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慶
(國際關系學院,北京100091)
?
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的中歐貿易影響因素分析
王大慶
(國際關系學院,北京100091)
摘要:應用貿易引力模型對影響中歐雙邊貿易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從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進口貿易來說,雙邊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匯率和財政收支因素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從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出口貿易來說,雙邊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支和貿易距離則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中歐貿易;影響因素;貿易引力模型
歐盟是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歐貿易對我國的外貿發展十分重要,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發生后嚴重影響了中歐貿易往來,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影響巨大:一是在貿易規模方面,危機發生前,中歐貿易總量處于連年增長狀態;危機發生后,中歐貿易雖出現短暫好轉,但從2012年開始持續惡化,并且危機消極影響仍在繼續。二是在貿易結構方面,危機發生前,中歐雙邊貿易總額呈現連年穩定增長,無論是工業制成品(尤其是機械及運輸設備),還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商品的貿易規模都逐漸擴大;危機發生后,中歐雙邊貿易中各類商品的進出口規模均有所變小,我國初級產品出口優勢地位逐漸喪失,貿易結構不合理的情況更加嚴峻。
本文將運用貿易引力模型,實證分析影響中歐貿易的經濟、社會因素,以此來減少中歐貿易中的不利因素,明確中歐貿易未來發展的方向。
最原始的貿易引力模型中涉及貿易雙方經濟體的經濟規模和貿易距離等因素。隨著現代實證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貿易引力模型的不斷擴展,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加入了更多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目前貿易引力模型的因素包括:經濟規模因素、雙邊匯率、運輸成本、共同邊界、關稅、人口密度、貿易保護措施、消費者價格指數、保有量因素等,這樣使得貿易模型可以更好地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情況進行分析與解釋。本文主要是依據自身的研究重點,按照影響雙邊貿易流量及結構的主要因素設置不同的解釋變量來進行分析。
(一)經濟規模因素
貿易引力模型經濟學理論認為,出口方的供給和進口方的需求是影響雙邊貿易流量的主要因素,經濟體的經濟規模越大,那么它提供貿易品的出口能力也就越強,對貿易國商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因此,在貿易引力模型中兩個最不可或缺的解釋變量便是貿易雙方的經濟總量指標,即國內生產總值(GDP)。

圖12002~2013年歐元區國家GDP和進出口總額增長率變化(%)數據來源:歐盟統計局。
圖1為歐元區18國實際GDP增長率和進出口總額增長率變化,從2008年開始,整個歐元區國家GDP增長幅度下降到0.4%,遠遠低于2006年和2007年3.4%和3.2%的增幅,到2009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到整個歐洲大陸,GDP水平變為負增長。同時從圖1中可直觀地看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水平與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正相關關系。例如,2009年歐元區國家GDP增長率為-4%,而2010年的進出口總額增長率為-20%;可以看出貿易流量對經濟規模因素的反映是相對滯后的,并且由于貿易彈性的存在,一個國家經濟水平的波動會導致貿易流量更加激烈的變化。
圖2顯示了2002~2013年我國GDP和進出口總額增長率變化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GDP增長率較為平穩,而且在絕對值方面,GDP平均增長率在10%左右,處于較高的經濟增速水平。但從2008年開始,我國的貿易進出口增長率也出現了巨大的波動,這與我們關于經濟規模與貿易額關系的設想是相矛盾的。但對比前面歐元區國家的貿易總額變化率來看,從2008年開始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變化的趨勢與歐元區國家相似,都出現一個較大的負增長,稍顯不同的是,我國進出口貿易負增長出現在2009年,而歐元區國家的進出口貿易負增長出現在2010年。這一現象產生原因是:首先,歐盟是我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所以一旦歐元區國家的經濟發展出現問題,首當其沖地會影響我國和歐盟的貿易來往,所以當2009年歐元區國家GDP出現負增長時,直接影響到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并且這種影響是直接和快速的。其次,由于一個國家的GDP水平代表其潛在的產品供應能力和需求數量,并不能對貿易產生立即性的影響,并且國家間的貿易來往大多是長期的訂單,所以由進出口貿易額表現出的增長率的變化相比較GDP增長率變化有一定的滯后。
綜上可知,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貿易的影響因素,經濟規模因素是極其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并且其影響的顯著性也是較高的。
(二)財政收支狀況
研究中歐貿易,財政收支狀況是另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因為歐債危機發生的首要原因之一,就是財政收支長期發展不平衡,并且在危機中很難實現削減赤字和經濟增長的平衡。這是因為,一方面為了拉動經濟增長,歐元區國家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這必將導致財政赤字擴大和債務負擔加重,另一方面削減財政赤字要求政府實施緊縮性的財政政策,這樣又會導致經濟疲軟,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情況直接影響一國的進出口貿易,所以在研究中歐貿易的影響因素中,財政收支因素是應該予以重點考慮的。例如,德國作為我國在歐盟貿易中第一大出口和進口國,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整個歐盟進出口貿易的情況。將德國從2001年到2013年的政府財政赤字水平和對我國的進口額進行對比發現(見圖3),從2008年開始,德國的財政赤字曲線出現大幅度的下降,且對我國的進口額曲線也出現了相同的趨勢,可以看出盡管一國的貿易水平是國內經濟水平等綜合因素決定的,但是財政赤字的高低還是會間接影響進出口貿易的,即隨著德國財政赤字的增加會減少對我國的進口貿易,進而影響中歐貿易總量和結構。

圖3德國財政赤字水平和對中國進口總額變化趨勢數據來源:歐盟統計局。
(三)匯率因素
匯率因素一直是國際貿易中非常重要的經濟變量,且匯率的波動對中歐貿易的影響較為復雜:一方面,歐元的升值有利于中國對歐元區國家的出口貿易,進而擴大我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引起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導致貿易摩擦升級;另一方面,歐元的貶值有利于我國對歐盟國家產品的進口,減小貿易順差。圖4是歐元兌人民幣的匯率走勢圖,從2008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以來,歐元持續走軟,直到2012年開始穩定。物價因素是除經濟規模因素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進口國的物價指數直接影響居民的消費情況,從而影響對進口貿易品的需求,并且出口國的物價因素可以影響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進而可以影響出口商品的供給量。所以歐元兌人民幣的匯率波動可以直接影響中歐兩個經濟體的進出口能力,從而影響雙邊貿易總額。本文中把物價因素通過實際匯率因素而發揮作用考慮在模型中。

圖4歐元兌人民幣匯率走勢圖數據來源:歐盟統計局。
(四)貿易距離因素
傳統貿易引力模型使用距離變量代表阻礙貿易的因素來衡量兩個經濟體之間貿易阻力的大小。所以本文加入空間貿易距離的因素以確保研究的準確性。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將貿易距離設定為國家與國家間的首都之間的距離。
在研究中歐貿易的影響因素過程中,純粹的時間序列模型只能反映同質的非時變不可觀測因素,不能揭示不可觀測的非時變異質因素(如各國的地緣經濟特征、宗教和人文背景等)對模型參數的估計,容易缺失重要變量。本文選取歐元正式在歐盟國家流通且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布人民幣和歐元匯率的2002年到2013年這一時間段,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財政收支、匯率貿易距離等組成面板數據來分析。數據來源是歐盟統計局數據庫和世界銀行數據庫。
(一)多因素組成的面板數據時間序列模型
一般的面板數據模型可表示為:

式中,ai為常數項,且假定常數項的值不隨時間的不同而變化;x'it=(x1it,x2it,…,xKit)為外生變量向量;b'it=(b1it,b2it,…,bKit)為參數向量;K為外生變量的個數;N為截面數據的個數;T是時期總數。隨機擾動項uit相互獨立,且滿足零均值,同方差。
已有相關研究證明,在進行貿易規模的影響因素分析時,參數隨時間變化的特征并不明顯,所以為簡化模型且準確定位顯著因素,本文假定時間序列的參數滿足時間一致性,即參數值不隨時間的不同而變化,那么上面的基本模型變為:

式中,參數ai和b'i均為個體時期恒量,取值只受到截面數據不同的影響,那么在參數不隨時間變化的假設下,截距和斜率參數有以下兩種假設:
H01:回歸模型的斜率相同(齊性)但截距不同,即有b1=b2=…=bN。則模型轉化為:

H02:回歸模型的斜率和截距都相同,即有a1= a2=…=aN,b1=b2=…=bN。則模型轉化為: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沒有斜率系數不同而截距相同的假設,因為當斜率不同的時候,截距相同的研究并有實際意義。
對以上兩個假設進行檢驗時,需要構造兩個檢驗統計量F1和F2,即:

其中,S1,S2,S3分別表示變系數模型、變截距模型和無個體影響的不變系數模型的殘差平方和。在零假設H02和H01下,統計量F2和F1服從特定自由度的F分布。如果F2小于95%的置信度下的同分布臨界值,則接受H02,利用無個體影響的不變系數模型擬合樣本,否則,繼續檢驗F1;如果F1小于95%的置信度下的同分布臨界值,則接受H01,利用變截距模型對數據進行擬合,否則便為變系數模型;如果F2和F1都大于特定自由度的F分布值,那么利用變系數模型。
本文根據自身研究需求對原始的貿易引力模型加以擴展,針對中歐貿易的特點,將貿易引力模型設定為:

其中,TV表示貿易額,GDPC表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即中國的經濟規模因素;GDPE表示歐元區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即歐元區內國家的經濟規模因素;EER表示中國對歐元區國家的實際匯率,按照實際匯率的公式(實際匯率=名義匯率×歐元區物價指數/中國物價指數)來計算人民幣兌歐元的實際匯率;(GE/GR)C表示中國的財政支出和財政收入的比率,(GE/GR)e表示歐元區國家的財政支出和財政收入的比例,D表示貿易距離,由中國和歐元區國家的首都直線距離表示。
將上面的式子轉化為對數形式:

本文根據研究需要和樣本數據的可獲得性,在截面數據方面選取歐元區內比較有代表性的9個國家的貿易經濟元素和中國貿易經濟元素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荷蘭、丹麥、比利時、希臘和芬蘭;在時間方面選取2001~2013年期間13年的年度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因為首先從2001年開始我國人民銀行開始發布人民幣和歐元的匯率,不必進行第三國的匯率套算;其次如果將2009年10月全球三大評級公司相繼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債務危機率先在希臘爆發這一事件作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開端,那么本文選取的時間跨度恰好可平衡地反映出危機前后所研究的經濟因素對中歐貿易的影響狀況。
(二)實證分析
為了體現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對中歐貿易的影響,本文將從歐元區國家對我國商品的進出口貿易方面,分兩部分進行模型的構建和實證分析。
根據研究的需要,將模型調整如下:

1.歐元區國家對我國商品的進口方面
利用Eviews6.0軟件對數據和模型進行處理,可以得出變系數模型、變截距模型和無個體影響的不變系數模型的殘差平方和S1、S2、S3分別為61.2,45.92和35.54。在T=13,K=5,N=9的情況下,計算兩個檢驗統計量F1和F2的值為-0.39336 和-0.55031。首先比較F2和95%的置信度下的同分布臨界值F(0.05,48,63)=1.55541,F2≤F(0.05,48,63)接受假設H02,選擇混合回歸模型,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歐元區國家對中國進口方面的檢驗結果
由表1可以看出,歐元區9個國家的GDP即國內生產總值的變量系數為正,說明經濟規模是與貿易國家的進出口額呈正相關關系,包括我國對歐元區國家的出口和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進口兩方面,是呈正相關關系的,這一結論符合貿易引力模型的理論依據和實際情況。并且通過對比歐元區國家和我國的GDP變量的系數絕對值可以發現,歐元區國家的GDP變量系數幾乎是我國的GDP變量系數的2倍,這就進一步說明,對于貿易雙方的進口國一方,其經濟規模因素在進口貿易中的影響程度要高于出口國的經濟規模因素,這也符合貿易引力模型和實際情況。并且分析變量p值發現,在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進口貿易中,歐元區國家和我國的經濟規模因素對中歐貿易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近年來,歐元區通過匯率因素對世界各國經濟產生影響,并且由于貨幣市場的不穩定性和國別差異,所以對中歐貿易有很大的影響且有充分的不確定性。歐元對人民幣貶值,即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升值,而本文運用的數據是1歐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數據,所以人民幣匯率上升的表現就是數據的減小,故而實際匯率的系數為正,表明人民幣對歐元每升值1%,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進口就減少1.21%,這也是符合我們對中歐貿易影響的設想和實際情況的。相比較歐元區國家和我國的經濟規模因素,實際匯率變量系數的絕對值更大,說明匯率因素對中歐貿易的影響更為顯著。
歐元區財政支出與收入的比值對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進口貿易的影響系數約為-2.12,說明這一比值每上升1%,就會導致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貿易進口減少2.12%。并且我們可以發現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的比值這一變量系數的絕對值在本文分析的5個變量系數中是最大的,不僅表明歐元區財政赤字水平與對中國的進口貿易額呈負相關關系,更加說明歐元區國家的高福利政策等引發的巨大財政赤字已經成為眾多影響中歐貿易因素中最顯著的一個,這也是影響全球貿易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
貿易距離對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進口貿易的影響并不顯著,這似乎與本文開始的設想產生矛盾,但產生此種結果的原因在于現代貿易經濟隨著交通工具和科技手段的進步,兩個國家的地理距離已經不能成為阻礙貿易發展的顯著因素,貿易額的多少也與國家的遠近沒有直接關系了。
2.歐元區國家對我國商品的出口方面
利用Eviews6.0軟件對數據和模型進行處理,可以得出變系數模型、變截距模型和混合回歸模型的殘差平方和S1,S2,S3分別為56.86,7.35和37.80,在T=13,K=5,N=9的情況下,計算兩個檢驗統計量F1和F2的值為-1.37和-0.44,首先比較F2和95%的置信度下的同分布臨界值F(0.05,40,63)=1.58488,F2≤F(0.05,40,63),接受假設H02,選擇混合回歸模型,估計結果如表2。

表2歐元區國家對中國出口方面的檢驗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在歐元區各國對我國的進口研究當中,歐元區9個國家的GDP即國內生產總值的變量系數為正,說明經濟規模是與貿易國家的進出口額,包括我國對歐元區國家的進口和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出口兩方面,是呈正相關關系的,這一結論符合貿易引力模型的理論依據和實際情況。但是通過對比歐元區國家和我國的GDP變量的系數絕對值可以發現,歐元區國家的GDP變量系數要大于我國的GDP變量系數,這與對于貿易進口方國家來說經濟規模因素的顯著性更高這一假設相互矛盾,但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一個國家出口額大小的直接影響因素是這個國家的出口能力,而出口能力是直接受到國家的生產能力和經濟水平制約的,所以無論對于出口貿易還是進口貿易,經濟規模因素都是極其重要和顯著的。進一步觀察變量p值,在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出口貿易中,歐元區國家和我國的經濟規模因素對中歐貿易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在匯率方面,實際匯率的系數為0.31,表明人民幣對歐元每升值1%,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出口就減少0.31%,這與我們設想的匯率對貿易的影響機制是相違背的。但我們同樣可以運用經濟規模因素來解釋這一現象,由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引起歐元貶值,使得歐元區國家的整體經濟規模縮水,用于生產產品的成本減少,致使整個社會化大生產產量減少,從而影響歐元區國家的出口能力。但觀察p值可以發現,匯率因素對于歐元區國家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并不顯著。
歐元區財政支出與收入的比值對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出口貿易的影響系數約為-6.43,說明這一比值每上升1%,就會導致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貿易出口減少6.43%。并且我們可以發現相比于這一因素對歐元區國家進口貿易的影響,歐元區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的比值的變量系數的絕對值達到3倍之多,不僅表明歐元區財政赤字水平與對我國的出口貿易額呈負相關關系,更加說明了政府財政赤字水平對歐元區國家的出口貿易影響的顯著性;觀察p值發現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的比值這一變量對模型是極為顯著的。
貿易距離對歐元區國家對中國的出口貿易的影響顯著,并且與貿易額成負相關關系,表示兩個國家的地理距離越遠,歐元區國家的出口額越小。
首先,本文比較全面地研究了影響中歐雙邊貿易的因素,并根據中歐貿易方向的不同,分別建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從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進口貿易來說,雙邊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匯率和財政收支因素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從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出口貿易來說,雙邊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支和貿易距離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第二,人民幣兌歐元匯率方面,當人民幣對歐元每升值1%時,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進口比率就會相應減少1.21%。
第三,歐元區財政支出與收入的比值每上升1%,就會導致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貿易進口比例減少2.16%。這一點不僅表明歐元區財政赤字水平與對我國的進口貿易額呈負相關關系,更加說明歐元區國家的高福利政策等引發的巨大的財政赤字已經成為眾多影響中歐貿易因素中最顯著的一個,這也是本次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影響全球貿易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
第四,歐元區財政支出與收入的比值每上升1%,就會導致歐元區國家對我國的貿易出口比率減少6.43%。這也更加說明了政府財政赤字水平對歐元區國家的出口貿易影響的顯著性。
我國在未來與歐盟貿易中,應該注意以上各個變量與影響因素,密切關注歐元匯率未來的走勢,充分利用金融創新工具規避匯率波動帶來的影響;鼓勵企業積極開拓歐盟市場,進一步提升我國進出口企業應對外貿風險的能力;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中歐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Jamal Ibrahim Haidar.Currency crisis transmiss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Economic Modelling,2012,29(2):151-157.
[2]Davin Chor,Kalina Manova.Off the Cliff and Back?Credit Con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NBER Working Paper 16174,2010.
[3]羅傳健.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及其對中歐貿易的影響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1(12):3-9.
[4]李力.債務危機沖擊中歐貿易[J].大經貿,2011(6):3-6.
[5]鄭征.歐債危機對中歐貿易影響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2 (8):8-12.
[6]蔣國洲,余升國,張雪佳.歐債危機視角下中歐貿易流量不平衡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的計量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3(3):91-97.
[7]裴平,張倩,吳志峰.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基于2007-2008年月度數據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9 (8):103-113.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盧艷茹)
China-E U R rade Influence F actors Analysis B ased on Trade Gravity Model
Wang Daq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eijing)
Abstract:This study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 and EU bilateral trade by using the trade gravity model:bilateral economy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influence of the exchange rate,financial revenues and expenditures facto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from the euro zone countries for China's export trade,GDP,fisc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of bilateral economy and trade distance are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s from the euro zone countries for China's export trade.
Key words:China-EU trade;influence factors;trade gravity model
作者簡介:王大慶(1964-),男,哈爾濱人,經濟學博士,國際關系學院國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貨幣政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14YJA790068)
收稿日期:2015-11-26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6)01-00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