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竹蕓
[摘要]經典紅色電影《董存瑞》塑造了一名英勇無畏、無私奉獻、甘愿犧牲的革命烈士形象,一直以來,以其特殊的教育意義感動了幾代人。這部電影不僅僅反映了愛國主義和奉獻精神,分析和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原則,有利于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
[關鍵詞]董存瑞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D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4-0162-0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學科,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和應用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這一歷史命題,而思想政治心理教育通過有意識地與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相融合而逐漸產生,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極強的實踐性,高度的綜合性和發展的科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及其思想,而人的思想受其心理發展的支配,心理是思想的基礎,同時又滲透在思想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政治問題、覺悟問題,更多地要解決人們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作為新興學科,起步晚,但發展快,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學校和政府開始重視。雖然歷時短暫,但其原理和方法一直貫穿我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
“英雄董存瑞,戰場顯威神。爆破稱元帥,勇氣更堪欽。肉身為支架,打開勝利門。隆化埋忠骨,光彩照后人?!苯浀浼t色電影《董存瑞》便是向我們展示了在特殊年代,黨對戰士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心理學原則。董存瑞不到二十歲參加八路軍,以驚人的膽識和勇敢的魄力屢次立功,同時由于年紀尚輕,在紀律、行為上犯錯。經過連長和指導員的悉心教育、指導,董存瑞不斷改正自己,最終從一個無組織無紀律的“刺頭兵”蛻變成一名成熟優秀的革命戰士。在一九四八年解放隆化戰役中,為減少部隊損失,點燃手中炸藥包,以自我犧牲換得戰斗勝利。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有董存瑞的墓地和紀念碑,碑上刻著朱德的題詞:“舍身為國,永垂不朽?!比嗣裼⑿垭m然尸骨無存,但精神風范傳承人間。受董存瑞精神的影響,在后來的抗美援朝等戰場上,涌現出許多董存瑞式的英雄人物。為什么當年一個十九歲的小戰士能有如此高的覺悟和如此崇高的精神?為什么他不計回報地甘愿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感動之余,我們應該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些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疏導溝通原則
所謂疏導,就是循循善誘,細致引導,說服教育。所謂溝通,就是信息的上下傳遞、思想認識的融合碰撞、情感的互相交流,群體之間進而增加了解和信任,觀點、意見達成統一,目標相互認同的一種過程。特別是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處于世界觀、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時期,他們朝氣蓬勃、充滿干勁且積極向上,但缺乏足夠的經驗知識,不能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在此階段外部的正確疏導尤其重要。第一次上戰場的董存瑞,由于對敵經驗不足,在還沒打中敵人之前就用光了子彈。年輕的董存瑞又懊惱又自責,戰友對他投來的不信任的目光使他更加沮喪。趙連長得知此事,認真調查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在了解董存瑞心中存在的消極想法后,約他在池塘邊進行了單獨聊天和談心。連長此舉,一則安慰他不要沮喪,放下心理包袱,打起精神,接受自己還不夠成熟的現實;二則傳授對敵經驗,教導他如何正確使用槍支;三則鼓勵他好好表現,磨礪自我,爭取為國立功。這種疏導溝通教育對董存瑞來說很有效,既讓他對錯誤有清醒深刻地認識,還對自己、對革命重新充滿了信心。趙連長的做法有力證實了一個事實,即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用粗暴、強制和壓服的方法,而是要用引導和說服的方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情感滲透原則
心理學揭示,情感是人特有的屬性。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首先,情感是人們從認知到行為的橋梁與動力,是伴隨人的認識和思想過程而隨之產生的,又進一步影響和制約人的認識、行為與思想。所以,注重于情感的運用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因素。其次,情感具有彌散性、感染性、傳播性,是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引發人們的共鳴與融合。運用情感,滲透交融、動之以情,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的基本途徑與方法。為培養思想政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從情感角度出發,關心受教育者,用真情感染受教育者,讓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在情感的感染下得到提高。情感滲透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在抗日革命剛剛結束時,在全國人們喜慶勝利時,蔣介石政黨又發動了國內戰爭。在人民慶祝勝利的當天,國民黨軍隊轟炸無辜貧民區,使得無辜民眾大量傷亡。在這種情況下,趙連長用真情打動并教育士兵和民眾,揭露國民黨的丑惡行徑,讓士兵和民眾了解當前的敵人究竟是誰,讓士兵了解國家和民眾正在遭受的劫難,以血淋淋、活生生的現實為例,讓士兵明確他們的責任,增加士兵的道德體驗,豐富士兵的道德感。在這種血淚的教訓下,趙連長及時調節士兵民眾對國民黨的仇恨心理,將消極情緒轉化為革命的昂揚斗志,更好地做好革命工作。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激勵原則
激勵,指的是激發和鼓勵。它是指有機結合、科學運用各種激勵手段,從而最大限度地激起人們在生產、勞動、工作和學習中的積極性和潛在動力。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斯金納(Skinner)提出了行為修正理論,也叫強化理論,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采取一定的行為作用于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后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后重復出現;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減弱或消失。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后果,從而修正其行為。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這對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堅持正向的強化激勵原則,以正面積極的語言、行為、事例去表揚、激勵、鼓舞受教育者,可使思想政治心理教育達到極佳效果,達到塑造人的目的。
相比物質激勵,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精神激勵對革命將士顯得更為重要。激勵原則這一方法在電影中多次出現,形象生動地展現了激勵原則的重要效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實踐指導。在影片最后董存瑞和另外一個戰友競選爆破隊隊長時,就用了這種精神激勵方法,最后董存瑞競選成功,上臺對大家說,“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們把隆化拿下來?!边@些豪情萬丈的話語,這種激動人心的儀式,帶給人們極大的心靈沖擊,讓大家感受到手中的槍桿子代表了戰友們的信任和性命、國家和人民的重托和希望。這樣的話,他們心中就會憋足一股勁,沖鋒陷陣時,精神的激勵會讓他們為國為民而放膽沖殺。董存瑞執行一次任務時與上級發生觀念沖突,班長因為一心完成自己的任務而不愿去援助在一旁同樣駐守陣地但遭到猛烈攻擊的二班,董存瑞向班長建議去支援戰友卻遭到班長駁斥和批評。但充滿正義感的董存瑞堅持自己的原則,征集了幾個和自己想法相同的戰友一同去支援了鄰班,最終保住了陣地。戰爭過后,趙連長肯定了董存瑞英勇頑強、講義氣、顧全局的一面,獎勵了他為了支援戰友、保住陣地做出的貢獻,同時也教育了他要注意形式。后來的軍旅生活中,他立下各種軍功,獲得了相應的獎勵。這都體現了激勵原則的作用。電影中董存瑞的成長之路,就是一條遭遇挫折——受到打擊——獲得鼓舞——認真反思——戰勝困難的成熟之路。
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心理相容原則
心理相容原則是指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行為特征引起另外的人或群體的肯定反應,群體之間達到彼此容納、相互協調一致的原則。它的構成為共識是基礎,心里互換是條件,心理平衡是保證,心理愉悅是完美體現。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先天生理不同,社會經歷不同,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個人生活環境條件不同,個性特征也就不同。從實際出發,尊重個性、包容個性,承認差異、區別對待,將心比心、心理互換,就應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又一個原則。
在行軍路上,董存瑞因為不了解當時彈藥緊張的困難形勢,認為是革命隊伍中有人欺負他們新兵,向趙連長評理,無視行軍中黨的紀律性,犯了錯誤。在他犯錯之后,班級內部立即展開了溝通批評會議,在經過羅班長和班里同志的批評后,董存瑞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就達成了部隊班內的一個小共識。但是由于董存瑞年輕冒進,在打伏擊戰時,沒有得到實際的戰爭利益,受到了班內同志的奚落,加上趙連長的批評,導致董存瑞思想打擊過大。在指導員的提醒下,趙連長認識到自己的批評過于嚴厲,并在經過一系列的心理互換后,針對董存瑞個人的年齡特征,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讓董存瑞認識連長的良苦用心,重拾革命的信心。如果說挫折和困難是董存瑞成長之路的奠基石,那么趙連長、王書記等人對他的尊重、包容和鼓舞就是鋪路的水泥,使這位英雄更加英武。
五、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榜樣示范原則
榜樣示范原則,就是通過樹立典型、示范特殊的人和事,來提高人們思想認識水平的一種方法。榜樣示范法是將抽象的說理變成鮮活的典型人物或事件來進行教育,從而激起人們思想情感的共鳴,引導人們學習、對照和仿效。榜樣示范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生動性的特點,它比單純的說理更能被感染和接受,是我們黨一直秉承的傳統的思想教育方法,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原則。榜樣是無聲的語言。而這種無聲的語言往往比有聲的語言更有力量。尤其是青少年,可塑性強,又喜歡模仿,有了生動具體的形象作為榜樣,他們便更具體地領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知道什么該做、該如何去做,更容易受到感染,隨著榜樣學、跟著榜樣走。榜樣的潛在力量是無窮的。在這部影片中,不僅董存瑞這一個英雄模范人物,區黨委書記王平、趙連長,還有許許多多沒有留下名字的將士和戰友都可以稱之為英雄楷模,值得后世銘記。這些英雄模范對于董存瑞來說,就是他的榜樣,是他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尤其是王書記瀕死前將他的黨員證托付給董存瑞的時候,董存瑞心中感到的應該不僅是震撼和感動,更多的是作為一名革命軍人油然而生的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榜樣的力量使他在無數次戰斗中沖鋒陷陣,奮勇殺敵,直至最后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董存瑞從普通農村青年向革命戰斗英雄的華麗轉身,可以說都是在這些為國為民的模范共產黨員的榜樣激勵和鼓舞下實現的。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思想與心理的交織與相融,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絕佳視角。《董存瑞》這部英雄主義教育題材的影片,展現了革命戰爭的艱辛和奪取政權的來之不易,也凸顯了思想政治工作在軍隊思想建設、國防建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這部經典紅色影片蘊含了極多、極優秀的表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工作的原則和方法,對我們現在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極大借鑒、學習意義。每一種思想、原則都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并運用到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參考文獻】
[1]張廣明.董存瑞[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
[2]楊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曹姍.電影《董存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原理[J].祖國,2013(02):55-56.
[4]王新山,王玉婷.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9(17):55-59.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