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紅
【摘 要】 在以人為本的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探索出了“伙伴式”教學模式,更加在意引導學生伙伴式解決問題,讓師生成為朋友的關系,促使生生合作交流。將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變成生動的“知識派對”,有效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 小學數學;伙伴式教學;解決問題
在新課改的推進下,小學數學教學中發生了很多的改變,教師更加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作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伴隨著諸多的問題,學生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進步。然而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是單純地讓學生獨自思考、練習,這種教學方式剝奪了學生相互交流、探討的權利,將學生的思維局限于個人的空間中,極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引入了伙伴式“解決問題”教學模式,給學生創造交流、互動的機會,更好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組織小組辯論,活躍學習氛圍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同一問題上出現意見分歧也是在所難免。在以往教學中,教師一貫做法是直接給出學生肯定或否定的評價,這樣的教學方式嚴重阻礙學生自主探究的步伐,抑制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摒棄這一陳舊的教學方式,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辯論活動,讓學生共同合作,相互爭辯,以活躍學習氛圍,更好地解決課堂問題。
例如:在教學“比一比”時,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這有兩支不同的鉛筆A和B,你們能告訴我哪支更長一些嗎?這時學生出現了兩種情況有學生說不確定,而有學生卻說B鉛筆更長一些。并且都有自己的理由,互不相讓。于是,教師借此,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辯論活動,將學生分產兩個小組,分別為正方和反方。正方觀點:B鉛筆長。反方觀點:不確定。之后教師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辯論。反方:我方認為不能夠確定哪支筆更長一些,如果只比較其中的一端,會出現三種情況,一種是A鉛筆長,一種是B鉛筆長,還有一種是兩支筆一樣長,這就跟我們比個頭一樣,我要是站在二樓,我比姚明還高。隨后學生邊說邊演示,讓鉛筆隨自己的意愿變高變低。正方:我方反對,不能這樣比較,如果你去超市買鉛筆,這兩支筆的價格一樣,你覺得要哪只更合算呢?在比較的時候,應該將其放在同一水平上才可以……學生就這樣激烈地爭辯著,在爭辯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到他人更多更好的想法,對課堂內容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小組辯論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可以有機會相互爭辯,互相交流,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在爭辯交流中互相學習,不僅很好地解決了課堂問題,還很好地理解了課堂教學內容。
二、引導伙伴探討,激活數學思維
學生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對于同一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思維解題方式。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很難將所有的解題方式都以講述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因此,教師選擇了引導學生伙伴探討,給學生自主探討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探討中相互學習,從中掌握更多的解題思路,有效地激活自己的數學思維,掌握更多的學習技巧。
例如: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加法和減法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后,問學生一些練習題:姐姐今年10歲,妹妹比姐姐小2歲,妹妹今年多少歲呢?教師在學生思考了一定時間后,并沒有急于讓學生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自由結組,小組內共同探討一下各自的想法。這時有小組展開了探討。生1:我讀完題后,發現詞語“姐姐”和“妹妹”,而且知道姐姐的年齡為10歲,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妹妹的年齡一定低于10歲,所以我很快列出算式10—2=8(歲)。生2:你的想法很好,我利用畫圖的方法得出最后的結果,首先我畫出一段線段,表示已知姐姐的年齡10歲,之后,在這條線段上截取一小段,表示2歲,剩余的線段長度就是妹妹的年齡,圖畫出之后,對于最后結果我可以一目了然。于是我根據自己所畫的線段圖,列出算式10—2=8(歲)。生3:你們的解題思路都很棒!我列出算式后,為了保證我的計算結果正確,我會檢驗自己的計算結果,算得8+2=10,這樣檢驗確保自己的計算結果正確無誤……學生就這樣共同探討、相互交流,最后無形中學到了好多種解題思路,掌握到更多的解題技巧。
伙伴探討的開展,給學生創造了互動交流的機會,有效地活躍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開拓了學生思維視野,讓學生無形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技能,促進了學生更好地發展。
三、組織小組合作,提高解題效率
俗話說:“單絲難成線,獨木難成林”。教師要從小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經常要解決許多問題,而一個人的力量、思維是有限的,如果生生之間相互合作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要下意識地給學生創造共同合作的條件,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引導學生伙伴式學習,以提高解題效率。
例如:在教學“厘米和米”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有關“厘米、米”的知識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吸收“厘米、米”的概念,讓學生自己親自測量體驗。師:現在你們自己動手測量一下黑板的長和寬。這有一些細繩可以輔助你們測量。學生在教師布置完任務后,開始了探索測量。這時,有學生發現如果僅憑自己個人的力量,很難完成教師布置的問題,更不可能知道黑板的長度。此時,教師趁勢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伙伴學習,學生共同合作,一起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結組,分工合作,大部分學生兩人一組,相互配合,一人抓住繩子的一端,先用繩子比劃出黑板的長和寬,之后再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進行測量。學生在合作的情況下,輕松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很快得出黑板的長和寬。
小組合作這一教學方式,有效地推動了生生之間合作交流,有效地提高的學生的解題效率。同時讓學生體驗了合作的重要價值,間接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總之,伙伴式“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已經被師生接受,并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這一教學模式有效地順應了新課改理念,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素娜.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分析[J].新課程學習(上).2013(06)
[2]高叢林.伙伴式學習: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J]. 江蘇教育.2015(12)
[3]陳玲玲.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伙伴教學”模式[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