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等學校中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本文以美國、英國、日本、以色列4個國家為例,總結了發達國家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情況,得出對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發達國家;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
1 創新創業教育的涵義
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涵義,國內學界大致有三種理解:第一種理解就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新教育,即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第二種理解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業教育,是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到來而興起的一種現代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業意識、創業心理品質、創業能力和創業知識結構;第三種理解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理解為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結合。1991年,東京創業創新教育國際會議把“創新創業教育”界定為:培養最具有開創性個性的人,包括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養[1]。我國教育部指出,“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和模式。在高等學校中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對于促進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2]。
2 發達國家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情況
美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40年代末,第一門創業課程《新創企業管理》的開設,開創了美國創新創業教育的新紀元[3];20世紀70、80年代,美國硅谷大批企業的創立和師生成功的創業有力地刺激和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美國創新創業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創業本科、MBA專業的正式設立使得美國創新創業教育走向了規范化道路;步入21世紀之后,美國創新創業教育呈現了“井噴式”增長。現如今,美國在校生把創業當成未來職業選擇的人數越來越多,每年至少有60萬大學生選修關于創業的課程。
20世紀60年代,英國政府為了振興衰退的經濟,開始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以期通過兩者合作培養適應甚至推動經濟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英國高等教育委員會于1963年發表《羅賓斯報告》,推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創新創業教育開始集中在商學院萌芽。20世紀90年代,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委員會發表《迪爾英報告》,強化市場與社會參與高校治理,報告指出“地方政府與企業要致力于幫助高等學校的學生和教師形成企業家的能力,以使他們更好地為地方服務”,創新創業教育開始由商學院向其他院系擴張。進入21世紀之后,英國政府先后成立科學創業中心(UKSEC)、投資設立高等教育創新基金(HEIF)、建立全國大學生創業委員會(NCGE),形成了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日本高校在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非常注重與學校所在地區的產業相結合,依托本地區的特色產業優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日本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一些高校相繼創建了“共同研究中心”,作為高校與產業界聯系合作的窗口,將高校的研究能力和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結合起來,所產生的發明及專利為高校和企業共有。進入21世紀,日本提出“創業家精神的概念”,強調學校在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家精神。2002年,日本產學官合作促進會議提出希望通過技術轉讓機構、育成中心、產學合作機制等推動高校進一步實施創新創業教育,還提出了在3年內創設1000個校辦風險企業的目標。
以色列毫無疑問是當今世界最能集中體現創新和創業精神的國家,建國不過半個多世紀,經濟卻增長50多倍,同時,教育、文化、科技水平進入世界最先進國家之列,平均每1844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創業,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總數超過全歐洲的總和。以色列所創造的奇跡,一方面源于猶太民族鼓勵創新、挑戰權威和包容性強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源于這個國家對科學技術和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未建國先建高校,以色列在建國前就先建立了希伯來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和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目前,在以色列有7所研究型大學和1所開放型大學、27所專科學校,其中有4所大學位于全球150所頂級大學之列,7所大學位于亞太地區100所頂級大學之列。
3 發達國家的經驗對于我國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啟示
首先,創新創業教育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創新創業教育既區別于應試教育,又區別于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人文、科學等諸多領域,其特點是點面結合,注重過程。我國通過實施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能夠培養出更多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發展的現代公民。
其次,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趨勢。顯而易見,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和高校未來發展的方向,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以色列、新加坡、韓國、印度等國家已經受到高度的重視和支持。我國應充分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在高校中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引導更多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
第三,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因地制宜,采取適應本國國情的具體舉措。因此,我國實施創新創業教育也應符合中國的現實國情與文化傳統,在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培養人才參與國際化競爭、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成功經驗,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賢芳,孟克.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之重構[J].教育教學論壇,2012,(2):118-120.
[2]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72/201105/xxgk_120174.html,2010-05-04.
[3]馬永斌,王孫禺,劉帆.美、英、日大學-政府-企業合作模式對比與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31(1):71-76.
作者簡介
陳嘯寅(1986-),男,上海,漢族,工學碩士,華東理工大學創業教育研究中心工作人員,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