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甜+黃莉
【摘 要】分析“一帶一路”建設對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同時分析近期畢業生就業問題,以廣西柳州市某高職院校2015屆畢業生為例對高職畢業生就業意向進行調查與分析,并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一帶一路” 高職畢業生 就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C-0177-03
一、“一帶一路”建設對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即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從全局看是國家深化改革、加強全球化交流、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舉措,將為我國經濟增長和機構調整提供強而有力的動力;從局部看則是沿途區域經濟跨越的推動力和機遇。而抓住機遇、釋放活力離不開人力資源的投入——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才將成為撬動“一帶一路”建設偉大戰略的有力杠桿。
“一帶一路”建設促使企業加強技術創新,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打造先進產業鏈。這樣的轉型升級不但需要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和管理人才,更迫切需要數以萬計的高技能和高素質的勞動者。可以說,技術工人隊伍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科技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而職業教育正是承擔培養技術人才的重要,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二、近期畢業生就業問題分析
近幾年,每年媒體都報道說畢業生人數逐年上升,累積到2015年,又是一個新的高峰。在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的形勢下,就業難的說法鋪天蓋地而來。而現實情況是:社會上就業形勢不樂觀,企業卻存在招工難現象,而又存在大量的大學畢業生求職難、在家賦閑。例如,柳州市作為經濟活力較強的工業城市,高速發展的汽車及其相關產業,每年都能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然而很多企業依然處于招人難、招到后留人難的困境中,與此同時每年畢業的學生也有一部分難以找到工作。經調查了解可以發現,難招人、難留人的企業大部分是管理不規范、執行勞動法不嚴、工作環境差、提供薪酬待遇偏低的企業,甚至有些企業是按照短期臨時工、季節工來招聘使用畢業生。而畢業生中難就業的人群基本都存在就業觀念陳舊、期望值高、不愿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發展的問題,就業目標定位不準、從眾、講條件、講攀比、理想化嚴重、期望一步到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中這兩種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企業招聘和畢業生就業的順利對接。
三、柳州市某高職院校2015屆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與分析
2015年柳州市某高職院校畢業生3500多人,為了解學生的就業意向和有關就業需求,2014年9月該學院開展了2015屆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2476份。其中,與就業有關內容的統計結果如下:
(一)就業準備方面。調查發現,對于“你是什么時候開始關注就業?”這個問題,42%的學生回答是在大二開始關注就業問題(見表1),說明絕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已經開始為未來就業做準備。

(二)就業指導方面。對于“你認為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以下哪方面最重要?”問題的調查發現,就業指導課程中“就業形勢與政策”、“職業生涯規劃”、“面試技巧”等實用性政策和技能的教育與指導對畢業生未來就業起著實質性作用,故更受關注(見表2)。

(三)畢業后的選擇方面。對于“畢業后,你希望自己……”這個問題的調查發現,關于畢業后的選擇,53.31%的學生選擇為“先就業,積累經驗,然后創業”,35.54%的學生選擇是“找個理想的單位就業”,合計88.85%的應屆畢業生有就業需求(見表3)。

(四)影響學生擇業的主要因素方面。對于“影響你擇業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問題的調查發現,影響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是“未來發展”、“興趣愛好”和“工資水平”。其中,畢業生對“未來發展”關注度最高,說明理性擇業是主流(見表4)。

(五)畢業后地點選擇方面。對于“剛畢業你最想去的就業地區是?”問題的調查發現,57.75%的學生選擇在柳州和廣西其他城市就業(見表5)。一方面說明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推動了整個廣西尤其是柳州市的經濟發展,增強了廣西對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說明職業教育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推動力。

(六)到基層就業方面。對于“你對去小城鎮及鄉鎮單位就業能否接受?”問題的調查發現,大部分畢業生可以接受到基層就業(見表6),說明學院對高職畢業生的準確定位和就業指導取得了一定成效。

(七)求職薪酬期待方面。對于“你對求職薪酬的期待(試用期后的工資)”問題的調查發現,77.46%的畢業生對薪資待遇的期待在2500元/月以上(見表7),基本符合現階段企業支出和生活水平的標準。

(八)影響學生薪資期待值的因素方面。對于“你對以上薪酬標準的考慮是根據以下哪種情況確定的(可多選)?”問題的調查發現,影響學生薪資期待值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對自身價值的評價、人才市場的行情、用人單位的實力(見表8)。

(九)對專業不對口現象的看法方面。對于“你如何看待專業與工作的不對口現象?”問題的調查發現,31.87%的學生認為“這種現象很普遍,很容易適應”,61.03%的學生覺得“給就業造成一定困難,但可以克服”(見表9)。專業與工作不對口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戰略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
通過以上數據統計分析,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目前就業需求旺盛,但畢業生求職積極性不是很高,學校需加大就業引導力度,拿出切實的應對措施并嚴格執行,積極搶占就業市場。
四、應對措施
要想消除畢業生就業和企業招聘之間的障礙,一方面學校應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交流,深入了解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與用工制度,為畢業生把好就業關;另一方面,學校要充分開展對畢業生就業的指導工作,促使學生培養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同時在學生就業后加強跟蹤,特別是實習和試用階段的跟蹤,校企配合做好畢業生的思想工作,提高畢業生就業穩定性。
(一)以校企緊密合作提升就業競爭力。始終以市場為面向,持續深入開展校企緊密合作,以工學互促的培養方式,不斷提高畢業生在市場中的就業競爭力。高校的就業布局應以地方產業特點為融入點。對于柳州市來說,其是我國中西部的重工業重地,有著先進的制造業基礎,而今也在打造汽車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有充足的發展前景,高職院校可以此來打造辦學優勢。實際探索也證明,校企的緊密合作為柳州市的產業升級改造、人才培養、智力支持提供了助力。
可以學校與企業相互支持和融入為依托,通過設立工作站等方式進行多方面的合作,在使企業成為高職畢業生實習拓展基地的同時也成為畢業生擇業的穩定出路。學校以企業要求定向開設各類課程,理論與實操相結合,“請進來”、“走出去”,雙向合作融合,加強應用性的教育與指導。
(二)以不斷提升和優化人才培養質量贏就業。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為學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保證基礎教育的同時創新培養方式,使培養方式多元化、系統化。可以著眼于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相結合,學校與用人單位交互培養的新方向,這樣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的理論教育與實操教學的水平,實現課內外教學有特色,學生應知與多知互促的效果。開展職業技能比賽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形式。應倡導人人參與技能競賽,日日提高專業技能。開展各式各樣有針對性的職業知識技能比賽,進行逐級篩選,這在給予學校師生展示所學和自身才華機會的同時也客觀地檢驗了教學轉化的成果,為學生打通了通向就業海洋的出海大通道。在比賽中表現優異的學生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我們也應當大力推薦并提供惠學政策。
(三)多渠道搜集就業信息以拓寬學生就業視野。就業信息搜集是大學生擇業的第一步,它直接關系到就業最終能否實現。搜集就業信息應遵循一定的原則與掌握適當的方法。畢業生在搜集就業信息時,只有按照準確真實、適用針對、系統連續與計劃條理原則,采用地毯式訪問、連鎖介紹、中心開發和供需見面等方法,才能獲取大量有益的就業信息,為順利實現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1.就業情報的獲取。有用的信息為情報,在獲取大量信息基礎上進行篩選獲得。首先我們要從國家層面上熟悉大政方針,然后要從地方上了解人才政策。比如自治區、市兩級招聘的特點與方向,人事和落戶的相關政策等。其次要切實分析畢業生與市場的供求關系,根據供求關系的變化了解市場行情走向及調節專業變化。最后要獲取工礦企業的信息,如單位性質,基本情況介紹,經營類別種類,歷史沿革與文化宗旨,等等。
2.信息情報獲取的通道。一是學校就業相關負責部門。信息在學校各院系各部門之間流轉與傳達。二是就業服務性機構。如人才服務中心、勞動力就業市場等。三是政府及就業指導機構。如各級教育及人事部門。四是平面及網絡媒體。五是日常社會性活動。如實踐學習、社會交往等。六是親戚朋友。經由朋友介紹、老師推薦等。七是電話黃頁。通過發送電郵、信件、撥打電話等獲得職業信息。
3.篩選情報注意事項。一是要歸納要點。就獲取的相關信息進行擇要摘選并分析以作借鑒。二是要量體裁衣。個體的異同決定信息不一定適用于每個人,應找準定位,對癥下藥。三是要把握時間節點。獲取的信息和情報基本都有時間限制,應著重注意。
【參考文獻】
[1]段從宇,等.“一帶一路”與云南教育發展戰略的選擇[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9)
[2]黃莉.大學生創業受挫的原因與對策探討[J].輕功科技,2015(4)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背景的高職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研究”(桂教職成[2015]22號)
【作者簡介】陳 甜(1983— ),女,廣西柳州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助教;黃 莉(1971— ),女,廣西柳州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經濟師。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