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麗
[摘 要]高校生物學科課程所涉及的生物學基礎理論內容繁多、抽象,要想熟練學習和駕馭并不容易。高校生物學科課程教學改革包括提高教學藝術、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等方面。選用內容簡單明了的教材,讓學生能夠通過教材把握學科大致體系。在授課課件中適當添加本學科最新的研究進展,既讓學生知識得到更新,又讓學生不至于在課堂學習中負擔過重。
[關鍵詞]生物學科;教學改革;學生主體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4-0122-02
在全面擴招、學生人數急劇增多、大學已由精英教育變為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師感覺學生越來越難教。作為教師,在這種大眾化教育背景下應該轉變觀念、調整思路,改變以往的教育方法,盡早適應這種變化并作出相應革新。人人都能成才,但現有的教育模式在相當程度上壓制了在校成績并不突出的學生。然而,在校的成績好并不代表將來在社會上就一定會有所作為,這幾乎已成為一個共識。近期興起的對“第十名”現象的討論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1]要培養創新人才,首先要更新我們自己的觀念,并作出相應的改革。
那么,如何更新觀念呢?通常的觀點是“教師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句話很容易讓人誤解為教師的知識越多越好,最好是成為一個“微型圖書館”,這樣至少在學生問問題時不至于輕易被難倒。教育家布魯納認為,一個人學習一門學科的知識,不是要建立有關這門學科的小型圖書館,而是要掌握其知識結構和方法原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知識的成品倉庫進入知識的生產車間。[2]我們在教學中也應力圖讓學生掌握學科的知識結構和方法原理,這樣才符合教育目標和受眾的心理發展。達成這一目標是一個多方面綜合作用的過程,本文試從以下方面剖析。
一、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學藝術
(一)鍛煉口才,用心教學
講課與演講的共通之處是:“講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方聽到什么。”講課語言應該口語化,教師在臺上口若懸河,學生聽到的只是催眠曲,這實在是莫大的悲哀和諷刺。鍛煉口才是提高教學藝術的前提。三尺講臺,眾目睽睽,沒有口才就會冷場。作為受眾的大學生已是成年人,在資訊發達的今天,他們有多種途徑獲得包括課程相關內容在內的各種信息。一個沒有口才的教師不可能抓住學生的心理并讓他們產生學習興趣。但是,要把生物學科中抽象、深奧、復雜的概念解釋得通俗化、口語化,很考驗教師的功底。這需要教師課前充分準備,精心設計,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充滿激情和信心來完成教學過程。人最易失去的就是激情,初登講臺的激動、興奮誰能保持幾年、十年甚至數十年不變?然而,作為一名教師,如果自己都覺得講的東西味同嚼蠟,又如何提起學生的興趣呢?歸根結底,要搞好教學,還是靠兩個字:用心。用心琢磨,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二)學習教學理論,完善教學設計
要教好一門課光靠積累經驗是不夠的,還要學習教育學的相關理論,從教學設計入手提高教學水平。教師授課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幫助學習者解決學習的針對性問題,讓他們了解學習某一門課程對自己的發展有什么幫助。可惜我們通常只注重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學習者心理上的需求,沒讓他們明白學習這門課程到底對自己有什么幫助,當然這也就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了。要解決針對性問題,就要求教師課外下足功夫,除了知識外還要能抓住學習者的心理需求,通過教學設計營造友好的課堂環境,嘗試靈活多樣的授課方法真正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
(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
國外在提高教育質量方面比較看重高校教師發展。以美國為例,它的高校教師發展經歷了學者時期、教學者時期、發展者時代、學習者時代和網絡時代五個時期。相較而言,我們當前仍處于初級階段。[3]然而,在擴招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和推動下,學生人數增多,成人教育增加,高等教育受眾面擴大,提高教學質量是一種必然趨勢。相信未來我國高校教師發展趨勢與美國高校教師發展的歷史演進將是大同小異,而且速度有可能更快。當前普遍提倡的觀點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教師應轉變觀念,讓學生成為主體。教師要由獨奏者變為協奏者,對學生進行組織和引導。[4]這也契合了美國高校教師發展中“學習者時代”之“從以教為中心的事業轉變為以學為中心的事業,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的精神和理念。這也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二、根據課程特點及客觀條件探索有效教學模式
生物學科課程涉及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生物信息學等多個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要學習和熟練駕馭本課程并不容易。本文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對專業課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經驗總結。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由于理論課時有限,且一般先于實驗課開課,如果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目標不明確,缺乏興趣,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十分有限,達不到預期的授課效果。要想在有限的課時里將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講授完畢,選擇合適的教材尤為重要。國內多數相關教材內容過廣過深,不適合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講授。筆者采取的做法是選用內容簡單明了的教材,讓學生能夠通過教材把握學科大致體系。同時,在授課課件中適當添加本學科最新的研究進展,既讓學生知識得到了更新,又讓學生不至于在課堂學習中負擔過重。
三、探索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
(一)增加課堂互動
課堂互動是教學的靈魂與調味劑,否則教師在臺上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在臺下我行我素,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二)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
“學習的過程必須同研究和應用的過程結合起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對于理論抽象的課程,學生學習后雖然記住了知識,但是理解程度有限;而配合相關的實驗進行知識強化,學生不僅理解起來容易,而且知識更容易內化、記憶牢固。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變為主體?筆者在教學中有感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大膽進行了改革嘗試。在早期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課外多了解本學科進展,培養學習興趣,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筆者采用布置作業提交課程論文的形式進行。但后來發現此過程由于缺少互動效果并不理想,個別學生甚至直接從中國期刊網下載綜述論文應付了事。為了改變現狀,讓學生真正在學習中收益,筆者總結多年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并借鑒同行的可行經驗,在近年的教學中進行了以下變革。擬定本學科研究類(如理論研究上的進展情況)、方法類(如某種常用技術改進情況)、應用類(如某種酶改造及應用情況)三個方向,讓學生自選題目,3~4人一組分工合作,通過查資料寫論文,并做成PPT形式,每組推選一個代表在課堂講授5分鐘,最后一個環節是學生與教師提問、點評。期末每組提交論文一份,PPT一份。由于條件所限,學生沒有多少機會公開演說,更談不上講述自己的PPT,以往不少學生在畢業答辯時不能合理的控制時間,還有一些則緊張過頭,影響答辯效果。采用此種授課方式雖然占用了課堂15分鐘左右的時間,但此過程鍛煉了學生多種綜合能力,包括文獻檢索技巧、論文寫作技巧、分工協作能力、當眾演說的能力,并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此課程的改革探索,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也為學生備戰畢業答辯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
四、教書與育人相結合
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當今課堂的現狀是重教書、輕育人。教師在人生閱歷上相對豐富,可以結合課堂內容給予學生引導。例如,針對學生遲到問題,適時介紹因不守時而在面試中直接被淘汰的畢業生個例,引導學生學會守時并尊重他人;在講解重要名詞時,適當插入某年中科院某所考研題目中涉及的相關的名詞解釋,這對于正在備考研究生的同學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經驗。課程結束后有學生專門咨詢論文寫作問題及考研的相關情況,這再次證明學生不僅需要理論知識,更需要各種有用的實戰技巧,而這恰恰是我們當前多數課堂教學中忽略的東西。
五、結語
長期以來,課堂是教師的天下,學生是被動的受眾,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具體情況進行改革嘗試,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對調動學生積極性、操練各種實用技能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同時,這種模式也讓我們更易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改善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章桂周.“第十名現象”的幾個疑點[J].上海教育科研,2012(1):46-47.
[2] 武霞.淺談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J].文學教育(中),2011(3):25-26.
[3] 徐延宇,李政云.美國高校教師發展:概念、變遷與理論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50-53.
[4] 聶婭.關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反思——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J].當代醫學,2009(15):157.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