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盛+++陸建飛+++唐春根



摘要:對江蘇省泰州市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現狀、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與需求開展調查分析,提出通過加大投入支持農業主體轉型、保障培訓效果面向農業主體需求和廣泛宣傳吸引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等措施對策,不斷完善農民培訓工作,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關鍵詞: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培訓;轉型;經營主體;調查分析;措施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2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2-0456-05
收稿日期:2015-01-05
基金項目: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編號:201410Y41);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院級課題(編號:NSFYB1416)。
作者簡介:胡永盛(1984—),男,江西贛州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管理、農業職業教育研究。E-mail:253322180@qq.com。泰州市位于江蘇省中部地區,泰州農業分為里下河河網圩田、高沙土平原和沿江圩田3種主要類型區,2012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建設區,現有耕地面積 29.85萬 hm2,農林牧漁從業人員47.62萬人,占總人口的94%。其中,以興化為代表的里下河地區約占全市面積的52%,以泰興為代表的高沙土平原約占25%[1]。近年來,泰州市大力發展適度規模農業,泰州市農業委員會的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底,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 947家,全市以種糧、蔬菜、水產、畜牧等類別為主的承包面積 2 hm2 以上的專業種養大戶達到了1.1萬余戶,經農經部門登記的家庭農場達1 329家,工商注冊登記的有852家,主要為水產養殖、種糧及高效設施農業等,全市已建成各類農業產業園區79家,其中省級園區7家,擁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4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2]。作為經濟加快發展過程中新型城鎮化推進的一個縮影,對泰州市農業經營主體轉變的研究,不僅為泰州地區農業現代化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對其他地區的發展也具有一定借鑒意義。本研究利用抽樣統計方法具體研究泰州市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狀況,選取現代農業發展較快的興化市和泰興市,隨機發放調查問卷250份,調查期內共回收問卷234份,其中有效問卷227份,問卷有效率達到97.01%,基本符合調查要求。問卷設計主要從3個方面開展調查與分析:第一方面為基本信息調查,主要從年齡結構、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以及收入水平等方面對調查主體進行分類;第二方面為農民培訓效果調查,分別就農業主體是否參加過農民培訓、培訓是否有幫助、培訓對受訪者的提升情況、培訓后的發展情況以及再接受農民培訓的意愿等方面對經營主體進行調研;第三方面是農民培訓需求調查,主要包括農民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對培訓需求的認知情況等。
1農業經營主體基本情況分析
1.1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情況
1.1.1經營主體構成本研究所指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專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以及家庭農場,傳統農業經營主體主要指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戶[3],下述皆同。表1顯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較快,較傳統農業經營主體與非農收入農戶多,共占樣本比例73.5%,這可能是樣本選擇的緣故。其中,主要以農業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占比分別為35.2%、27.3%。
1.1.2年齡結構與其他2類農業主體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員年齡結構傾向于年輕化,18~35歲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員占調查樣本的40.3%;而傳統個體農戶以35~50、50歲以上2個年齡段為主,樣本占比分別達55.3%、25.5%;而非農收入農戶則主要集中在35歲以下,樣本占比為 69.7%(圖1)。
1.1.3受教育程度構成從受教育程度上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員高中/中專、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52.1%,但相對于傳統個體農戶的41.3%明顯有著更長的受教育年限和更高的文化程度(圖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受教育優勢帶來的是更容易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以及經營思想理念的調整。
1.1.4收入結構構成從收入結構(圖3)看,相對于傳統個體農戶與非農收入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員擁有相對更高的年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中高收入(1萬~3萬元)這一區間內,樣本占比達56.9%;而傳統個體與非農戶在這一收入水平區間的占比分別為40.4%、51.0%。
根據以上對于泰州市農業經營主體基本構成狀況的調查分析結果可知,相對于傳統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年輕,具有更高的學歷水平,受教育年限和程度都較高,收入水平也相對更高。因此,相對而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經營方面更具有競爭優勢。如何有效實現傳統農業經營主體的轉型,吸引部分非農收入農戶創業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未來農業經營發展的關鍵。
1.2農業經營主體所面臨的發展問題
1.2.1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的制約因素分析一般而言,相比于傳統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知識技能、生產經營方式、市場信息掌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在問卷設計時,本研究參考黃祖輝的觀點[4],認為農業經營主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包括缺乏專業技術、缺乏政府政策支持、缺乏經驗和知識以及缺乏資金等方面的原因。根據問卷調研結果,本研究對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中的制約因素加以分析。
由圖4可見,缺乏經驗和知識成為影響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最主要的制約因素,占比34.9%;其次為缺乏專業技術,占比26.2%;再次為缺乏資金,占比24.4%;而缺乏政府政策支持以及其他分別占比11.4%、3.0%。
1.2.2傳統農業經營主體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換所面臨的困難由圖5可見,傳統農業經營主體(外圈)的首要生產制約因素為缺乏專業技術,占比40.4%;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因素占比為29.8%,排在第2位;缺乏經驗和知識、缺乏資金以及其他因素分別占比14.9%、12.8%、2.1%。相比之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圈)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最首要的制約因素為缺乏資金,占比36.5%;其次為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占比29.5%;而缺乏專業技術、缺乏經驗和知識以及其他因素分別占比12.6%、19.6%、1.8%。
以上分析結果表明,在農業經營主體轉變的過程中,專業技術的提升是關鍵所在,也是未來傳統農業經營主體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重要方面。而農民培訓作為有力提升農業主體專業技術水平的重要手段,能夠在農業經營主體轉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5]。因此,從研究農民培訓對農業經營主體的影響入手,分析通過農民培訓不斷提升農業經營主體專業知識與技術的有效方法,成為促使傳統農業經營主體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型的重要因素。
2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民培訓的需求
2.1當前農民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要明確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民教育培訓的切實需求,首先要研究當前農民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本研究在設計問卷時針對當前農民教育培訓可能存在培訓時間不合適、培訓地點過遠、培訓方式較單一、培訓費用過高以及培訓內容沒有用等問題進行調查[6]。從調查結果上看,傳統農業經營主體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對農民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的認知上存在一定差異,如圖6所示,對于傳統農業經營主體而言,上述原因占比普遍均較高,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培訓費用過高,占相關樣本的88.6%;第2位為培訓方式較單一,占相關樣本的872%;之后依次是培訓地點過遠、培訓內容沒有用、培訓時間不合適,分別占相關樣本的76.6%、72.3%、59.6%。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認為,培訓費用過高以及培訓方式較單一是較重要的2個問題,分別占相關樣本的83.0%、73.5%;其次是培訓內容沒有用,占樣本比46.4%;而認為培訓時間不合適、培訓地點過遠的占比相對較低,分別為175%、13.9%。
2.2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民教育培訓的需求
從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民教育培訓中存在問題的認知出發,本研究從組織機構、組織形式、培訓費用、培訓內容以及培訓宣傳等方面就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民教育培訓的需求進行進一步調查與分析。具體而言,這種需求體現在對培訓組織多元化、培訓形式多樣化、培訓費用低廉化、培訓內容有效化以及培訓宣傳廣泛化等方面[7]。
2.2.1對培訓組織機構多元化的需求由圖7可見,當前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職業教育的組織機構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和專業協會中,其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曾參與這2類機構培訓的比例分別為90.7%、80.1%;而在傳統農業經營主體方面,這2類機構的占比分別為80.9%、44.7%。除了這2類機構之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曾參與民間培訓機構組織的職業教育的比例達31%,這表明民間培訓機構的培訓也得到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相對認可。然而,農業經營主體在參與諸如龍頭企業、大中專院校等其他組織機構組織的農民教育培訓的情況不容樂觀,占比較低,這反映出這部分組織機構并未在農民教育培訓過程中全面發揮作用。
在農民教育培訓亟需要發展的今天,多元化的培訓機構有利于農業經濟主體更廣泛地參與到農民教育培訓中來。對泰州市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也充分反映了這點,在對農業經營主體是否希望參加其他培訓組織的培訓教育的調查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有91.6%的受訪者會參與其他培訓組織的培訓,而這一比例在傳統農業經營主體中也達到66%(圖8)。這說明農業經營主體對職業教育組織機構多元化的切實需求。
2.2.2對培訓組織形式多樣化的需求農民教育培訓形式是關乎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民教育培訓程度的重要方面。就培訓場所分類而言,主要分為固定場所與非固定場所,相較而言,固定場所需要職業培訓在既定的設施中進行,組織難度較大,且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難度也較大;而在非固定場所組織的培訓更靈活便捷,農業經營主體參與也更方便。從表2可以看出,傳統農業經營主體以電視、廣播為培訓形式的職業教育的參與比例最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度為86.7%,傳統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度也達到了80.9%;而在固定場所的培訓中,面對面授課與現場實習的參與度較高。其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曾經參與過現場實習的比例達到相關樣本的79.5%,這說明現場培訓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具有吸引力。而較為新興的網絡培訓在此次調研的農業經營主體中參與程度相對不高,其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對較高,達到了31.9%,而傳統農業經營主體的參與度僅為12.8%,說明這一培訓形式仍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曾經參與過外地培訓參觀的農業經營主體占比較小,其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參與度為6.3%,而傳統農業經營主體的參與度為3.5%(表2),說明當前農民教育培訓由于培訓資源缺乏、區域語言障礙等原因,區域性限制較強。表2農業主體參與農民培訓的培訓形式情況
培訓主體不同培訓形式在固定場所的占比(%)不同培訓形式在非固定場所的占比(%)面對面授課現場實習外地參觀電視、廣播網絡其他培訓形式在其他場所的占比
2.2.3對培訓費用低廉化的需求培訓費用是影響農業經營主體參加農民教育培訓的重要方面。對農業經營主體能夠接受的培訓費用進行調查,結果(圖9)表明,大部分農業經營主體認為,職業培訓應完全免費,即職業教育的培訓費用應由培訓的主辦方承擔,其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認為職業教育應完全免費的占比為77.1%,而傳統農業經營主體中這一比例達80.9%;相應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能夠接受培訓費用的比例也高于傳統農業經營主體。這反映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提升自我技能水平和經營理念,為職業培訓進行支付的意愿更強一些。
同時,這一調查也反映出農業經營主體對于培訓費用低廉化的切實需要。一般而言,農業經營主體擁有的初始資源較少,在未來收益不確定的情況下,很難有通過支付培訓費用以實現自我能力提升并最終實現收入增長的行為。這種現實情況需要農民教育培訓的組織者加以重視。
2.2.4對培訓內容有效化的需求能否滿足農業經營主體在日常經營活動中的技能與知識需要是農民教育培訓能否成功的關鍵。對農民教育培訓有效性進行調查,結果(圖10)表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認為職業培訓完全可以滿足其需求的只占相關樣本比例的33.4%,基本可以滿足的占32.8%,一般、不能完全滿足以及基本不能滿足的比例分別為16.7%、9.3%、7.8%;而傳統農業主體認為培訓完全可以滿足其需求的僅占相關樣本的41.6%,基本可以滿足的占22.3%,一般、不能完全滿足以及基本不能滿足的比例分別為25.9%、5.1%、5.1%。從調查結果看,無論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是傳統農業主體都認為,當前農民教育培訓的有效性不夠,這與培訓內容忽視農民實際需求有很大關系。
針對農民教育培訓內容進一步調查,結果(圖11)表明,傳統農業經營主體認為在職業教育中應側重加入諸如農業實用技術、農產品市場信息分析等相關培訓內容,分別占比 80.9%、72.3%;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認為除了農業實用技術(85.5%)、農產品市場信息分析(78.6%)之外,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和法律知識的培訓也很有必要,該選擇占相關樣本的40.1%。這表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對于傳統農業主體在如何進行市場化運作以及法律維護等方面更具有切實性需求。
3對策建議
3.1加大投入支持農業主體轉型
由于長期的低收入造成的弱勢地位,再加上職業培訓的期望收益不高,農業經營主體為職業培訓的支付意愿較低,培訓費用的減免與降低依然是很大一部分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訴求之一[8]。同時,低收入的傳統農業經營主體轉型依然是城鎮化需要破解的難題,為廣泛而有效地開展農民培訓,仍須要加大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因此,作為農民教育培訓資金投入的主要渠道,政府依然須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來擴大職業培訓范圍、提升培訓效果。各級財政應逐步把農民教育培訓納入公共財政投入范疇,在財政的經常性預算中設立相應投資基金,并逐年有所增加。在具體財政措施實施過程中可以采用政府補助、財政貼息、稅收和貸款優惠等方式,以政府為主體,同時還可以引導各種社會資本對農民教育培訓加以支持。此外,還可以依托農民培訓專項和農業科技項目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程。
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也應注意到我國農村區域大、農業人口基數大的實際情況,如果單純依靠財政資金難以全面覆蓋,因此為緩解投資短缺的問題還應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渠道,發展政企配合類和市場運作類農民培訓。具體而言,可以形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個人等多方籌資的農民培訓融資機制,其中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負責基礎性的培訓費用,地方農業龍頭企業或者農業協會可以依據自身情況進行為所需經營主體提供一定形式的學費補貼,而個人也可以通過繳納一定量的學費以滿足教學所需。同時,還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專項補助等方式,逐步建立起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集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另外,還可以創新培訓體制,給相關教育機構更多的自主權利,以更多類型的組織形式與教育模式增加相關培訓機構的經營收入,并不斷完善聯合辦學機制,為多渠道籌集資金打下基礎。
3.2保障培訓效果面向農業主體需求
調研分析結果還發現,不同農戶對培訓需求具有明顯的區別。所以,應將農民培訓和農民實際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按產業、品種培養職業農民,政府和培訓機構把教學班辦進鄉村、鄉鎮和村辦企業,方便農民就地、就近學習,就地培養成才[1]。一方面要加強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科技推廣要盡可能多地吸收活躍在基層第一線的專家、能人,鼓勵涉農高等院校承擔一定數量的農民科技培訓任務,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民真實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請專業大戶、專業能手即“土專家”擔當農民培訓的 “示范戶”“二傳手”,在田間地頭采取現場指導、手把手教的方式將最新的技術和自己總結出來的最適合當地的養殖、種植等方法傳授給普通農民,鼓勵農民之間相互學習、交流、借鑒經驗,取長補短。此外,還可以根據培訓對象的特點把農民分為農村一般勞動力、專業大戶、回鄉創業人員、農村經紀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骨干等培訓對象,并采取分類培訓的方法,以提高培訓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也可以根據年齡結構、文化和經濟基礎、培訓意向等進行分類培訓,對年紀較輕、文化程度較高、有資金并有創業意向的人進行 “創業培訓”,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經濟條件有限的農戶進行“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對已經有一定規模,愿意嘗試新品種、新技術的種養大戶進行“科技示范培訓”。由此逐步達到分層次培訓、擴大培育范圍的目的。
3.3加強宣傳吸引農業經營主體參與
信息宣傳、輿論引導,營造農民教育培訓的良好氛圍是吸引農業主體職業培訓的重要方面,只有宣傳工作做到實處,農業經營主體才能夠獲得相應的政策信息,提高認識水平,激發內在的培訓需求。因此,應加強普及國家農村政策的基礎性宣傳,深入宣傳各級政府對農民教育培訓的補貼等支持政策,廣泛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手機短信等形式展開多層次、大范圍的宣傳工作,既有助于營造全社會重視農民教育培訓的良好氛圍,提高農民對培訓的認知認可程度,又對培訓機構形成壓力,促使其重視培訓效果,防止走過場培訓,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打下良好基礎。
此外,農民培訓也需要典型宣傳。示范帶動是放大農民培訓效果的有效手段,農民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積累少,底子薄,承擔風險能力弱,大多不愿意冒風險,加上過去許多培訓走過場缺乏實效,農業主體對農民教育培訓持懷疑態度居多。為調動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提高參與度,就須要通過對優秀的農民教育培訓成果進行宣傳,通過新聞媒體與互聯網等媒介,宣傳農民教育培訓培養的優秀學員以及新型農業經營帶頭人,使農民感到培訓可以帶來實實在在的有用知識,能夠帶來可觀的未來收益,以此強調農民教育培訓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泰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2012—2016年)[EB/OL]. (2013-01-17)[2014-12-05]. http://www.moa.gov.cn/ztzl/xdnysfq/fzgh/201301/t20130117_3201303.htm.
[2]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EB/OL]. (2014-01-19)[2014-12-05]. http://www.gov.cn/jrzg/2014-01/19/content_2570454.htm.
[3]陳曉華. 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J]. 農業經濟問題,2014(1):4-7.
[4]黃祖輝,俞寧.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0(10):16-26,56.
[5]于亢亢,朱信凱,王浩. 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變化趨勢與動因——基于全國范圍縣級問卷調查的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2(10):78-90.
[6]徐金海,蔣乃華,秦偉偉. 農民農業科技培訓服務需求意愿及績效的實證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 農業經濟問題,2011(12):66-72,111.
[7]杜斌. 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及當前應采取的措施[J].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1):45-47.
[8]郝婷. 農民培訓長效機制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徐大飛,殷敏,吳魁. 消費者視角下的高端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策略[J]. 江蘇農業科學,2016,44(2):46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