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克熱古麗·艾克然木 沈世勇

摘 要:基于新疆少數民族地區6個縣的調查數據,利用Ordinal Logistic模型,實證分析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新農合并沒有得到大多數農民的認同。農民自身健康狀況越好,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就越低;相對醫藥費報銷總額越多,報銷手續越簡單,健康狀況改善程度、“應住院未住院”和“因病致貧”問題緩解程度越明顯,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就越高。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的差異,反映了農民利益目標的即期性。新農合滿意度的工作重點應放在政府資金投入效率和決策管理效能的提升上。
關鍵詞: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新農合;Ordinal Logistic模型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025-03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03年“新農合”制度實施以來,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簡稱“新農合”)的參合人數在逐年增加,但區域間發展不均衡。少數民族偏遠地區的醫療保障水平還遠遠無法滿足居民的需要。新農合的保障能力較弱,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的作用不明顯;整體上的資金投入不足,籌資能力差。我國雖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資金投入,但實際保障效果不理想。
從已有的研究文獻來看,王玲、譚群鳴、劉潛、徐勛明(2013)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ACSI)模型為基礎,分析了贛州市黃金區參合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認為月人均收入水平與新農合整體的滿意度正相關;藥費、報銷比例及程序、透明度、報銷藥物種類等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參合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李勁松、李雪梅(2014)分析農民對新農合的認知情況及滿意度認為,村民對新農合每年繳費金額比較清楚,但對于報銷比例、程序、時限及報銷藥品等具體情況并不是十分清楚。蔣翠珍、陳國泳、謝良章(2012)研究了欠發達地區新農合實施中的問題認為,參保費用增長過快,基金使用難以把握,監督體系仍不完善,信息化管理滯后。
雖然學者們關于新農合的研究成果較豐富,但目前關于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民對新農合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民參合意愿和滿意度如何?影響其滿意度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二、數據來源及樣本基本情況
本文所用數據來自課題組成員于2014年7月份的實地考察。此次調查采用非嚴格的概率抽樣方法,本次共發放問卷300份,有效回收300份。
從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來看,男性的比例大約53.7%;20~59歲的農民的比例為67.4%,這顯示出樣本農民的年齡比較合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民比例為85.7%,這與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的事實較為吻合;63.3%的農民自認為健康狀況好(“很好”或“好”),而認為健康狀況不好(“不好”或“很不好”)的農民不到20%,另有16.7%的農民自認為健康狀況“一般”,這說明,農民對健康的自評較高;從上述基本情況的分析說明可以看出,本次調查的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在問卷設計中,本文將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轉化為這樣兩部分問題,第一部分為“新農合目標實現程度的指標,設計了五個選項,分別為:非常明顯、比較明顯、一般、不太明顯、很不明顯”包括的問題有:(1)醫藥費用負擔減輕程度。(2)醫療衛生條件改善程度。(3)健康狀況改善程度。第二部分為“新農合實施后,就醫緩解程度指標,設計了五個選項,分別為:非常普遍、比較普遍、一般、不太明顯、從來沒有”包括的問題有:(1)應該住院治療,但因為沒錢只能拖著。(2)農戶由于家庭成員有病在身而生活困難。(3)家庭有人治病,原本不錯的家庭陷入困境。這些問題的前提假設是:農民對新農合實施的態度是客觀和理性的,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不是取決于新農合的性質和特點,而是取決于他們是否從中得到了好處以及得到了多大的好處。農民得到的好處越多,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就越高;反之,滿意度就越低。
三、研究假說
新農合作為帶有互助性質的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從中得到的好處是農民對新農合滿意度的基礎。
農民從新農合中得到的好處,受到兩個因素的直接影響:一是醫藥費報銷比例;二是醫藥費報銷總額。醫藥費報銷總額與醫藥費報銷比例相比對農民帶來真切滿足的感受的可能性更大。新農合醫療服務可及性,醫療費報銷手續的難易程度,是影響農民醫療消費的兩個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假說一:醫藥費報銷總額越多、醫療服務可及性越高、報銷手續越簡單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可能越高。
農民健康狀況的改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新農合給農民們帶來的好處。健康狀況的改善對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減輕就醫負擔以及滿足醫療需求都具有較大的影響,也是農民從新農合中得到更多好處的基礎。因此,本文提出假說二:醫藥費用負擔減輕程度、醫療衛生條件和農民健康狀況的改善程度越明顯,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可能越高;反之,滿意度可能越低。
在新農合實施之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民“應就診未就診”“應住院未住院”“看病貴,看病難”“因病致貧”以及“因病返貧”等問題非常普遍。新農合實施多年以后,上述問題的緩解程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農民從新農合中得到好處的情況,并將影響他們對新農合滿意度的判斷。因此,本文提出假說三:新農合緩解“應住院未住院”“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問題的程度越高,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可能越高;反之,滿意度可能越低。
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不僅受到新農合具體實施效果的影響,也會受到農民個體特征和地區特征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農民的文化程度和自身健康狀況的影響上。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對新農合缺陷的認識越清楚,滿意度就可能越低。健康狀況不好的農民經常住院就醫,對新農合的了解度較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說四: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可能較低;自身健康狀況不好的農民可能對新農合的滿意度更高一些。
四、農民對新農合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模型估計結果
農民對新農合滿意度的影響因素的Ordinal Logistic 模型回歸結果(見下表)。
(二)估計結果分析
從上表可以看出,農民自身的健康狀況、醫藥費報銷總額、報銷手續難易程度、健康狀況改善程度、“應住院未住院”、因病致貧問題緩解程度顯著影響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
首先,從農民實際得到的好處來看,只有醫藥費報銷總額顯著影響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這與假說一相符。報銷手續難易程度和醫療服務可及性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的解釋是:農民看中的是實際得到的好處,只要通過新農合報銷更多的費用,即便是去多遠的地方或報銷手續多復雜,他們也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從新農合目標實現程度來看,只有健康狀況改善程度對于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有顯著的影響,這與假說二相符。醫藥費負擔減輕和醫療衛生條件改善的程度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的解釋是:第一,通過實地訪談了解,藥物報銷限制多、類型少。第二,政府提供的醫療資源是有限的,醫療衛生條件和健康狀況改善程度相比,農民更關心的是健康狀況的改善程度,所以這部分更多的用于醫療技術的提高上。
再次,從新農合實施后,就醫緩解程度來看,“應住院未住院”“因病致貧”問題緩解程度顯著影響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這與假說三相符。而“因病返貧”問題緩解程度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的解釋是: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由于農民們的收入很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的“應住院未住院”“因病致貧”問題;但緩解“因病返貧”問題的作用并不明顯。
最后,從農民個體特征及地區特征來看,只有農民自身的健康狀況對于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有顯著的影響,這與假說四相符。而文化程度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的解釋是:新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個體之間的差異也不大,對于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的影響缺乏統計學意義。
五、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1.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并不高。調查數據顯示,只有32.7%的樣本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較高(包括回答“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新農合的實施使少數農民(包括家庭月收入很低,有低保證書的農民)得到了真正的好處。有接近67.3%的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不太高(包括“一般滿意”“不太滿意”“很不滿意”)。他們從新農合中得到的好處非常有限,甚至沒有得到好處。這說明,新農合并沒有得到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多數農民的認同,新農合的覆蓋率明顯低于國內其他省市,為84.7%,想要在少數民族地區得到更好的實施效果,其難度比其他地區更高。
2.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受多層因素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農民自身的健康狀況越好,他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就越低;相對費用報銷總額越多、報銷手續越簡單、健康狀況改善程度越明顯、“應住院未住院”和“因病致貧”問題解決的越好,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就越高。這既反映出農民利益目標的即期性,也提示政策制定者進一步完善新農合的重點任務是以提高農民的實際收益水平為主。
(二)政策啟示
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五點政策啟示:(1)實行醫藥分離制度,即減少藥物及檢查設備費用,加強參保藥物透明度。(2)改革醫療付費方式,即建立新農合專項支付轉移支付方式,以確保新農合醫療資金的可持續性。(3)加強監督與管理,加大對貧困農民的保障力度。(4)加大宣傳力度,以提高參合率。(5)在醫療供方增加少數民族員工數量,以便解決少數民族農民的語言障礙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玲,譚群鳴,劉潛,徐勛明.贛州市黃金區新農合實施現狀滿意度調查及實證研究[J].今日科苑,2013,(22):97-102.
[2] 李勁松,李雪梅.貴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農民認知及滿意度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4,(12):76-78.
[3] 蔣翠珍,陳國泳,謝良章.欠發達地區“新農合”制度實施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以江西省贛縣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2, (5):198-203.
[4] 于長永.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福利認同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農村經濟,2012,(4):76-86.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