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海
(枝江市安福寺中學,湖北枝江 443211)
一個年度的開始和結束,各行各業都會梳理出一些年度“關鍵詞”來,這些“關鍵詞”就是這一年度相關領域工作的高度濃縮和概括,它代表著一個年度工作或生活的主題、重點、核心、“關鍵”,也是全盤工作的“指揮棒”和“風向標”。
認真想來,如果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能把握住幾個“關鍵詞”,無疑讓教師心中有“底”,讓學生心中有“貨”,復習應考時自然有“為”。所謂“關鍵詞”教學法,就是“從標題到正文,從文字到圖片,從‘資料分析’到課后‘練習’,逐一梳理出相關生物體結構、功能以及生物學的事實和觀點,‘沙里淘金’,‘淘’出課文的‘關鍵詞’——核心知識和主干知識,以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1]
教學中發現,上完一個章節后,不少學生居然連本節課章節的標題都說不上來,更不用談文中分為幾大塊敘述,每一塊有哪些核心知識和主干知識了。問題出在哪里?原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學科教師一味朝著課堂的“大廳”走去,往往忽略了“大門”前的精彩——沒有停下來對章節標題等進行抓“關鍵詞”方面的引領和解讀。這樣一來導致的后果是,學生回答問題、課堂記錄、解答習題時抓不住要領,思維嚴重偏離主題。我嘗試在自主學習時,鼓勵學生“擦亮一雙慧眼識關鍵詞”,評價時“看誰抓的得準、抓得精”。
例如,講授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學第七單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時,我首先導入這一章的標題,然后進入當堂課內容第一節《植物的生殖》。我引導同學們“尋”關鍵詞。有人說“生物”,有人說“生殖”,有人說“發育”。無疑,我對說“生殖”和“發育”的同學給予了肯定,并隨手將這兩個詞用粉筆框了起來,以示“關鍵”所在。之后,我沒有急于進入下一個環節,而是讓學生對照章標題和節標題,看看“關鍵詞”方面有什么不同。同學們很快發現章標題談的是“生殖”和“發育”兩個方面,而節標題只有“生殖”一個方面。
這是為什么呢?我啟發他們思考。有人說:第一節是講《植物的生殖》,第二節是講《植物的發育》,可是打開第二節卻發現標題是《昆蟲的生殖和發育》。而且很容易發現第二節標題恰好與章標題對應,第三節、第四節也是如此,都包含“發育”,唯獨第一節沒有“發育”。怎么回事?有人說:“植物的生殖包含發育。”很顯然,這是沒經過思考,信口開河。
僵持了幾秒鐘后,有一個聲音說:“植物的發育,在七年級上冊不是已經學了嗎?”“哦——是學了!”這時候,別的同學幾乎異口同聲肯定了她的答案。我讓大家鼓掌,對這位同學給予了表揚。我鼓勵同學們學習時,不僅要“積極思考”,還要“前后聯系”,學會“尋”關鍵詞。在我的激勵啟發下,同學們接下來進行自主學習。他們很快從文中“桃花在開花以后會結出果實和種子。向日葵、玉米等和桃樹一樣,它們通過開花、受粉并結出果實,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育后代。種子中的胚,是有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的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雙親的遺傳特性……”[2]尋找到了“有性生殖”“兩性生殖細胞”“受精卵”“雙親”“無性生殖”“母體”“不定根”“形成層”“接穗”“砧木”等關鍵詞。
在教師課堂講授過程中,為了避免學生開小差,集中精力跟著教師思維走,我常常要求學生記筆記??捎^察發現,一部分學生的筆記中有丟三落四、龍頭蛇尾的“半頭句子”現象。究其原因,這部分學生的記錄速度慢了,往往跟不上老師的講授速度。怎么辦?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時時停下來等他們把筆記一一完整記錄?。∮谑?,我鼓勵學生“聚精會神聽,巧抓關鍵詞”。
例如,講授第一節《植物的生殖》第一塊“有性生殖”時,我先是讓學生“抓”這一部分的“關鍵詞”。在他們“抓”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啟發指導他們緊扣黑體字,把“抓”出的關鍵詞連成句子。就這樣,同學們的筆記中“抓”住了兩點:(1)有性生殖:精子+卵細胞→受精卵;(2)特點:后代具有雙親遺傳特性。我也隨即形成與他們的筆記記錄一致的板書。緊接著第二塊講述“無性生殖”時,他們很快“抓”出關鍵詞:“無性生殖”“母體”“新個體”等。同學們將關鍵詞連接成一句話記在筆記上:(1)無性生殖: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2)特點:后代只具有母體遺傳特性。
通過這樣的訓練,一方面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提高了他們的參與度,更為重要的是,此舉能把一些基礎知識通過思、說、寫加深記憶,不知不覺地把思維、組材、表達等基本能力落實到教學的全過程中。
每門學科有每門學科的特點。我們常常要求學生用規范的學科術語或“行話”回答相應的學科問題。在平時的生物課堂講授過程中,有時候會適時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現身說法,理論結合實際解決問題。可是在回答時,不少學生會把剛剛講述的內容擱置一邊,很隨意地用生活中的口語和俗語表述,而不會用生物學術語對相關問題做出解釋。這就給我們教師一個信號:教與學“脫節”了!可以說這是任何一名教師都不希望看到的問題。這樣下去,顯然與我們的教學目標背離甚遠。于是,我嘗試著做“鸚鵡學舌”式的示范,讓他們從對比表述中領悟課堂內容的“精髓”。
例如,講完“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后,我讓同學們對“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進行區別,說一說各自有什么特點,這些特點對人類生產有什么意義。
學生一回答:“有性生殖具有雙親的遺傳特性,無性生殖只具有母體的遺傳特性。所以有性生殖好些,無性生殖不好。”
學生二回答:“無性生殖慢些,有性生殖快些?!?/p>
學生三回答:“有性生殖的后代變了,無性生殖的后代沒變。”
……
從學生的“好些”“不好”“快些”“慢些”“變了”“沒變”等用語看得出,學生回答問題沒有“學科意識”,不會“現炒熱賣”,忘記了運用所學的“關鍵詞”。
怎樣才能讓同學們“三句話不離本行”“能說會道”?那就是慢下來——示范。于是,我就此問題給學生示范:“有性生殖具有雙親的遺傳特性,有利于人類研究生物的進化;無性生殖只具有母體的遺傳特性,能迅速擴大優良植物新品種的繁殖量,能保持遺傳特性的相對穩定性?!彪S即,我讓學生在課本上框出“繁殖量”“一致性”等關鍵詞。在對比表述中,學生領悟了相關內容的精髓。
“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和原理規律等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3]這是2011年版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教是為了不教,學以致用,是教育教學的終極價值取向。從知識層面來講,我依然不能繞過“考試”這一話題。直白點說,教學的短期目的還是為了考試。如何從“會學”走向“會考”?從試卷中學生的錯誤答案分析發現,多數學生的錯誤屬于審題不嚴造成的。審題不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會找“關鍵詞”,不能把握“題眼”。所以,教師在平時學生課堂練習中,一定要舉一反三地予以示范和引領。
例1.鳥卵的結構中,既能給胚胎發育提供水分又能提供養料的是( )。
A.卵黃 B.卵白 C.胚盤 D.氣室
先引導學生讀題,認真審題后找出關鍵詞“水分”“養料”,然后運用課本知識判別。從課本中的表述 “卵黃是鳥卵的主要營養部分。卵白也含有營養物質和水分”,可判別答案應是“卵白”,故選B。
例2.某生物興趣小組開展“各種污染物對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響”活動。他們需要定時記錄的內容有( )。
讀題后,一部分學生說出了題中的關鍵詞“孵化率”,因而得出答案:“孵化個數”。很明顯,他們忽略了“污染物”和“受精卵”兩個關鍵詞,因而作答時沒能考慮到“污染物”會影響“受精卵”的生活狀況和成活狀況。于是,我再一次引領他們讀題審題,找出了三個關鍵詞:“污染物”“受精卵”“孵化率”。最后給出正確答案:“青蛙成活情況;青蛙生活狀況”。
教學有法,無定法。為了知識目標的高效落實,任何一名學科教師都希望找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高效課堂教學法,我認為“關鍵詞”教學法,能把握課堂教學的要點,領悟課堂教學的精髓,實現課堂教學學以致用的終極目標,一定程度上講,它抓住了課堂教學的“關鍵”。這或許就是值得一試的生物學教學方法。
[1]閆增.“關鍵詞”教學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廣西教育:教育時政,2012(24):41-42.
[2]朱正威,趙占良.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李連杰.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