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冬紅
【摘 要】本文以魯迅《祝福》為例,在分析文學作品的敘事時間、故事與情節、敘事節奏、敘述者與作者的基礎上,探討了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應用敘事學理論的基本課堂結構模式。
【關鍵詞】敘事學 語文教學 《祝?!?/p>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073-02
敘事學理論是發韌于20世紀上半葉的重要文學理論思潮,因其重在分析創作的方法和技巧而與傳統理實主義理論有重大區別。引入敘事學理論,可以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效率,增加分析文學作品的深度。本文以魯迅《祝福》為例作簡要說明。
一、從敘事時間分析
小說家對敘事時間通常有三項基本的選擇:一是小說里的事件在前后順序上同閱讀時的順序大致一樣;二是小說家可以縮短或概述時間,在故事的開端和結局之間略去若干年月;三是將各種感覺、回憶和推測的過程混為一體,成為一個混亂不堪的時間關系?!蹲8!芳磳俚谌N。我們以第一節為例略作分析,第一節敘述的事件主要有:
①第一天我回到魯鎮,住四叔家。
②第二天午飯后,我去看望幾個本家和朋友。
③第二天下午,我遇到祥林嫂。
④第三天我去看望幾個本家和朋友。
⑤第三天傍晚聽到祥林嫂死訊。
⑥第三天我決定離開魯鎮。
但作者的敘述卻按①②④⑥‖③⑥‖
⑤⑥的順序來寫,①②④⑥作為一個情節,首先敘述“我”這幾天去看望本家和朋友,交代魯鎮過年的習俗,發現人們除了老了一點以外什么變化都沒有,“我”于是決定離開魯鎮。③⑥作為第二個情節,“我”第二天看到祥林嫂成為了一個乞丐,觸動很大,“我”于是決定離開魯鎮。⑤⑥作為第三個情節,“我”第三天從四叔口中聽到了祥林嫂的死訊,“我”于是決定離開魯鎮。
三個情節從內容上說層層深化,從時間組合上說卻錯綜復雜,第一個情節用“第二天我起得很遲,午飯之后,出去看了幾個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樣”一句話把三天的生活聯結在一起。第二個情節用“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況且,一直到昨天遇見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一句話把時間由第三天拉回到了第二天。第三個情節中⑤⑥兩個事件都發生在第三天,但是人們傍晚時談到的祥林嫂的死卻發生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早上,大體來說,作者是先寫第一天和第三天的事情,然后才重點寫第二天的事情。同時,在敘述中又包含有大量的對過去的回憶以及對將來的想象,比如,回憶魯鎮新年祝福的傳統,回憶四叔過去的樣子,回憶祥林嫂五年前的樣子,想象明天“我”進城后在福興樓吃飯的情景,推測祥林嫂在和“我”分別后會不會有什么不測等??傊?,這一小小片斷就包含了過去、現在、將來等多重時間的回環往復,給人造成一種沉悶壓抑疲乏的感覺。
二、從故事與情節的關系分析
本文的故事非常簡單,就是祥林嫂因為兩次死了丈夫又死了孩子,因而讓人覺得晦氣,最終走投無路的故事。但是這個小說的情節卻相當復雜,形成了一個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又套小故事的敘事模式。首先是“我”回魯鎮,聽到祥林嫂死去,然后離開的大故事。其次是在這個大故事中包含的“我”回憶祥林嫂的悲慘故事。祥林嫂的故事主要由以下事件組成:
①春天祥林嫂沒有了丈夫。
②冬初,衛老婆子把祥林嫂帶到魯鎮,在魯四老爺家做工。
③開春,祥林嫂被婆婆搶回去。
④幾天后,祥林嫂在反抗中被賣進山里,嫁給賀老六。
⑤年底,祥林嫂生了個兒子阿毛。
⑥大約第二年年底,丈夫賀老六傷寒病死。
⑦第二年春天,孩子被狼叼走。
⑧秋天,衛老婆子第二次把祥林嫂帶到魯四老爺家做工。
⑨魯四老爺家認為祥林嫂不干凈,不給她碰“祝?!奔漓氲臇|西。
⑩祥林嫂給人們講述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
人們取笑祥林嫂,柳媽建議祥林嫂給土地廟捐門檻贖罪。
賺了快近一年的錢后,祥林嫂給土地廟捐門檻贖罪。
半年后,祥林嫂被趕出魯四老爺家成為乞丐。
五年后,祥林嫂臨終前遇見“我”。
當天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死去。
以上事件是按發生時間的先后整理出來的,小說直接以祥林嫂兩次到達魯鎮組織了起來,①④⑤⑥⑦主要活動地點是衛家山,其它事件主要活動地點是魯鎮,祥林嫂在衛家山的故事主要由衛老婆子轉述,在魯鎮的故事主要由“我”來敘述,而祥林嫂的死則由四叔和給“我”沖茶的短工轉述。這樣的安排不僅突破了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的限制,而且又能夠展現出人們在講述祥林嫂故事時的麻木冷漠,暗含了作者對社會批判的主題,可謂匠心獨運。
三、從敘事節奏分析
所謂敘事節奏一般指故事時間與敘述時間的比,當故事時間長而敘述時間短的時候,敘事節奏較快,當故事時間短而敘述時間長的時候,敘事節奏較慢。處理敘事節奏的方式主要有“概要”“停頓”“省略”“場景”四種,敘述時間與故事時間基本相等的敘述稱為“場景”,以此為基點,向兩端延伸,敘述時間短于故事時間為“概要”,敘述時間為零,故事時間無窮大是“省略”,敘述時間無窮大,故事時間為零是“停頓”。節奏的快慢往往體現作者的意圖?!蹲8!分邢榱稚﹩史騿首拥慕洑v以及“我”回到魯鎮的幾天生活作為概要敘述,是由衛老婆子轉述的。而省略的內容主要有兩個:一是祥林嫂兩次來到魯鎮之間的經歷,“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約是得到祥林嫂好運的消息之后的又過了兩個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二是祥林嫂被趕出魯四老爺家后到臨終前遇到“我”這五年的經歷,“然而她是從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還是先到衛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而敘述時間與故事時間基本相等的。“場景”主要有這幾個:一是魯四老爺家認為祥林嫂不干凈,不給她碰“祝?!奔漓氲臇|西;二是祥林嫂臨終前和“我”見面時談論魂靈;三是人們取笑祥林嫂,柳媽建議祥林嫂給土地廟捐門檻贖罪;四是祥林嫂給人們講述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概要和省略的描寫交代了祥林嫂的不幸的身世,為她來到魯鎮生活提供了背景,而這些不幸不過是天災而已,祥林嫂真正的不幸是人禍,是人們不斷給她強化的封建思想以及建立在這種思想上的人們對她的歧視,因而作者多次濃墨重彩地描述了祥林嫂對魂靈的恐懼,多次濃墨重彩地描述了人們對祥林嫂的歧視和逃避。
四、敘述者與作者
所謂敘述者是指作品中故事的講述者,而作者則指拿筆創作這一部小說的作家。如上所述,祥林嫂故事的敘述者主要有“我”、衛老婆子、魯鎮的人們等,他們的敘述互相補充,共同講述祥林嫂的故事。我們這里僅著重討論敘述者“我”和作者的關系?!蹲8!分?,“我”是一個逃避者。首先,“我”逃避魯鎮。“我”在年底的祝福中回到故鄉魯鎮,但已沒有家,“我”看到的人們根本沒有什么大改變,單是老了些,而滿天飛舞的雪花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又將魯鎮亂成一團糟,面對著這樣沉悶壓抑的環境,“我”決定離開。第二,“我”逃避給祥林嫂指出道路。祥林嫂問“我”有沒有魂靈,“我”的回答支支吾吾,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第三,“我”逃避責任。祥林嫂的死“我”已經用“說不清”推翻了答案的全局,即使發生什么事,于“我”也毫無關系了。文章結尾處,“我”在入睡時甚至“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蹲8!分?,“我”還是一個超越了階級的人道主義關懷者的形象。對祥林嫂的不幸,對這個在社會底層飽受摧殘的勞動婦女“我”是懷有深切的同情的,比如“我”對祥林嫂有沒有魂靈的回答完全是出于對她的關心,“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甚至祥林嫂死后,“我”還覺得應該負若干責任?!拔摇闭J為祥林嫂的死是“無聊生者不生,即使厭見者不見,為人為己,也還都不錯”,也包含有對祥林嫂終于得到解脫的寬慰。同時,在《祝福》中唯一沒有給祥林嫂進行排斥和嘲笑的人只有“我”,這和《孔乙已》中的“我”有著同樣的性格。
《祝福》中敘述者“我”和作者魯迅顯然不是同一個人,但兩者之間又有一定的重疊性?!拔摇庇兄斞傅挠白?,但作者魯迅大于“我”。魯迅不僅塑造祥林嫂的形象了,而且也塑造了“我”的形象,不僅對祥林嫂表達了深切的同情,批判了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對勞動婦女的迫害,也對像“我”一樣的知識分子進行了委婉的批判,甚至還包含有對整個民族出路的思考?!拔摇钡某鋈セ貋碛殖鋈サ慕洑v實際上就是一個尋找道路的隱喻,而文章的最后一句話“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憋@然隱含著作者對包括祥林嫂在內的廣大人民都過上幸福生活的渴望。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的語文課將與傳統的語文課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們不能再采用師生簡單問答的方式,而是要采用一種類似于寫專題報告然后進行交流學習的方式。其次,在學習的過程上,必將要求讓學生擁有足量的閱讀、思考和總結寫作的時間,而教師的作用則僅局限于把敘事學理論的知識給學生講清楚,因而,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專題研討的過程。為此,我們設計了如下的幾道參考題目:
1.談談祥林嫂的不幸以及造成這一不幸的原因。
2.文中的人們,甚至包括祥林嫂自己在內都在談論著祥林嫂的故事,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用意?
3.試從情節方面分析《祝福》的藝術特色。
4.談談作品中的“我”與作者的關系。
總而言之,敘事學理論內容深廣,本文所作分析相當簡略,如何把敘事學理論應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去還有巨大的研究和實踐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鄧穎玲,蔣翃遐.《論小說節奏的敘事功能》[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02)
[2]羅綱.《敘事學導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段崇軒.《分清祝福中的敘述者與作者》[J].語文教學通訊,2001(12)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