公開后對女司機的謾罵,逐漸演變為一場對道德、法律等問題是非曲直的網絡大討論,其中“草根族”的“推波助瀾”清晰可見。因此,在互聯網時代,決定著創建活動成效的關鍵,往往取決于對“草根族”引導的重視程度。
二、互聯網思維的“體驗為王”,啟示創建活動要學會換位思考,增強活動“黏性”,在吸引群眾踴躍參與中擴大感染力和影響力
互聯網思維非常重視用戶的體驗,并在“讓消費者一直爽”中,牢牢抓住用戶。它對創建活動的啟示借鑒意義在于:
一是要換位思考。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就容易增進理解,實現溝通。在創建活動中,組織者必須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讓“如果是我會怎樣”的換位思考形成習慣,注意研究群眾心理,堅持“寓教于樂”,并根據不同的參與對象及時調整和改進活動的形式與方法。
二是要增強互動。社會離不開互動,任何一方的發展都離不開對方的發展,都必須把對方的發展作為目的,把自己的發展作為手段。開展創建活動,一定要讓人民群眾在參與中形成互動,“互為推手”、“相互分享”,在互動中形成共鳴,推動創建活動發展。
三是要增強“黏性”。所謂的“黏性”,也可以理解為吸引力。有了吸引力才有傳播力,有了傳播力才有影響力。提高創建活動吸引力的關鍵,是要在群眾參與中打造出創建活動的品牌,在提升群眾認知率的基礎上制造“粉絲”,從而實現“黏性”效果。
三、互聯網思維的“免費模式”,啟示創建活動要運用好利益驅動,恪守大道至簡的道理,使人民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
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回歸人性,其“免費模式”意在吸引和匯聚海量的用戶,進而構建出新的商業模式。它對創建活動的啟示借鑒意義在于:
一是要讓群眾得實惠。利民惠民是群眾性創建活動的重要原則,這種實惠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質的,對此大可不必遮遮掩掩、羞羞答答。馬克思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和他們的利益有關。”人民群眾參與創建活動,所關心的常常是“和我有什么關系?”無論組織者的初衷是多么的高尚、高明,“和我有關系”群眾就響應,“和我沒關系”群眾就會“用腳投票”、一走了之。因此,創建活動中必須要讓群眾得到實惠、收獲“好處”,好處多,吸引力就大,參與的人就多;反之,吸引力就小,參與的人就少。實踐中,用經濟杠桿來撬動文明素質的提升,也是非常管用的一招。
二是要讓好人有好報。好人有好報,才會有更多的人去做好人,它既反映了一種正常的因果關系,也是一種正確的價值導向,并且與中國的傳統道德相吻合。只有善有善報,才能營造出崇德向善的氛圍;只有讓行善者不吃虧,才能確立人們的道德底線;只有讓道德模范有光彩、有尊嚴,才能有效地弘揚社會正能量。
三是要讓創建活動融入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這一論斷,貫穿著“大道至簡”的哲理,這與互聯網思維所主張的“單點突破”異曲同工。創建活動只有融入生活,從細微之處做起,才能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經驗表明,少即是多,“久久為功”才是創建活動取得實效的“硬道理”。
四、互聯網思維的“顛覆創新”,啟示創建活動要有“跨界”眼光,以“迭代思維”不斷改進和創新,推進創建活動與時俱進
互聯網思維中的“顛覆式創新”,主張逆向式思維,并通過快速“迭代”,最終實現“逆襲”成功。它對創建活動的啟示借鑒意義在于:
一是要把創新作為活力之源。活力就是生命力,唯有創新才具活力。在當前形勢下,創建活動要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主動擁抱變化,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和社會轉型時期新要求,不斷改進和創新創建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和體制機制,做到老品牌有新亮點、新品牌有硬舉措,這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創建活動的生命力所在。
二是要讓“迭代”成為工作常態。任何創新都不會是一蹴而就,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事物經過幾次“迭代”都會蛻變成新的事物。因此,要根據實踐檢驗和工作總結,把“小步快走”作為創建活動的常態思維,把“迭代”推進作為創建活動的常態模式,在永遠不簡單地“重復昨天的故事”中積量變為質變,求得創新發展。
三是要用跨界思維謀劃創建活動。所謂跨界,就是要以大世界、大眼光,多角度、多視野地看待、研究和組織創建活動,不能眼光狹窄、就創建說創建。互聯網時代,跨界思維已成必然,你不跨界,也會有人跨界“襲擾”,甚至擠兌你“出局”。
參考文獻:
[1] 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查通過.2014.8.
[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