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建平中學體育組)
關于中小學體育課中“競賽學習法”教學模式的探討
孫偉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建平中學體育組)
將“競賽學習法”引入到中小學體育課教學中,并在實心球教學中進行組間比較對比教學實驗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法提高了學生上課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增進了學生間、師生間人際關系的交往,促進了學生個性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全面素質及創新能力,較好地處理了教與練的關系。它對中小學體育課教學改革,改進體育教學方法與模式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嘗試,并對其他項目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競賽學習法;中小學體育課;實心球教學;實驗研究
目前,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1)低估了學生學習潛能,片面強調學生的“直觀性”“鞏固性”“循序漸進”等原則,置學生于被動的、消極的學習地位,它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精神,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體育教師上課“一言堂”,采取的教學方法、練習手段缺乏針對性。學生沒有或很少有自主的時間和空間通過相互間比賽而獲取經驗。(3)忽視學生的組織比賽能力的培養,不重視比賽裁判和規則在實戰中的運用,難以發現學習中的薄弱環節。
1.實驗對象
本校高中一年級兩個班級:一個實驗班(40人)、一個對照班(40人)。
2.實驗方法
采用組間比較設計方法,對兩個班采用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時間為一個學期(36學時)。實驗班采用“競賽學習法”教學;對照班采用傳統的技能掌握式教學法教學。教材、教學內容、教師、場地器材等其他條件均等。
3.比賽階段
按實心球單元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每一單元學習開始,安排引導課,讓學生了解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學習要求等,明確學習目標。在每節課的開始部分都有計劃地安排隊形、隊列練習。準備活動由各分組競賽組長組織,并要求學生自己去創編、帶操。基本部分的實心球技能、技巧教學,教師先用5分鐘時間向學生講解學習的過程,讓各小組討論一下本組的學習目標;在單元的前半部分,教師對全班進行實心球技術教學時先示范講解,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在單元的后半部分,教師將事先設計好的卡片(正面是比賽要求,反面是實心球技術動作及扼要文字)交給組長,由競賽組討論選用。各小組根據本組的目標和同組內同學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相互幫助、共同思考,并在比賽中加以運用。教師在一旁進行觀察,不時地給予指點。在單元結束后,進行小組間的總結并發表本組的學習進程和感想,教師進行全面的總結。
1“.競賽學習法”是以學生自由組合為主的分組競賽,在課堂上每個學生既是客體又是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個體間相互理解、相互接受、相互幫助。學生間、師生間關系融洽。(見表1)

表1 一次練習教學中學生交往情況表
2.“競賽學習法”使學生學習有目標、有動力、有興趣。課堂上呈現出較為生動活潑的局面,學生上實心球課動機發生明顯變化。(見表2)實驗班實驗后主動上課人數比實驗前提高了14人,對照班只提高了8人;而被動上課人數實驗班實驗后比實驗前減少了14人,對照班只減少了8人,學生不愿意上技能掌握式教學法形式的實心球課。

表2 上課動機
1.“競賽學習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教師指導下,充分發揮了分組競賽的自主性,發揮了學生間互動、互助、互爭之功能,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促進了學生主動地、協同地進行學習。
2.“競賽學習法”加強了學生間的人際交往。強調課堂上師生間、學生間進行多向交流,并在頻繁的交往中,規范自己的行為,縮短心理距離,增強分組競賽的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3.“競賽學習法”要求教師在進行技能、技巧教學時,有針對性地提出多種練習手段,通過扼要講解后,由分組競賽去選用。學生在做練習時,在時間上、內容上不作統一的要求,他們喜歡的、新穎的練習可以多選、多練;對于不喜歡或已經熟悉的練習可以少選、少練和不練。這種學習方法把教師從過去那種課上要不停地講、做、管和不必要的形式主義的組織教學中解放出來去追求實際教學效果。
“分組競賽學習法”具有積極性和互動性的優點,適用于綜合課教學中。要克服死搬硬套的教學方式,防止將分組競賽教學演變成為“放羊式教學”,課堂上適當選用分組競賽教學形式,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人際關系的交往。但再好的教學方法關鍵在教師,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既要注重科學性、實用性,又要有工作責任心和事業心。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52-159.
[2]毛振明.對十種體育教學模式的分析[J].體育教學,2000(5):4-6.
[3]郝冰.分組競賽活動教學初探[J].體育教學,2000(6):31-3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