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工學院 馬偉偉
?
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循環因果分析
安陽工學院 馬偉偉
摘 要:產業集聚的經濟效益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可以強化產業集聚。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在經濟活動中有互動關系。本文著重分析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循環因果關系,運用計量模型量化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尋找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要素,對產業集聚區的建設與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產業集聚 實證分析 知識溢出 市場規模
產業集聚就是某些產業在特定地域范圍內的集聚現象。要素的流動導致經濟活動的集聚,區域經濟由于在空間上的集中產生了額外的經濟利益,這種經濟利益被稱為集聚經濟。產業集聚的市場規模效應和產業集聚的知識溢出效應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區域經濟的發展又反作用于產業集聚,強化產業集聚。
產業集聚區的形成在世界上是一個廣泛的經濟現象。某些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由于規模的擴大逐漸集中到了某些特定的地區。如美國的廣告業集中在紐約麥迪遜達大道,日本的大公司總部絕大部分集中在東京和大阪,意大利的毛織品集中于伯拉多。由于產業集聚,我國的浙江省形成了眼鏡、燈具、打火機、生產紐扣等專業村和專業鎮。
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和區域經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產業集聚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也為經濟史者承認。企業在發生集聚的過程中,由于基礎設施和中間投入品的共享作用以及知識外部性,會在產業上形成規模報酬遞增。產業集聚的經濟效益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1)產業集聚可以使得相關企業集中于某一區域,與某些輔助企業共同發展,降低生產成本。這些輔助性的企業包括三類:一是為廠商提供零部件或某些中間產品的輔助企業,如為汽車制造提供方向盤、軸承、離合器、輪胎等零部件的企業;二是綜合利用廢水、廢氣、廢渣等廢料的輔助企業;三是諸如模具、電鍍廠、機修廠等生產性的服務企業。
(2)產業集聚可以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效率。一方面,產業集聚對各類人才具有吸引作用,從而產生一種區域人力資源快速積累作用。在產業集聚的初始階段,良好的投資環境有利于吸引投資,集聚達到一定規模以后,伴隨專業化的深化和專門化程度的提高,產業集聚區會像磁場一樣吸引國內外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產業集聚將促進員工的流動,因為企業集聚使員工有相對較低的搜尋成本,職位空缺的信息可以通過非正式渠道傳播,尋找工作相對容易,而且,員工流動成本相對較低,他們可以很容易地流動到同一城市的其他公司。
(3)產業集聚促進了知識的快速交流以及技術的擴散,增強了行為主體獲取知識與信息的能力。知識不同于商品,具有“溢出效應”。先進的企業通過知識流動將生產鏈條上各個企業聯系起來,形成了知識網絡,而溢出效應通過技術咨詢、生產標準、產品定制、樣板制作和供應鏈協調等渠道發生。另外,先進的技術無法固化在某一設備中,可以伴隨人力資源的流動而溢出,員工與員工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不斷受到先進知識與信息的熏陶,從而增強了各自的知識與技術水平。
產業集聚通過空間集聚、提高勞動力市場效率以及知識溢出效應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區域經濟在發展的同時可以強化產業集聚。這主要是因為如果創新和增長的源泉部門利用不完全競爭行業的產品作為投入,那么由于規模遞增,這些行業將被吸引到增長源泉的部門所處的區域,強化產業集聚。當區域經濟發展增強了創新部門的擴張,更多的企業將重新選擇到創新活動發生的區域,這就帶來了“前向關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產業集聚依次降低了該區位中的創新成本,增強了創新的動力,進而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后向關聯”。一旦區域經濟發展停滯,集聚機制就不會發生。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束縛被消除時,例如由于市場規模的增長或交易成本的減少,那么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集聚都將增加,而且趨于相互增強。
區域經濟如果在基礎設施、資本與人力資源集聚、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發展,那么產業集聚區內的交通、衛生、教育、安全、社會服務會有所提升,生產所需的社會服務水平會有所提高,這樣就降低了生產成本,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與投資,促進產業集聚區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
在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有大量研究,但是對于兩者的關系實證研究比較少。本文試圖運用計量經濟模型中的面板數據模型對兩者關系做出實證分析,探討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

表1 河南省各地市區位熵
4.1產業集聚水平的衡量
衡量產業集聚程度的指標有區位熵系數、區位基尼系數、熵指數、地理聯系率等。其中區位熵系數是一種簡單地衡量區域產業集聚的指標。本文著重計算第二產業的區位熵,分析第二產業的集聚程度。
通過對2011年河南省各地市的有關數據計算,我們發現,河南省18個地級市中,部分地級市第二產業發生了產業集聚趨勢。具體而言,鄭州、洛陽、安陽、濮陽、鶴壁、新鄉、焦作、商丘、許昌、漯河、濟源的區位熵大于1,說明這些地市的第二產業有集聚現象,這些地區的第二產業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可以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2007~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發生產業集聚趨勢的地級市第二產業產值增長速度均在15%以上,2014年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的地市的經濟發展速度排在全省前列。
4.2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實證分析
4.2.1數據說明與計量模型
為量化分析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本文運用計量模型,基礎是生產函數,為了準確反映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引入產業集聚度(Agglomeration)、各區域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活動經費支出(Research),得到生產函數其中Y表示生產產出,A是常數項,L表示勞動投入,K表示資本投入,產業集聚指數(Agglo)可用區位熵來衡量,反映區域內的產業集聚程度,Res表示區域內的創新能力。各變量的產出彈性由分別表示。將生產函數整理得到:

本文的地域劃分是按照河南省的行政區域劃分的,選取區位熵大于1的8個地市的2004~2011年的面板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河南省統計年鑒》,下面對變量做簡要說明。
(1)經濟增長(Y),用國內生產總值表示產出。(2)勞動投入(L),用各地區的就業人數作為勞動投入。(3)資本投入(K),用各地市固定資產投資原值作為其代理變量。(4)科研投入(Res),用技術市場成交額代表區域內的創新能力。(5)產業集聚指數(Agglo),用區位熵衡量產業集聚程度。
4.2.2實證檢驗及回歸結果分析
為了避免序列相關、異方差和偽回歸等問題,本文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進行估計。通過Eviews6.0軟件計算出回歸方程如(1)所示。
為深入分析各個城市產業集聚度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構造F2和F1統計量,計算的結果是F2的值為21.22,F1的值為9.08,都大于其相應的F臨界值,所以采用變系數模型。用廣義的GLS法對模型進行估計:回歸后,=0.99,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有很好的解釋作用,DW值為2.18。由于使用變系數模型,各個地區有各自的產業集聚度系數,如表2所示。

表2 變系數模型結果

注:***、**、*分別表示變量系數通過了1%、5%、10%的顯著檢驗。
通過觀察模型整體回歸的結果,我們得出如下結論:從系數的顯著性看,對于第二產業產業集聚度這個解釋變量,除了幾個市縣的系數不顯著外,其余市縣都顯著。說明第二產業在這些地區的發展確實對區域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作用。鄭州、許昌、濮陽、商丘的產業集聚度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檢驗,一方面和樣本的數量有關;另一方面和該地區的產業結構有關,如鄭州隨著城市的發展,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第二產業集聚度對其區域經濟發展影響有所減弱。從系數的大小來看,通過顯著性檢驗的產業集聚度系數都很高,如洛陽、鶴壁、漯河、濟源、新鄉、焦作,說明這些地區的第二產業產業集聚度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巨大,這些地區的發展仍然以第二產業為主。2014年鶴壁、濟源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達到10%,產業集聚效應日益突出,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從實證分析結果看,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區域經濟發展的表現是人口向該地區的轉移,人口的轉移和資本等要素的集聚會促進產業集聚區的經濟增長,與區域經濟發展形成良好的互動,從而對城市的推進與擴展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
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對于我們發展區域經濟有很好的啟示,運用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循環因果關系,采取相應的措施,創造產業集聚的條件,承接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5.1科學制定發展規劃
每個區域擁有自己的特點,發展區域經濟時應該進行統籌規劃,投放產業時應予以綜合考慮。首先,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在規劃供水、供氣、供電、熱力、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時,考慮與周邊產業集聚區的對接,增強區域的載體功能。其次,建設產業園區時,提升產業集聚效應,鼓勵新的投資項目與新建企業向產業集聚區集中,吸引與龍頭企業相配套的上下游企業入駐,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產業集聚區通過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動的生產要素吸引全國乃至全球的流動生產要素落戶本地,從而形成資源的有效配置。
5.2開發人力資源
人才在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開發人力資源。一方面營造重視人才、珍惜人才的氛圍,發揮當地人力資本的優勢,行業協會要為行業的發展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加強合作,為相關行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提供信息。另一方面促進區域之間的人力資本流動,加大知識擴散的力度,推動區域經濟的和諧發展。
5.3加大資金投入
資本的投入可以為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所以提高產業集聚需要加大資金投入。一是不斷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用于產業集聚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企業的發展。二是為有利于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如免去其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稅收優惠政策等。三是積極爭取各項專項資金、高新技術產業化資金等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產業集聚區內企業的發展。四是不斷完善產業集聚區內的投融資平臺,引進民營資本和外商直接投資,解決企業的融資問題,為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5.4提高集聚區科技創新能力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不斷提高產業集聚區的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加強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增強自主研發能力。二是整合各個企業的優勢資源,塑造產業集聚區的科研服務體系。三是企業要以不斷開發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渠道為導向,從而形成自身核心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包錦闊.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J].市場論壇,2011 (5).
[2] 王坤.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差異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12).
中圖分類號:F7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1(b)-1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