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摘要:當今我國教育領域正面臨一場深刻的變革,我國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己成為體現時代要求的大趨勢。實施以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成了新形勢下教育改革的新任務,在信息時代,全球在走向高度一體化的同時,對人力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教興國”“科研興教”已被廣泛認同。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中學生 自主學習
當現代教育技術已進入多媒體發展階段,使得豐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模擬、仿真,教育技術在知識表示這一基礎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傳統的知識傳授,基本上都是用語言描述,雖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重視客觀世界,但很抽象,學習者需要領會,在腦中努力拼湊,重現客觀存在,這是相當困難的過程。有了多媒體,直接把真實世界表現出來,其間關系一目了然,教學效益有很大提高,但是教育遠不是知識的傳授,對于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更重要的還要研究因之而帶來的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變革。而本文著重探討的是現代教育技術所引發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對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
傳統的教學側重于教育者的被教育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在如今的計算機和多媒體時代,人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一機交互。現在,隨著軟件、硬件的發展,人機交互的形式有了圖形交互界面,觸摸屏等友好的方式。哪一種界面讓學習者感到友好,它的受歡迎程度也就越高。通過現代技術性手段,可以把原先不易用語言文字表達清楚的內容,通過畫面傳達給受教育者。把視覺設計的理論作用于教學軟件的界面設計,也可以使基于現代媒體的教學更能發揮它應有的威力。所以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日益擴大。
多少年來,學校的課堂教學一直沿用著“教師講臺上講課,學生課桌前聽課”的模式,教師指揮,學生跟著口令轉,不能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而且將知識的傳授局限于課堂上、課本中,遠遠不能滿足當前信息社會信息大爆炸,知識大更新,技術大進步的要求。要改變這一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除了在觀念上教師要有個大更新外,由原來的滿堂灌改變為指導學生學習外,還必須指導學生去社會上尋找學習資源,運用豐富的社會學習資源,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而運用豐富的社會學習資源,單靠原來的黑板加粉筆則有些不夠了,需要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來進行支撐,以達到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的目的。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引進課堂教學后,大大改變了現有的傳統教學方式,實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這是因為多媒體計算機能集圖像、動畫、文字、聲音等各種信息為一體,并且它的信息存儲量大,運行速度快,檢索又方便,因此對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掌握現代化學習工具是極為有利的。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基于這種理論,我們可以把學習分為:情境學習、用問題啟發、案例學習、實地操作,在干中學、探試式學習、合作學習。
實現教育的現代化,需要教學觀念現代化、教學內容現代化、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管理現代化。如果說任何一次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都以一定的工具為標志,那么以多媒體為主流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運用就成為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意味著整體教學改革的突破,將有力地促進教學觀念與形式的變革,促進教學結構與教學方法的變革,促進教學體制與教學管理的變革,為教育走向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撐下,結合我校具體實踐,我們對傳統教學模式做了反思:認為當前深化教改的關鍵就在于能否打破長期以來統治各級各類學校的傳統教學模式,代之以信息時代的教學模式。要求將全盤接受性教育,積累性學習轉化為注重啟發式和討論式教育,注重探索性和發展性學習,正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人的一生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連續整體,必須不斷學習,不斷發展,強調人的自我可持續發展能力,而教育技術的運用不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更對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發展與變化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根據我校的具體情況我,我們對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大膽構想,認為它必需具有以下標志:
1.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由原來的“講授者”“講解者”的角色轉變為“指導者”或“導演者”,亦即教師的功能從“教學”轉向“導學”。教師的定位在于:促進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成功。
2.學生地位的轉變。學生由原先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參與、發現和探究知識,這種地位的轉變,將徹底扭轉以“要我學”替代“我要學”的不正常局面。
3.教學媒體作用的轉變。教學媒體俗稱“教具”,顧名思義,幫助老師教學之工具,新的教學模式要使“教具”變為“學具”,即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4.教學過程的轉變。使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過程轉變為以學為主的教學過程。通過教學實踐,我們已經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巨大魅力和對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促進作用,但是在運用中必須處理好幾對關系:
(1)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的關系。多媒體最大的特點:交互性。它利用網絡聯機,達到設備共享,信息共享、人力共享,順應國際信息化的潮流。教育的進步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在我們運用現代教育手段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同時,也要認清先進與傳統的關系,使各種教學手段之間達到優勢互補、取長補短?,F代教學手段有其突出的特點,但傳統教學手段也有自身的長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將傳統教學手段的優點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益,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2)設計與制作的關系。有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有力支撐,傳統的備課必須將被更具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教學設計所替代,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它們的方法和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它與傳統備課的本質區別。
能對某一單元內容進行教學設計是多媒體時代教師必備的基本功,也是課件制作的前提條件,但每堂課的課件都要任課教師獨立完成有一定實際困難,這就迫切要求學校有一支高效的課件制作隊伍,與任課教師共同研究設計能體現現代教育理念的多媒體課件,更需要社會與學校加大合作力度,使CAI軟件的研制走社會化的道路。
參考文獻:
[1]三面向教育科技園專家組.學校現代化建設.國家教委電教辦樟木頭培訓中心,1998,3.
[2]王非.讓網絡走進校園.多媒體世界,1998,(11).
[3]張迪梅.集體環境下多媒體個別化教學模式的研究.上海電教,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