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閩臺文學關系研究是福建人文社科研究的特色之一。在知識資源方面,閩臺文學關系研究以史學為基礎,綜合運用了多學科專業的知識。在敘述方式方面,閩臺文學關系研究主要采用整合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論述架構,以及史論結合的敘述方式。在論述思維方面,閩臺文學關系研究中的比較思維尤為明顯,主要涵蓋了閩臺文學之間同異性的考察、閩臺文學與祖國大陸文學文化之間的關系、閩臺兩地文學在親緣生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的相互影響等比較主題。作為新世紀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閩臺文學關系研究也應當承擔起它當代使命。
關鍵詞:閩臺文化、文學關系、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I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6)1-0049-06
區域文化及其認同是近十余年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界持續關注的重點問題,它反映了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對于文化的要求,對當代社會的政治意識、文化觀念、價值認同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和作用。閩臺文化關系是臺灣和祖國大陸文化親緣最為直接和明顯的表征,閩臺間日益繁盛的文化交流,已是密切兩岸關系不可或缺的途徑。近二十年來,閩臺區域文化研究倍受福建學術界的重視,并成為福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特色之一,其史學研究方向尤為醒目。福建學界直接介入閩臺區域文化研究主題的大型叢書,至少有“閩臺文化關系研究叢書”、“閩臺緣研究叢書”、“閩臺區域研究論叢”、“榕臺關系叢書”、“廈門與臺灣叢書”、“漳州與臺灣關系叢書”等多種。作為閩臺文化親緣重要組成部分的閩臺文學關系,深度參與了閩臺區域文化親緣的歷史生成,對推動中華文化認同的傳播與再生產也有著不言而喻的意義,朱雙一的《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何綿山的《閩臺文學論》、夏敏的《閩臺民間文學》等著作,是新世紀以來大陸學界直接探討閩臺文學親緣關系的研究成果。當然,閩臺文學關系研究還以其他方式呈現出來,如在經典個案論述中反映出閩臺文學關系的黃乃江的《東南壇坫第一家——菽莊吟社研究》,在海峽兩岸文學關系史的整體視域中敘述閩臺文學關系的朱雙一與張羽合著的《海峽兩岸新文學思潮的淵源和比較》、古遠清的《海峽兩岸文學關系史》等等。這些成果所體現出的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理論、思路與方法,值得后繼研究的尊重、借鑒與思考。需要說明的是,大陸對于閩臺文學關系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福建學界,而本文論題“新世紀以來大陸閩臺文學關系研究”中的“大陸”,既是對所涉及的福建學界之外的大陸閩臺文學關系研究表示同樣的尊重,同時也表明本文的論述對象并不包括“臺灣學界對閩臺文學關系的研究”這一重要內容。
一、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多學科
知識基礎與史學底色
“閩臺文學關系”這一研究主題由“閩臺”、“文學”、“關系”三要素組成,“閩臺”強調研究的區域限制,“文學”表明研究對象的知識內容,而“關系”則意在說明研究內容的側重所在。“閩臺”的區域視角,和“關系”所包含的歷史思維、文化思維與比較思維使得“閩臺文學關系”的研究必將調動眾多的專業知識資源,溢出單一的文學學科的知識范圍。朱雙一在《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的《后記》中說,這本專著參考了臺灣學者施懿琳、許俊雅、江寶釵、陳昭瑛、黃美娥以及大陸學者陳慶元、汪毅夫等人的著作,這顯然已經跨出了文學研究的邊界。在文、史基礎理論之外,大陸的閩臺文學關系研究至少還借鑒了哲學、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考古學、文化學等學科和專業的知識養分,從而建構起綜合性、開放性、思辨性的理論論述架構,奠定了大陸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知識基座。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深入,除了朱雙一等學者直接探討閩臺文學親緣關系的研究成果和臺灣學界的相關成果之外,至少還有這些大陸學者的研究成果值得注重:劉登翰的《中華文化與閩臺社會:閩臺文化關系論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臺灣文學史》(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文化親緣與兩岸關系:以閩臺為中心的考察》(九州出版社2003年);汪毅夫的《閩臺緣與閩南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閩臺區域社會研究》(鷺江出版社2004年);陳慶元的《福建文學發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陳支平的《近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陳名實的《閩臺儒學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古遠清的《海峽兩岸文學關系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黃乃江的《東南壇坫第一家:菽莊吟社研究》(武漢出版社2011年)等。區域文化史構成了這批著作最醒目的底色,也成為閩臺文學關系所置身的理論語境。
“區域文化與文學是一種關于文學研究的觀念。這種觀念是文學研究視野與研究方法的一種拓展。應該說,它開辟了一個新的文學研究空間。這樣一種觀念的形成,始于上世紀90年代。”①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區域文化叢書”為例,區域文化與文學關系的重點在于闡釋區域文化對文本美學風格的影響與塑造,用這套叢書主編嚴家炎的話說,就是“探討區域文化怎樣滲透進了文學,為這種文學打上了多么獨特的印記。”②然而,與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區域文化與文學關系研究同中有異的是,區域文化視野下的閩臺文學關系研究,尤為注重這種區域文學關系的生成歷史考證。換句話說,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區域文化關系研究中時常被默認為不言自明的自然前提的區域文化本身,其歷史生成在區域文化與閩臺文學關系的研究中卻必須首先被詳細展示。閩臺區域文化既是歷史積淀的結果,也面臨著近代以來現代化和殖民化的猛烈沖擊,長期處于文化認同的巨大張力之中。兩地文學關系的生成與再生產,也自然必須回到這一獨特的歷史語境中加以探究。因此,建立在諸多學科知識合力基礎上的閩臺文學關系研究,首先必須倚重史料的考證與清理。劉登翰坦言,自己進入閩臺文化關系研究的過程是由臺灣文學研究而及臺灣文化,又由臺灣文化追索到閩臺文化關系。在此學術追尋的過程中,他意識到“文化問題,尤其是閩臺文化的淵源關系問題,大量地涉及移民歷史和移民文化的播遷,其實質是個歷史問題。而歷史研究和文學研究不同,任何結論都不是推理而來的,只能建立在大量翔實的史料基礎上”。③從研究主題來看,閩臺區域史、閩臺文化史、福建文學史、臺灣文學史、閩臺民俗史、閩臺方言、閩臺宗教等區域文化視野中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知識基礎,都能體現出這項研究的史學底色。
區域文化視野下的閩臺文學關系研究,其史學色彩不僅包括對前人著述、整理之史料的消化、吸納與重整,也在于研究者自身致力于史料的尋訪與打撈,朱雙一所著的《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就鮮明地體現了上述兩個方面的結合。張羽在分析這部著作時指出,《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十分注重對歷史細節的挖掘與考究:朱雙一從1949年5月至1949年10月期間廈門的《星光日報》和《江聲報》上挖掘出不少余光中早期詩文,證據確鑿地指出,初入文壇的余光中其文學觀念和創作方法總體上傾向于現實主義,和當時包括廈門文壇在內的大陸文壇的文學主潮相吻合。而這些史料的發現,對重新解讀余光中在大陸時期和他到臺灣之后思想與創作這兩者之間的變化有重要的意義。另外,朱雙一還通過對臺灣第一家族板橋林家之子林金波與魯迅特殊因緣的史料發掘,證實了中國現代新文學對于光復初期臺灣文壇所產生的顯著影響。④除了深挖既有史料,《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一書還凝聚了作者尋訪歷史當事人、整理第一手史料的艱苦工作。《臺灣文學研究的區域文化視角》披露,朱雙一“整理出有關姚一葦先生在其大學時代的戲劇活動情況和發表的作品,更是文壇的一段佳話。在一次短期赴臺學術研究期間,有心的作者與姚先生主動聯系,并根據姚先生本人所提供的線索(當年的筆名等)查找其在廈大的早期創作。之后,又將查找所得寄給了遠在海峽對岸的姚一葦先生。老先生在看到自己年輕時作品后感慨萬千,去世前20多天,老先生還不辭辛勞地‘翻箱倒柜,尋找塵封的舊稿,寄給作者。姚先生逝世后,其身患絕癥的夫人又將姚先生生前所留下的口述自傳加以整理,轉送給作者。姚一葦夫婦對朱先生嚴謹、踏實的研究風格給予很高的贊譽。作者依此多方查證相關報刊雜志,寫出了有關姚一葦早期創作的研究論文,填補了姚一葦早期創作研究的空白,其研究成果更為臺灣學界所認可。”⑤這部著作對閩臺文學親緣關系的闡釋和相關文本的分析,正是建立在這種嚴謹的史學考據之上。
二、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敘述方式
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區域文化視角與史學底色,共同參與了其論著的結構塑型。不難發現,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許多成果雖然并不徑直以“史”冠名,但依然帶有明顯的文學史色彩。由于文學史理想狀態與歷史真實之間必然存在著差距,文學史的撰寫往往要直面許多價值觀念和敘述形式的權衡,如何處理文本美學鑒賞與文學發展規律探尋之間的張力、文學史價值與文學價值間的張力、經典確證與經典重樹間的張力、文學創作求個性與文學史敘述求共性之間的張力,時常困擾著文學史的敘述。⑥區域文化視野下的閩臺文學關系研究因其重心落于“關系”之上,如何闡釋歷史進程與時代潮流沖擊下的閩臺文學關系演變就成為主要問題。閩臺文學關系研究必須同時滿足來自歷時性和共時性兩方面的敘述壓力,即既要展示線性時間進程中閩臺文學的發展與關系的變化,還要闡釋出特定歷史時段中文化思潮巨變對閩臺區域文學產生的深刻影響,以期實現歷時性與共時性的整合和互補。朱雙一的《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和何綿山的《閩臺文學論》,都在其結構方式上體現出歷時性與共時性整合的傾向。
《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全書六章,導論為第一章,主要討論閩臺區域的文化特征,為全書的閩臺文學親緣關系建構區域文化的理論場域。其后的第二到第五章大體上按照時代順序切分,同時突出所論述時代的閩臺文學關系與共性主題。從線性時間的角度看,這四章集中討論了明鄭時期、清代中葉、乙未割臺前后、現當代時期的閩臺文學關系;從閩臺文學共性主題的角度看,這四章分別論述了閩臺文學的海洋意識和遺民忠義傳統、風土雜詠和儒學教化、主戰意識和內渡行為以及變革之風、面對新文化沖擊時的反應;從閩臺文學關系變遷的角度看,這四章各自突顯了閩臺文學關系的初步遇合、深層對接、交流互動、雙向環流。第六章則再次從宏觀性的角度歸納了閩臺新文學中的歷史、宗教、民俗和語言,呼應了閩臺文學置身于閩臺文化親緣的命題。時代、主題、關系三重因素的整合與融匯,構成了《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這部著作的結構骨干,彰顯出研究者對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結構方式與敘述形式的雕琢與考究。何綿山的《閩臺文學論》同樣體現出將歷時性與共時性相整合的傾向,《閩臺文學論》由“閩臺士人文學”和“閩臺民間文學”兩大部分組成,而這兩部分又各由閩臺兩地文學發展的線性歷史和體裁形式為結構骨干。“閩臺士人文學”部分著重回顧了從唐代開始的福建文學發展和代表性作家作品,以及臺灣地區在明鄭時期、康乾時期、嘉慶至鴉片戰爭時期的臺灣詩歌;“閩臺民間文學”部分則由閩臺兩地各自的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諺語及其源流為敘述框架。但從整體上看,全書的結構形式似乎仍有進一步提煉融合的可能,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這部著作“應將重要作家及作品納入作家論或文學發展論中闡述。或因宋代、近代福建作家和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作者在書中專門列出專章,分別對宋代福建三大詞家柳永、張元干、劉克莊的代表作進行了賞析,對近代福建文學三大家梁章鉅、林昌彝、陳衍的生平和文學成就進行了評析,在全書結構上有些突兀。應將這兩章分別歸入‘福建歷代作家章、‘福建文學的發展章中進行論述,使全書結構更加流暢。”⑦
歷時性與共時性相整合的論述架構,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具體論述的敘述方式與風格。“史論結合”成為閩臺文學關系論述時不可忽略的特色。張羽深入分析了《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史論結合的理論意識與敘述方式,她認為,這部論著“深化了閩臺文學的詩學研究和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互動認知的方法論,標示出一種史論結合的理論范式”,“作者利用現代性資源和知識譜系的分析成為文化分析的一方面,從不同層面更多呈現閩臺文化的復雜性,以及不同作家因對文化理念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巨大差異。這種復合式的敘史模式可以描摹出閩臺文學的整體的文化氣象和變動軌跡。這樣的思路無疑將啟示我們對閩臺文學背后文化的實際關系作出更充分的思考和觀察。”這部著作“力求揭示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敘事是怎樣走進閩臺文學的歷史,變換文學的主題,重新規劃文學的形式,力圖呈現閩臺文學的整體結構和復合型的雜呈狀態。”⑧雖然表現不同,但古遠清的《海峽兩岸文學關系史》也在營造屬于自己的“史論結合”方式。作者強調,自己的這部著作試圖“重建文學史的政治維度”,“在寫作方法上,本書力求有宏觀概括力和銳利的思想沖擊力”,是“從文學關系史切入的另類歷史敘事,是一部非傳統型的文學史,寫作的著力點不在為作家作品定位,不以作家作品分析評價為主,不以建構典律為目標,而是抱著回顧與解讀的態度,審視兩岸文學關系從對立到親和的發展過程,用‘大敘事與小細節相結合的筆調描述,不追求體系的嚴謹和完整性”,⑨這也應當視為對“史論結合”式敘述的一種理解和嘗試。
三、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論述思維
與朱雙一的《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和何綿山的《閩臺文學論》相比,夏敏的《閩臺民間文學》更愿意強調其論述結構的族群視野和主題概念。全書的六章基本可以分為兩種內容:閩臺民間文學的重要研究主題和族群視角下的閩臺民間文學比較,前者由“閩人入臺與大陸口承文學在臺灣的傳播”、“兩岸政治隔絕導致的民間文學文本變異性傳承”、“連接兩岸和世界的民間文學類型研究”三章構成,后者由“兩岸閩南人民間文學之比較”、“兩岸客家人民間文學之比較”、“兩岸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之比較”三章構成,而族群視角下的閩臺民間文學比較,還可以進一步細化為“方言系統中的民間敘事文學”、“特定族群民間文學與中原漢族民間文學關系”等等次一級的研究主題。在論述思維上,《閩臺民間文學》與《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閩臺文學論》具有極為相似的比較意識。比較意識在閩臺文學關系研究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在整體框架結構和具體論述細節之中,都不難發現研究者們自覺的比較意識。整合歷時性與共時性的敘述框架,和比較思維一道形成了區域文化視野下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論述特色。
區域文化視野下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比較思維,至少包括三個向度上的內容。
第一,閩臺文學之間同異性的考察。閩臺文學作為閩臺區域文化的一部分,同樣是中原文化傳播的結果。“中原文化播入福建,經過本土化以后,以閩南文化的本土形態再度傳入臺灣,便使閩臺社會的生活習俗、民間信仰、文學藝術,乃至某些社會心態和文化性格,都保持著基本的同一性。這是我們確認閩臺為同一文化區的根據。”⑩自明鄭時期開始,海洋意識、忠義傳統、風土雜詠、氣節觀念等主題就是閩臺文學創作的共同焦點,反映出閩臺文學共同的價值觀念和時政關切。而在民間文學方面,閩臺文學的相似性就更為明顯。“臺灣主體人口的民間文學與閩南民間文學,使用同一方言,作品內容和口述方式大同小異,在具有同樣血緣、文緣等關系的共同體中傳播,天然就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臺灣民間文學的主體部分來源于大陸特別是閩南的民間文學,這是不爭的事實。……臺灣和閩南兩地的民間文學從思想內容、形式結構、語言藝術、創作特點,乃至社會功能和藝術價值,都有著極密切的關系和相似之處,是兩地民間文學長期以來相互借鑒、交流與融合而形成的。”{11}當然,閩臺文學并非只有相似的面相。福建是中華文化東傳入臺最重要的跳板,在中原傳統的漢文化東移入臺的過程中,福建與臺灣畢竟存有先后之別。臺灣少數民族的文化存在形態與福建相異,更重要的是自甲午戰敗之后中國陷入家國危亡的困境之中,日、美文化先后倚仗殖民統治或政治強勢猛烈地沖擊了臺灣文化與文學的發展,也逐步塑造出臺灣文學相異于福建文學乃至于大陸文學的形象。國民黨政權退入臺灣之后,兩地進入了關系隔絕與認同對峙的時期。然而,閩臺文化同根同源的歷史事實和中華文化強大的凝聚力,決定了閩臺文學必然經過一段由同而異又由異趨同的親緣升華歷程。“閩臺文學交流是整個中國次級區域合作系統,福建在大陸與臺灣的文學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別的省市無法取代的。兩地文學發展因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呈現出不同風貌,這同中有異正好構成閩臺兩地文學交流的動因和基礎。”{12}《閩臺民間文學》中如是總結:“兩岸的民間文學,畢竟是共性遠遠大于差異的。”{13}其實共性遠遠大于差異不僅是閩臺民間文學的特性,也是整個閩臺文學的特性。
第二,閩臺文學與祖國大陸文學文化之間的關系。閩臺文學之間同異性的考察,必然涉及到它們與祖國大陸文化之間的關系,雖然接受漢文化的時間有先后,在接受的內容方面也因族群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閩臺文學在價值、主題、形式方面都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與浸潤。如閩臺文學中顯著的“遺民文學”傳統與氣節,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指出,閩臺遺民文學實際上是中華傳統價值觀在文學領域的歷史復現,“當某種歷史精神貫入地緣,成為一種積淀于民性中的深層心理結構或曰‘集體潛意識,就會在該地的歷史進程中反復上演相似的一幕”,{14}閩地遺民文學的傳統就可以清晰地上溯到宋末,而這種眷戀古土、講求操守的忠義氣節顯然在中華文化的源頭就可以找到。從民間文學演變的角度看,閩臺客家民間文學、閩臺少數族群民間文學等都與大陸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就福建民間文學整體而言,“在福建民間故事這一口傳文學載體中,不僅有古越文化的遺存,而且大量地體現出中原文化的影響。”{15}而在臺灣少數民族的民間故事中,盡管因族群差異而存在著漢化程度的深淺之別,但“許多與漢族故事情節類似的少數民族故事應該與大陸具有同源性”,{16}只是在表現方式上有所變化而已。
第三,閩臺兩地文學在親緣生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從臺灣文學場域生成的歷史進程來看,福建文學對臺灣文學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漢文化整體東傳的過程中,福建至少為臺灣文學的形成提供了觀念、制度、官吏、教員、機構等系列的要素。“臺灣文教制度的建立和臺灣文明的培育發生離不開閩臺官吏、士紳的同心協力,以及閩臺文教人員之間的互動。……福建文士入臺從教,對臺灣文教體制的創立、治學風氣的形成、人文道統的傳承、社會文明開化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7}臺灣文學逐步成長之后,亦有文士赴閩任教實現“教育反哺”,這是兩地文學“親緣”性的具體體現。《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用四個詞概括了閩臺兩地文學親緣的生成與發展:遇合、對接、互動、雙向環流,形象地展示了閩臺文學關系的歷史特征和相互影響。黃乃江的《東南壇坫第一家——菽莊吟社研究》在對菽莊吟社的系統解讀中呈現出了閩臺文學互動互生的歷史面相。作者指出,“菽莊吟社是日據時期以內渡大陸的臺灣流寓文士為主導、以‘抗日復臺為根本宗旨和奮斗志業的臺灣愛國流亡文學社團”,“民國期間福建的文學社團,許多都是在菽莊吟社的直接影響下創建起來的”,“菽莊吟社與海峽兩岸同時期其它文學社團的交流往來十分頻繁,如廈門海天吟社、鷺江吟社、星社等,泉州溫陵弢社,福州花好月圓社、托社、觀社、還社、說詩社等,臺南南社,臺中櫟社,臺北瀛社、桃社、竹社、陋園吟會等”,民國期間,菽莊吟社的核心吟侶均曾先后渡臺,對日據下的臺灣詩壇產生了重要影響。{18}在閩臺文學關系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菽莊吟社是個值得重視的典型,也是閩臺文學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顯例。
四、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當代使命
容易發現,上述多種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著作,大都未曾正面展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的閩臺文學關系的系統討論。惟一有所涉及的是古遠清的《海峽兩岸文學關系史》在第二章“和平對峙時期兩岸文學交流的開啟與曲折發展”的第三節“‘誰先偷跑誰就贏”中的第六部分,概述了此一時期“開風氣之先的閩臺文學交流”。除著作外,以論文形式介入近三十年來閩臺文學關系研究的成果也并不豐碩。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以“閩臺”和“文學”為論文篇名搜索條件的檢索,只能查詢到25篇文獻,其中還包括報刊上刊登的非研究性的報導。古遠清的《開風氣之先的閩臺文學交流》著重展示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閩臺文學關系,概述了八十年代初期閩臺文學交流的四個特點以及閩臺文學在三個方面存在著的互補性。但總體而言,對近三十年來閩臺文學關系的研究,與當下閩臺文學交流的局面相比仍是不太匹配。“開風氣之先”形象地描繪出兩岸關系解凍初期閩臺文學互動的意義,然而三十年過去之后,已經不足以再概括閩臺文學的當下關系及其意義了。
新世紀以來,閩臺文學交流日趨熱絡。僅從規模化的文學活動來看,就有“海峽詩會”、“海峽文學節”、“海峽作家論壇”、“文學夏令營”等多種形式,“海峽詩會”從2002年開始至今已經舉辦過11屆。2011年12月首次舉辦的“海峽文學節”、2012年5月舉辦的“海峽兩岸作家論壇”等等,則是近三四年新出現的閩臺文學交流的新平臺。這些活動,都是閩臺文學親緣傳統的續接與再現。區域文化視域下的閩臺文學親緣,是當代閩臺文化關系中重要的傳統。“傳統是圍繞人類的不同活動領域而形成的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一種對社會行為具有規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時也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創造性想象的沉淀。因而,一個社會不可能完全破除其傳統,一切從頭開始或完全代之以新的傳統,而只能在舊傳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造性的改造。”{19}當代的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的閩臺文學交流,已經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了對其傳統的承繼與改造。站在當代的立場上就不難發現,“一方面,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一個本質的東西存在;它不是一潭死水,相反,流動不居、變化萬端是它的常態。另一方面,傳統與創新、創造之間存在更多的血緣聯系。人的不朽創造力,是推動傳統前行、變化的主要動因。”{20}想象與創造,恰恰是文學的強項,而閩臺文學的關系研究,也必須要回應當代文化對于閩臺文化交流提出的新問題。
當代閩臺文學如何表述自己的傳統?當代閩臺文學如何參與區域文化交流的特色性塑造?當代閩臺文學如何面對全球化與區域性的張力?當代閩臺文學如何回應全球化時代的認同焦慮?當代閩臺文學如何推動兩岸認同的進一步融匯?僅是區域文化、文學敘事與認同表述這三者之間,就可能存在著許多充滿變數的問題。有研究者注意到,“既要注意區域概念的相對穩定性與合理性,同時更應注意其走向本質主義的固化與危險。因為現代人的主體性流動,區域文學成為一種變動不居、不斷重構、多元共生的復雜存在。在某種意義上,區域文學的相對穩定性恰恰是流動的主體性對抗與對話、互動與互斗的產物。”{21}文學對此“對抗”、“對話”、“互動”與“互斗”的表述,潛藏著廣袤的闡釋空間。毫無疑問,有大量富于時代氣息的問題需要同時在當代閩臺文學的文本細讀和當代閩臺文學關系的研究中去尋找解釋,而這也應是閩臺文學關系研究所應承擔起的當代使命。
① 凌宇:《關于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幾個問題的思考》,《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② 嚴家炎:《〈20世紀中國文學與區域文化叢書〉總序》,《理論與創作》1995年第1期。
③⑩ 劉登翰:《中華文化與閩臺社會:閩臺文化關系論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頁;第15頁。
④⑧ 張羽:《閩臺文化親緣的文學確證——讀朱雙一新著〈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臺灣研究集刊》2004年第3期。
⑤ 程曉飛:《臺灣文學研究的區域文化視角——試評朱雙一新著〈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華文文學》2003年第5期。
⑥ 王彬彬:《文學史編撰的理念與方法》,《應知天命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58-171頁。
⑦ 歐陽少鳴:《對閩臺文學的全面概括和深度開掘——何綿山著〈閩臺文學論〉評介》,《閩臺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
⑨ 古遠清:《海峽兩岸文學關系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3、2頁。
{11}{13}{16} 夏敏:《閩臺民間文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0頁;第19頁;第190-191頁。
{12} 古遠清:《海峽兩岸文學關系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頁。
{14} 朱雙一:《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頁。
{15} 何綿山:《閩文化續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頁。
{17} 陳舒劼:《明末至晚清時期閩臺文學的親緣關系》,《福建論壇》2013年第1期。
{18} 黃乃江:《東南壇坫第一家——菽莊吟社研究》,武漢出版社2011年版,第510、416、9、433頁。
{19} [美]E.希爾斯:《論傳統》,傅鏗、呂樂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譯序”第2頁。
{20} 李怡、顏同林、周維東:《被召喚的傳統:百年中國文學新傳統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第15頁。
{21} 熊飛宇:《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新成果與新水平——全國第四屆“區域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會紀要》,《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責任編輯:黃潔玲)
Region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Literary Affinity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Research into and Observation of the Mainland
Chinese Fujian-Taiwan Literary Relationship since the New Century
Chen Shujie
Abstract: The study of a liter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Fujian. In terms of resources of knowledge, the study of Fujian-Taiwan literary relationship, based on historical studies, is a combin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in terms of narrative manners, it mainly resorts to the integration of a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narrative frame, combined with a discussion of history. In discussing thought, the study of Fujian-Taiwan relationship, apparently comparative, mainly investigates such comparative themes as the nature of sameness or difference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in literatur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ujian-Taiwan literature to the mainland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the interactive impact of the Fujian-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generation of its affinity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century, the study of Fujian-Taiwan literature ought to undertake its mission.
Keywords: Fujian-Taiwan culture, literary relationship, cultural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