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菊華楊梓生(龍巖市第二中學 福建龍巖 364000;龍巖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 福建龍巖 364000)
?
課時作業編制的操作框架*
吳菊華1楊梓生2
(1龍巖市第二中學福建龍巖364000;2龍巖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福建龍巖364000)
摘要:創設合適的探究學習情景是探究教學的前提和保障。創設具體的探究學習情景應遵循問題化、興趣化、過程化、適度化等原則,通過立足實際、源于生活、活用表演和巧創實驗等多種方法創設探究學習情景,引導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培養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
關鍵詞:學習情景;探究式學習;原則;方法
*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課例反思培育中學化學教師課程意識的行動研究”(FJJK14-222)成果。
課時作業至少承載著“學”與“教”兩個層面的如下功能:對于“學”,起著鞏固與深化知識理解、提升相關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作用;對于“教”,則反饋著教學信息,對調控教學進程、促進目標達成等有重要價值[1]。作業這些功能的充分發揮,有賴于有效開展課時作業設計。
有效課時作業設計,強調教師在明確作業預期功能基礎上,通過選擇合適的內容載體與相應的呈現方式,編制課時作業題目與答案、評價標準與細則,并規定學生完成作業方式及時限等。這一過程的具體操作框架如圖所示。各環節要求分析如下:

1.把握教學要求
作業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若不能緊扣教學目標,所設計的作業將失去應有的意義。因此,課時作業有效設計的前提,是準確把握課時教學目標要求,以確保作業目標與教學目標一致性。這是解決當前作業“游離于教學目標與內容”而導致作業質量不高的關鍵[2]。
課時作業設計時如何把握教學要求?這就要求教師根據《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立足于課程視角整體把握課時教學的相關內容與學習要求,并以此作為課時作業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引導、監控課時作業設計。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于教學要求的把握,不能僅僅關注本課時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忽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維度的要求,否則設計的作業將會片面地定位在鞏固知識、訓練技能上。如《化學1》“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主題對應的課時作業,不僅要關注硫、氮、碳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質與反應,還應關注“元素中心”、運用分類方法和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等元素化合物研究的思路方法,了解物質性質及轉化在生產中的應用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分析學生情況
鞏固知識、深化理解、提升能力等課時作業功能的達成,要求教師針對課時教學要求和學生學習問題或障礙,通過設置相關作業,引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通過問題解決過程得以實現。因此,課時作業設計時,教師不僅要把握教學要求,還應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使作業任務很好地體現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和關鍵的要求。
具體到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應結合課堂教學情況,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進行準確的研判;另一方面要結合過往教學經驗的回顧或教學文獻的研究,把握學生對課時知識的掌握、難點內容的突破以及學科思維的建構情況。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習達成情況,規劃并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并輔以其他行動措施,是達成作業功能的關鍵[3]。如“鹽類的水解”的學習,學生往往無法很好地建立起溶質與水相互作用,并破壞水電離平衡的鹽溶液酸堿性的微觀分析思路,分析鹽溶液酸堿性的“微觀—本質”水平不高,因此作業設計時應加強此方面的訓練。
3.編制作業目標
只有明確作業目標,作業設計時才會考慮選擇怎樣的素材及方式、規定完成的時間和方式,以實現作業的功能價值。尤其是提升能力、培育思維、落實創新與實踐等作業高層次功能,更需科學的規劃并以具體詳細的作業目標形式來呈現。然而,作業目標設計恰恰是一線老師所缺失的[6]。
對于作業目標的設計,應基于課程培養目標、課時教學要求和學生學習情況三個方面,并在分析統整的基礎上來規劃。尤其要注意課時內容的重難點與學習的疑惑點,能力生長點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落腳點,這些方面應成為課時作業目標的核心。只有如此,才能確保作業目標與課程目標、教學要求的一致性,有效發揮作業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如《化學1》“硫的轉化”作業目標應包含:(1)運用含硫物質主要性質及其轉化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提升能力,形成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2)建立起研究含硫物質性質及轉化的思路,深化元素觀、分類觀、轉化觀等化學觀念。(3)結合含硫物質及其轉化對自然環境、人類社會影響資料的分析,建立“一分為二”看待物質的觀點。
4.編制課時作業
編制課時作業,要根據作業目標遴選素材、設置問題。根據“(評價應)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發展”的要求[5],應選擇真實或者模擬真實的情景素材,設置聯系實際的問題情景,并將化學知識與技能的考查融于其中,實現鞏固與深化知識理解、提升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與理解化學與技術和社會聯系的功能。
不同題型將承載不同的功能。因此,確定命題素材后還應考慮如何設問、按怎樣的邏輯線索和題型來組成呈現作業。對于作業組成呈現,應注意:(1)盡可能采用多樣化題型(選擇、填空、簡答、實驗與計算等)以實現作業多層次功能。(2)問題一般應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單到綜合、并按邏輯遞進關系來組織。(3)為實現作業深層次功能,可能采用簡答、計算、設計、小論文等題型。
如學習SO2后可設置如下作業:SO2有重要用途,廣泛用作還原劑;大量排放含SO2的尾氣到空氣中,將形成“酸雨”等環境問題。(1)指出酸雨對環境造成的危害。(2)SO2的應用體現了它的什么性質?這一性質與其組成關系如何。(3)結合資料查閱,分析工業尾氣中SO2的可能來源。(4)提出處理含SO2工業廢氣的措施,并分析相關措施如何實現含硫物質轉化。
5.制定評價標準
可以說,編制評價標準和編制作業題目同等重要。只有制定具體、清晰、有針對性的作業評價標準,才有利于教師的批閱、學生互評或自我反思,從而客觀真實地反饋學生學習達標水平;同時,具體、清晰的評價標準,才有利于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從而實現作業促進學生發展的目標。
對于作業評價標準,不僅要能反映知識掌握的層次要求,還應體現解答思維的發展水平;不僅要有參考答案,還應有批閱的具體規定及必要的說明[6]。遺憾的是,目前不少教師基本沒有考慮作業的詳細評價標準,導致作業批閱過于隨意或者只是根據學生給出答案內容的對或錯而給予“√”或“×”的評判標記,難于最大效度地發揮作業的應有價值。
如在“硫的轉化”課時作業中,某老師對作業“寫出不同價態含硫物質的化學式,注明這些物質對應的類屬,并標注實現這些含硫物質轉化的條件”制定如下的評分標準:“正確寫出包含0、+4、+6價含硫物質的化學式并正確指明類屬和轉化條件(但未用圖示表示連續轉化),列為合格;化學式和類屬正確,并能用圖示表明多種含硫物質連續轉化關系的,列為良好;能用價態-類屬圖完成上述任務,列為優秀”。
6.開展作業反思
編制好作業題目及評分標準后,教師還應對所編制的試題進行如下方面的反思:一是是否符合問題編制要求(如是否緊扣本課教學重點、難點,是否科學、簡約,是否符合學生實際,問題序列是否基本遵循由易到難、是否存在邏輯發展關系);二是考查要求與作業呈現方式(題型)是否匹配,是否注重知識與技能測試的同時注重學科思維、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考查;三是評分標準是否清晰、具體,是否注意層次性和針對性,是否有利于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等等。如果對上述方面不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則作業及其評分標準將有待改進。
參考文獻
[1][3]吳俊明.進一步研究和搞好練習設計的幾點思考[J].化學教學,2014,(2):3-4
[2]范標.區域作業整體設計的實踐與思考[J].化學教學,2014,(3):65
[4]王月芬等.透析作業—基于30000份數據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96
[5][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6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3.002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3-0005-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