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可汗學院緣起,直至近年爆發,在線教育的暗涌大潮已成為十年內“互聯網+”模式的下一站盛典。“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聯網巨頭新貴們紛紛跑馬圈地,爭相推出大而全、涵蓋多個學科的在線教育產品。而茫茫江湖中,洋蔥數學卻偏偏選擇了單一的數學學科,深耕細作,苦修內功。
洋蔥數學的三位聯合創始人都是各自領域的頂級人才——CEO楊臨風畢業于哈佛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總監朱若辰畢業于杜克大學,主修生物學,輔修教育心理;再加上二人的共同好友、創新工場第一個孵化項目的高級技術主管李諾,構成了洋蔥數學的鐵三角,使得團隊囊括了課程教研、動畫制作、產品技術三大關鍵領域,沒有軟肋。
成為初中生學習數學的“銀色子彈”,應試提分,自然是洋蔥數學的本職,除此之外,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感興趣,在課程中引導學生進行邏輯化思考,并將掌握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是洋蔥數學的更高追求。
如果產品的目標是讓學生覺得有趣并能夠在沒有老師介入的情況下學懂,就需要把學科體系挖掘得非常深入并講出精髓,同時產品的學習主線也要圍繞學科特點設計。這些都需要巨大的投入,這同時也形成了產品的高端壁壘。
在洋蔥數學初創的半年時間里,一共出了兩套方案,但制作的視頻課程最終都無法使用。經歷了兩次失敗之后,洋蔥數學也終于摸索到了一些經驗:1、仍然要基于學科,但更強調可延展的學習方式,強調更為深遠的影響;2、內容制作要先有用,再有趣,做不到有用,不會有人買單的;3、課程設計和產品設計要綁在一起做,產品經理要懂得教育,不單是會做題。
洋蔥數學的教研團隊首先將傳統課本的知識框架打散,按照單個知識點進行課程安排,再將零散的知識點按照認知邏輯串聯成知識樹。在單個知識點中,洋蔥的微課視頻會從知識點的緣起到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都講清楚。同時,系統地為學生設計了基礎、提高和挑戰三個層級的題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進行自我測評和拔高訓練。為豐富產品內容,他們還專門找來了《幾何原本》等數學著作進行研究。就這樣,洋蔥數學把課本知識掰開揉碎,再與課外知識融為一體,讓學生細嚼慢咽,消化吸收,逐步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學以致用。
終于,經過一年半的努力,產品邏輯和視頻課程前后各推翻了三次,反復研磨,團隊終于構建出了初中三年的數學學習體系和內容,產品逐漸成型,最終的效果是,確實能夠做到讓學生“一學就懂”。
雖然現在很多公司標榜自己是“慢公司”,呼喊回歸“工匠精神”,但流于表面者多,落到實處者少;浮夸刷數據者多,悶頭做產品者少。 洋蔥數學算是真正為互聯網+教育的“工匠精神”做出了自己的表率。
魯迅棄醫從文、班超投筆從戎,皆因心中有痛,魯迅痛在醫學只能醫國人體格卻不能醫國人精神;班超痛在纖細筆桿不能書其鴻鵠之志。而心中有痛一直是洋蔥數學核心團隊前進的驅使動力之一,他們不只心懷“痛點”,更切身關注教師和學生的“痛點”。
至今仍會被提起的一個段子是:多年前,甘肅一個農村學校的英語老師向朱若辰抱怨,“孩子們太難教了,他們連‘安普’也不會?!?/p>
“‘安普’是什么?”朱若辰感到奇怪。
“‘安普’你也不知道嗎?”老師反問道,“a-p-p-l-e,‘安普’?!?/p>
朱若辰當時無言以對。
從2008年起,還身在哈佛、杜克讀書的楊臨風和朱若辰就開始研究“E-Learning(數字化學習)”,2011年初,二人共同創立了“陽光書屋”公益組織,在支教活動過程中,他們深刻體會到中國貧困地區農村教育之痛。兩人覺得或許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解決祖國農村學生學習效率低的問題,希望通過陽光書屋提供的平板電腦系統性地幫助農村學生提高學習體驗和效果。
這個項目的運行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就是向農村的老師和學生提供一款學習軟件。這款軟件不僅要能吸引學生自主學習,把知識學懂,還要在教師水平有限的情況下也能有效幫助到學生。本來,他們想撿個現成,找點市面上已有的相關軟件。可是,選來選去卻發現,這樣的軟件在國內根本找不到,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學生完全沒有自主學習動力,不可能會通過一個軟件進行自主學習。這又成了他們心中另一個“痛點”,驅使他們決定自己開發這樣一款軟件。于是二人拉上好友李諾一起成立了光合新知公司,正式著手開發被命名為“洋蔥數學”的在線教育產品。
在線教育產品的用戶有很多痛點,洋蔥數學關心的是“怎么學也學不懂”。
造成這一點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小學到初中知識結構有了很大變化,內容更加深入和抽象;也可能是教師在授課的時候沒有從知識的原理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只講是什么,不講為什么和怎么思考,學生覺得枯燥;更有可能是學生不論是在課堂面對老師還是家教,心情都很緊張、怕出錯、沒有信心。
楊臨風介紹洋蔥數學的產品理念說:
“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首先思考的是一個知識從學生完全沒接觸過,到完全精熟并且能夠遷移,需要哪些認知環節,圍繞這些環節設計最適合的學習流程和內容。例如針對一個章節的興趣引入、基礎概念、一類題型的思考方式、一種數學思想(比如‘整體代入的思想’)、拓展的內容(比如‘為什么負負得正’),這些環節都需要制作不同的學習內容?!?/p>
“在設計產品體驗的時候,目標是做到‘高效、有趣、有啟發’——‘高效’是知識吸收的高效;‘有趣’是通過產品體驗和課程內容讓學生體會到學科真正的美;‘有啟發’是每一個教育者希望達到的終極目標,要讓學生習慣問為什么,習慣系統思考、多角度思考,最終能夠達到認知的最高層級——創造。只有經過這樣的整體設計,并把所有木桶的短板都補齊,產品才能實現0到1的變化,學生才能夠愿意自發地拿出業余時間在線學習,‘根本停不下來’。”
在線教育一個普遍存在的痛點就是用戶的不信任。這同樣是洋蔥數學要處理好的核心問題。用戶的不信任來自于在線學習沒有效果,沒有效果有可能是因為產品根本無法引起興趣讓用戶堅持下來。如果用戶在體驗之后發現產品足夠有趣,學過之后意猶未盡,而且確實能夠得到啟發,這樣的產品一定能夠形成巨大的口碑效應。
目前,團隊已與包括北京十一學校、人大附中西山學校等名校在內的眾多中學進行了合作,現在有一千多所學校的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習慣性地使用洋蔥數學,或作為課前預習作業布置給學生,或作為課后復習的工具。全國用戶分布學校更是達到一萬所。
洋蔥數學一直希望自己走得慢一點,鉆得深一點。當初之所以選擇數學為突破口,首先是因為數學的知識體系比較容易進行結構化組織;其次,數學的邏輯性比較強,學好數學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邏輯思維很重要;此外,數學也是比較抽象的知識,部分學生經常會在數學科目中碰到難題,而一旦剛開始的疑難沒弄清楚,之后的課程很難跟上。在設計產品之初,洋蔥數學便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教育的主體——“學生”身上。
偏向于技術的李諾加入團隊時,也是因為想通過技術的方式去影響教育:“我們是真的想做出可以解決問題的產品,可以看到學生使用我們產品帶來的改變”。李諾去一些農村地區考察,發現課堂教學方式跟自己上學時差不多甚至更差,感慨良多。但是他相信技術可以給教育帶來無限可能,比如用技術的手段關注到每個學生,用大數據跟蹤學生的成長。李諾相信技術,也期待自己通過技術可以影響到教育,通過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切實地給鄉村教育帶來變革。這種變革不是說把農村的水平追到城市的水平,而是探索一條同時幫助農村和城市的新路。
“我們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教育,我們都希望是教育加技術的方式,來做出好產品,鄉村能用,城市也能用?!睏钆R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