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少數民族大學生融入性問題已經引起了各個高校的高度重視,本文具體分析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共同特征,通過調查研究,揭示了上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性融入和文化融入現狀,準確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點, 開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工作, 探索他們融入高校學生群體的有效途徑,主要在理論、機制和方法等方面加強“三個創新”,積極探索民族工作新思路,促進少數民族學生更快更好的融入校園。
關鍵詞:少數民族;融入;教育管理
本文是上海市教委2015年度德育實踐課題,課題的項目編號為:2015-D-026
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民族高等教育的發展,對口支援則是其重要途徑和手段。隨著教育領域援疆等措施的具體實施,內地高等學府迎來了大批少數民族優秀學子進行深造。尤其是隨著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的落實和新疆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工作步伐的加快,內地高校支持新疆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協作計劃規模不斷擴大。然而,新疆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內地高校后,由于受到生長環境、民族意識、思維方式、思想觀念、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大多會面臨不同程度的“融入性”問題。本文中所述少數民族主要是指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分析這一群體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找出有效解決途徑,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是當前內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1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征
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生源多樣,有部分來源于定向委培的內高班和預科班,有部分來源于全國統考招錄,他們來自于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風俗習慣的大學生集中到大學里共同學習、共同生活。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自然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群體,相比較其他普通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具有顯著特征[1]:
第一,少數民族大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勤奮好學,但文化基礎差。由于新疆地區,整體教育水平相對落后,加上高考的優惠政策,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弱,他們普遍存在本民族語言語水平較高,漢語聽力水平、會話及寫作能力相對較低,數學成績差,外語成績不理想的特點。在日常學習中,由于基礎差,往往是事倍功半,他們想取得理想成績必須付出比其他同學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第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意識,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和尊重,但往往容易產生偏激情緒。由于脫離了土生土長的社會環境,轉移了生活學習的空間,改變了生活方式與文化氛圍的影響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點,本民族的自我意識單純質樸,愿意將自己的文化進行傳播和交流,渴望得到其他民族的認同。少數大學生往往容易陷入盲目崇拜之中,對消極的思想文化有時缺乏必要的敏銳性和鑒別力。在一些消極和錯誤的思想言論煽動下容易產生偏激情緒,被人利用。
第三,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困難學生多,生活儉樸的特點。少數民族學生很多都是來自貧困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他們中的大部分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少數民族學生與其他學生相比經濟困難生人數多、比例高。加之上海高校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給少數民族學生帶來了經濟上的負擔和心理壓力,由于貧困,他們在學校省吃儉用、節衣縮食、穿著樸實、生活儉樸,他們通過勤工助學、做家教、利用課余時間外出打工,來緩解經濟壓力。
第四,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心理脆弱,自卑感強,情緒自控能力較差的特點。進入大學這個全新的環境后,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和交往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在高中的優勢不存在了,上海與新疆之間不僅在經濟方面的存在巨大的差距,在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距離,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由自尊轉變成了自卑、不滿和抵觸情緒,產生了十分強烈的失落感。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情緒自控能力相對較差,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不夠冷靜,不能尋求最有效的方法發泄和解決。受到指責批評或不被他人理解時容易引起煩躁,甚至出現酗酒打架的情況,引起學生之間的矛盾和對立,造成一些誤解。
第五,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能歌善舞、多才多藝、樂于參加學校的文體活動的特點。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從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在濃重的載歌載舞的民族家庭中耳濡目染,自然也練就了能歌善舞,積極活躍的品質,在學校的各種文藝表演場合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他們活躍的身影也為校園生活注入了一劑亮色,大大活躍了校園氛圍。
2 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融入的現狀分析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樣方法,選取東華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金融學院等幾所上海高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232名少數民族學生。其中男生102人,女生130人。
1、上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融入現狀分析
本文中的學習性投入包括三個維度:課后自學時間、課外學習活動參與指數以及課堂參與指數[2]。這里的課后自學時間指的是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時間,自學時間是大學生每天最主要的活動之一;課外學習活動參與指數指的是以講座、社會實習實踐活動和競賽活動等三項開放性課外學習活動參與程度為基礎,全面反映學生課外學習活動參與水平;課堂參與程度主要反映的是課堂上學生學習并與老師、同學互動討論,課堂提問和課下向老師請教。
上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性投入現狀如下表所示,由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性投入整體分析來看:課后自學時間投入相對比較多,課外學習活動相對參與比較積極,課堂參與程度非常低。但是,從三個具體維度的具體分析來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課后投入自主學習的投入還不是很多,在講座和競賽活動等課外學習活動參與興趣還不是特別高,課堂討論、課堂提問和課后請教等方面參與程度還很低,這很大一部分要歸因于少數民族學生的校園融入程度不高造成的。
2、上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文化融入現狀分析
上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面對主流文化時主要采取了整合、分離和同化三種文化融入策略[3],本文《上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文化適應問卷》共有15個題,其中,同化、整合、分離各有5個題。本研究量表采用五點計分的方式,以1、2、3、4、5分分別對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說不清”到“同意”和“非常同意”這5個程度。文化適應最高分為75分,最低分為15分,同化、整合和分離的中間值均是15分。
上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文化融入現狀如下表所示,總分在27-70,其中超過均值45分比例達72%,說明上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融入現狀整體情況較好,由下表我們可以看出,上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分離情況比較多,整合程度一般,同化程度相對較高。雖然從調研來看,上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融入情況比較好,但是在文化融入中還是存在分離情況比較多的問題,相比較于其他學生來說,他們的文化融入程度還遠遠不夠。
3 少數民族大學生校園融入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徑
1、以理論創新為先導,指導融入教育管理工作有效開展
針對高校民族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少數民族學生出現的新情況,積極開展高校少數民族工作新舉措的研究,通過探索性的理論研究,少數民族學生工作開展有了詳實的理論依據,更能有的放矢。
2、以機制創新為保障,確保融入教育管理工作渠道暢通
(1)層層結對機制。讓黨員教師與少數民族學生結對,讓尖子生與少數民族學生結對,讓高年級與低年級結對,在層層結對交友過程中,以少數民族學生工作室為聯結,工作室積極發揮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作用,保證信息暢通,增強了少數民族師生的親切感和歸屬感,確保在遇到事情和困難時,能找到可以尋求幫助的途徑。
(2)定期跟蹤制度。定期召開少數民族新生迎新座談會,向他們介紹學校民族工作的相關情況,并了解少數民族新生的基本情況。同時,通過師生結對,對新生做好跟蹤引導。定期召集少數民族新生與部分高年級學生,召開回訪座談會,深入了解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民族學生的思想、心理以及生活等各方面情況,針對他們提出和遇到的困難,盡可能地幫助解決。
(3)健全工作信息化機制,完善數據庫和工作網絡,全面掌握少數民族學生基本信息。每年定期完善了少數民族學生信息數據庫,努力做到少數民族學生基本信息全面掌握。
3、以方法創新為抓手,不斷拓展融入教育管理工作平臺
上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大多來自新疆較落后地區,經濟較為困難,民族文化和生活習慣也各自有異。面對少數民族學生工作的復雜性和存在的各種問題,在工作中堅持思想解惑與心理解壓相結合,學習解難與生活幫困相結合,真心關愛與嚴格管理相結合,積極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成長成才。
(1)堅持思想教育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強化品牌項目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探索與社區街道聯合共建品牌工作項目,讓少數民族學生在上海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也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社會實踐的途徑,使他們更懂得感恩,回報社會,加深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
(2)堅持寓教育引導于活動聯誼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方法,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健康成長。利用文藝晚會、體育比賽、座談會、茶話會等,積極組織民族學生聯誼交流,加強各民族學生的相互融合。每逢重要敏感日期,及時向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宣傳國家政策,幫助學生堅定政治立場。遇開齋節等重要民族節日,師生與少數民族學生共同慶祝活動,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團結。
(3)創建特色工作室,把少數民族學生工作做深做實。上海高校創建了一批以“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文化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德育特色化的少數民族工作室。例如中醫藥大學的洪漢英工作室,東華大學的56工作室等,這些工作室的成立為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工作者在當前和今后開展工作提供了新的平臺和載體,讓更多的老師可以積極參與工作室工作,進一步深化少數民族學生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龐志華.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及教育途徑[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2]王文靜.大學生課外學習性投入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研究---以廣西大學為例[D].廣西大學,2014.
[3]范梨新.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適應及民族認同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學為例[D].西南民族大學,2012.
作者簡介
藍維春(1983—)男,畬族,浙江溫州,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