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宇
【摘 要】簡要說明高校自主招生的發展史,分析高校自主招生12年來的變化和發展情況,闡述高校自主招生給中學人才培養模式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自主招生 人才培養 高校資源 聯合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004-02
近年來,參與自主招生的高校及考生人數在成倍增長,這給中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帶來了一股強大的推動力。為適應人才培養新模式,中學必須主動作出調整。但是,多數中學教育資源并不能滿足學生需求,中學必須依托高校,借助高校的力量與之聯合才能更好地培養優秀人才。筆者就此問題進行探討,以求大家之見。
一、自主招生的發展史
國家的綜合實力取決于國家的高精尖人才,而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又跟國家的教育體制緊密相關。理想的教育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受到個性化的教育,能夠依靠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并使之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得到提升。高校自主招生是人才選拔制度上的大膽創新。如何能夠挑選出具有某些特長的優秀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盡量發揮高校的有利資源,努力為國家建設輸送更多的高精尖人才,是高校自主招生誕生的初衷。另外,正在悄然改變的是,自主招生帶動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巨大變革。
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源于2003年,這是國家在中等教育階段對人才選拔制度的一種嘗試,其意義在于打破高考“一考定終生”的制度。高校自主招生經過12年的歷程,國內加入自主招生行列的高校從當初的22所發展到2015年的80所余,參與自主招生考試的考生人數也在逐年增長。這12年來,自主招生考試在不斷優化,演化出了多種選拔模式,其對中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推動意義非常重大。
二、自主招生考試的變化
(一)考查科目及組織形式的變化
自主招生各大聯盟于2009年發起并形成, 2013年之前各大聯盟的考試科目變化不大,“北約”聯盟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及化學(文科為歷史、政治)五科,而“華約”考查的是閱讀與寫作、數學、自然科學(文科為人文與社會),其中自然科學考查內容包含了物理、化學和生物,人文與社會涉及歷史、政治和地理。“卓越”聯盟理科考查的是社會科學(語文與英語)、數學、自然科學(包括物理與化學),文科是社會科學(語文與英語)、數學。
最近教育部公布的自主招生改革試點方案中,已經明確要求自主招生科目要“減壓”。從2013年招生來看,作為備受關注的三大聯盟“北約”“華約”及“卓越”,選拔考試科目基本都“壓縮”成兩門。“北約”理工科類專業考核科目為自然科學基礎(數學、物理),文史類專業考核科目為人文科學基礎(語文、數學);“華約”筆試科目由5門“瘦身”為2門,其一為《數學與邏輯》(必考科目),其二為《物理探究》或《閱讀與表達》,考生可從中任選一門;“卓越”測試也分兩類,即學科基礎測試一(包括數學和物理)、學科基礎測試二(包括數學和語文)。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明確規定:申請自主招生考試的學生必須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達到相應要求并接受報考高校的考核。試點高校要合理確定考核內容,不得采用聯考方式,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這表明自主招生各大聯盟已經不復存在。2015年自主招生考試科目和形式變得更加開放、靈活,高校自主招生選拔考試也將更加規范、公平、公正。
(二)考查能力要求的變化
高校自主招生考核形式包括筆試和面試。筆試所涉及的知識基本上是高中階段各個學科課程內容,但是內容源于課本卻遠高于課本,考試題目非常新穎、靈活多變,與歷年高考試題比較難度更大,重點考察學生的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對考試能力要求更高。
最近幾年的自主招生試題靈活性大,有些問題甚至“天馬行空”,這些試題非常具有開放性,一般在中學課本中是找不到標準答案的,考題一般沒有唯一的答案。評判的標準也是多元化的,考官并不是簡單地看考生回答得對或者錯,看的是考生的知識儲備量和知識結構,看的是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知識重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等,考查的是考生的綜合素質。
三、自主招生對中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
隨著高校在自主招生面試選拔中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潛質,這給中學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思考。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部分頂級的中學現在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更加注重保護學生個性,揚其所長,使之更具創造力!部分非常有前瞻性的中學正在加強與高校聯系,借助于高校的人力資源拓寬學生視野,為學生發展提供更高的平臺。
(一)為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挖掘學科潛能和培養學科興趣,中學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和潛能為學生從起始年級開始開設各學科選修課程
通過選修課拓寬學生視野,為學生參加高校自主招生選拔提供有力支持。有學科特長的考生一直都是各大高校追逐的對象。目前通過單一的高考難免出現選拔不到平時單學科能力頂尖的學生,這也是國家教育部門和高校不希望看到的現象。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平臺,中學可以根據學校現有條件開設學科競賽選修課。如果學生在學科競賽中獲得省級一等獎以上的榮譽,那么他在自主招生中就會占有較大的優勢,為他通過自主招生初審資格提供有力支撐。例如,在2015年高校自主招生中,全廣西共有107人獲得清華大學的領軍計劃和北京大學的博雅計劃(在高考錄取時最高可獲降至當地本科第一批控制分數線錄取的優惠政策)初審通過資格,通過初審的名單中南寧三中21人,占總人數的19.6%,是廣西所有中學中人數最多的學校。取得這么優異的成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同學在各學科奧賽中獲得了省級一等獎。南寧三中2015屆學生中有41人獲得省級一等獎,10人代表廣西參加全國決賽。一直以來,高校自主招生都是由大學老師命題,很多試題對中學生來講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如果學生參加過該課程的奧賽選修課,拓寬了知識面和思維,就比較容易找到突破口。曾有一道數學科的自主招生題:“經過點M(2,1)作直線 l,交橢圓于A、B兩點,如果點M恰好為線段AB的中點,求直線 l 的方程,請用直線的參數方程求解。”一般學生都會用中點坐標公式解題,但“如果把M改成一個三等分點呢?你還能對這道題進行修改提出其他問題嗎?”對于沒有參加過數學奧賽選修課的學生而言,這可能就要遇到極大的挑戰了。
(二)加強與高校聯系,充實“優質生源基地”
通過MOOCAP(在線中國大學先修課程)等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做實學生課程的內涵,把學生視野擴展到大學教育和學科前沿,為升入大學及以后在大學進行研究做好準備。提供學生了解大學先修課程,不是拔苗助長,不是新負擔,而是讓學生涉獵更廣更多的領域,是志趣的啟發。
中學可以與高校聯合舉辦科普活動,如科技節活動等。根據當年科技節的主題邀請大學相關領域(以自然科學為主)的專家學者到中學開展科普講座。時間上可考慮利用科技節活動周的課外活動課,邀請2到3位專家學者做簡短的學術講座(形式類似TED公開課)。
定期邀請高校專家到中學做學術報告。主要是面向研究性學習和創新大賽涉及的領域。請大學的專家學者在科普講座中介紹其研究領域的前沿進展。目的在于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了解學科發展方向。
開放大學資源。除了學術理論方面的指導,還可以借用大學的實驗資源,組織學生和中學教師前往大學進行學科實驗技能培訓,也可在中學建立完善的實驗室后邀請大學的專家到中學開展實驗培訓活動。還可以向有關大學申請為中學師生開放瀏覽和下載網絡資源(例如數、理、化、生、信息學等學科的網絡課程),利用大學的資源拓展師生的知識面,引導師生關注學科的發展動向,及時了解學科前沿的信息,積累學習和命題素材,并把它作為常規教與學資源的有益補充。
總之,人才的培養是國家建設中的首要工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高校自主招生形式的改變,為中學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為中學課程改革指明了前進的道路。我們正在迎來全新的機遇,我們必須抓住機遇,促進培養人才模式的快速發展,為國家輸送更多更優秀的畢業生。
【作者簡介】藍 宇,南寧三中副校長、黨委委員,中學高級職稱,南寧市學科帶頭人,廣西“優秀化學教師”,自治區高中化學競賽優秀輔導員,廣西化學化工學會理事。市級課題“民族地區示范性高中應對自主招生的策略研究”負責人。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