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濤,李永玲
(寧夏第五人民醫院大武口醫院,寧夏 石嘴山 753000)
辨舌脈治驗三則
馬紅濤,李永玲
(寧夏第五人民醫院大武口醫院,寧夏 石嘴山 753000)
中醫門診診療時,有一些患者,在聽取主訴、完成了四診過程,進行辨證論治時,常會出現舌脈診斷和其對應的病癥、主訴之間的相互不對稱情形,需要辨析出真假、寒熱、虛實。此時通過舌診、脈診找到關鍵辨證點,才能精準辨證?,F舉驗案如下。
辛某,女,76歲,2015年11月9日初診。主訴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開始間斷出現渾身燥熱現象,1周后無分晝夜,經中西醫治療無緩解?;颊咦栽V渾身燥熱、不寐、口渴、咽干、便秘、后背惡風,體溫36~37℃,查體示面色潮紅,體溫36.3℃,心率78次/min,雙脈滑數有力,舌質淡白苔白,觸診手心微熱無汗。首診考慮陽虛便秘。予大黃6g,附片9g,細辛3g,6劑,日2劑,解出大便數塊。11月19日,復診訴服用前方后,燥熱、便秘稍緩解,1周后病癥如初。辨證陽虛發熱,予右歸飲加減。制川烏9g,肉桂6g,燙狗脊10g,淫羊藿10g,細辛3g,干姜6g,片姜黃10g,地黃30g,醋五味子6g,葛根10g,火麻仁10g。10劑,日1劑,分2次服。再診患者煩躁感等減輕,身體發熱白天不明顯。后又服20劑,燥熱、口渴、便秘等病癥完全消除。
按:患者老年女性,既有燥熱、便秘、脈數有力、聲音高亢之實熱癥,又有舌質淡白苔白,后背惡風,納食少之虛寒癥,有熱有寒,有虛有實。通過觀察患者舌的顏色、形態、性質、變化,可了解人體臟腑寒熱、虛實、氣血盛衰、病情輕重等情況,以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案[1]。通過仔細觀察和辨析,舌質淡白苔白,寒癥突出,且非熱極之積粉白苔,真寒假熱辨析理通,單憑舌診,即可取得良好效果。
蘇某,女,66歲,糖尿病史20年,每日注射胰島素18單位,血糖平穩。2015年9月中旬,逐漸出現陣發性胸悶、氣短、心慌,煩躁伴失眠,夜間發作頻繁,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出現頭部劇痛,改含速效救心丸完全緩解。心臟造影否定冠心病,診斷為心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多地就診3個月余罔效。夜間胸悶逐漸加劇,悶甚猶如瀕死,頭汗如豆,平時納差,咳痰多,查體示右寸、關脈濡滑,尺沉,左脈關、尺細,左寸沉細,舌質青少苔,舌體微有齒痕。考慮脾肺痰濕阻滯,影響心脈通行。初診給予法半夏12g,瓜蔞10g,薤白10g,桂枝6g,南沙參10g,麥冬10g,醋五味子6g,川芎6g,三七粉3g,炒雞內金6g,炒白術10g,琥珀粉3g。14劑,日1劑,分2次服。二診訴服用后納食轉佳,咳痰量、次數減輕,胸悶無改善,日發作3~4次。需另含服速效救心丸6~10粒,每天3~4次;沖服穩心顆粒5g,每天3~4次,服后約1h胸悶、憋氣、心悸緩解。后于它處就診,胸悶依舊且食欲下降,發作程度加重。查體示右寸、關脈滑,左脈關、尺沉細,左寸沉細,舌質青少苔。藥用法半夏12g,瓜蔞10g,麩炒枳實6g,炒白術10g,肉桂3g,川芎6g,丹參10g,三七粉3g,黃芪10g,南沙參10g,麥冬10g,醋五味子6g,山楂10g,甘松10g,琥珀粉3g。服用半月余,納食、咳痰見好,胸悶、心悸每日于凌晨4~6點發作1~2次,仍需另服速效救心丸6~10粒,1~2次,穩心顆粒5g,1~2次即可緩解。三診訴近日血糖不穩,餐后2h高達16mmol/L,給予黃芪10g,麥冬10g,醋五味子6g,焦山楂10g,葛根10g,川芎6g,甘松10g,天花粉10g,瓜蔞10g,旋覆花6g,紫菀6g,石斛10g。5劑。四診復查血糖恢復正常。給予麩炒枳實6g,炒白術10g,瓜蔞10g,焦麥芽10g,山藥10g,茯苓10g,黃芪10g,丹參10g,三七粉3g,肉桂3g,炒白芍10g,南沙參10g,麥冬10g,醋五味子6g,甘松10g,琥珀粉3g。服10劑后,每日陣發性胸悶、心悸發作1~2次,發作程度顯著減輕,未服速效救心丸、穩心顆粒,可忍受,食欲正常,咳痰偶爾。五診給予南沙參10g,麥冬10g,醋五味子6g,甘松10g,瓜蔞10g,麩炒薏苡仁10g,山藥10g,蓮子10g,麩炒枳實6g,炒白術10g,炒白扁豆6g,龍眼肉10g,葛根10g,黃芪10g,丹參10g。10劑,病癥消除,未再出現陣發性胸悶、心悸,查體示右寸關沉緩,左關、尺稍數,左寸沉緩,舌質暗紅,薄白苔,給予歸脾丸以防復發。
按:患者多次各地就診,心臟檢查正常。治療并未局限在調心,脈象右寸、關脈濡滑,尺沉,左寸沉細,辨證為痰濁閉阻心脈,痰濕引發心臟不適 。治療始終以化痰濕養脾胃為主,通脈養心為輔,并指導合理飲食,待痰濕祛除,心脈得以順暢。通過脈診可以辨識體質、致病因素、中醫病機、西醫疾?。?]。
王某,男,55歲,2015年11月。訴間斷心慌伴氣短半月余,勞累時加重,自覺肢冷,大便稀。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心率109次/min,左脈寸、關細數,右關、尺沉弱,舌質淡白苔白膩。辨證為脾腎陽虛。給予溫脾腎化濕濁。藥用制川烏9g,桂枝12g,干姜6g,獨活10g,烏藥10g,制吳茱萸3g,大腹皮10g,茯苓10g,甘松10g,石菖蒲6g,炙甘草3g。日1劑,分2次服。5劑后諸癥減輕,心悸于勞累時發作。又服5劑后未再出現心悸不適。復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心律78次/min。以濟生腎氣丸鞏固。
按:疾病和證候癥狀多種多樣,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癥狀。同一個癥狀,又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由于病理機制不盡相同,又見于不同的疾病和證候,在診斷疾病時必須結合臨床所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切忌單憑某一個癥狀而做出錯誤的診斷[3]。本例右關、尺脈沉弱,舌質淡白苔白膩,綜合脈象、舌像辨析為脾腎陽虛致水濕泛濫,水氣凌心,主以溫脾腎化水濕,心陽得復,心悸自止。通過舌、脈診的分析,找到心悸的根源,辨證精準,效果顯著。
舌像外在影響因素多,脈象理解又較為抽象,兩者掌握起來較為困難。臨床常見不少非原病因素干擾舌、脈診,而每致舌、脈象出現一時性變化,如不加判別,會釀成錯誤[4]。另外,中醫舌、脈象儀要研制出像西醫心電圖一樣的新的規范化標準,意義深遠,但難度極大[5]。種種緣由,造成對舌診、脈診要么簡單模式化,要么棄之不用。中醫著重研究的是“關系—功能”狀況。中醫四診合參的思維模式,正是這種整體性的反應[6]。所以,對舌像和脈象的精準把握,不僅僅是使得四診診療相互印證,更是在錯綜復雜的病癥面前快速找到疾病的關鍵所在。
[1] 溫長路.細說舌診[N].中國中醫藥報,2006,6(24):6.
[2] 齊向華.脈診在軀體性疾病中的診斷作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8,26(10):2011.
[3] 丁曉,齊向華.試論脈象對癥狀的診斷作用[J].四川中醫,2011,29(8):34.
[4] 蘇祥.舌診與脈診的再認識[J].廣州中醫學院學報,1987,4(1):8.
[5] 吳喜慶,陸小左.中醫舌脈診斷客觀化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9,15(2):160.
[6] 陳朝暉,牛婷立,朱慶文,等.從中西醫學診斷方法的差異看中醫四診合參的特色[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8(3):333.
R249.7
B
1004-2814(2016)09-0922-02
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