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肖勇

摘 要:語文是初中教育體系中的一門重點學科,做好語文的教學工作是初中教育應該落實的一個重要課題。比較教學法是一種深受廣大教師喜愛的一種人性化教學手段,其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自動手能力,還能進一步強化學生從表面事物找出本質(zhì)差異的分析能力?;诖?,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引進比較教學法,讓它在語文課堂上綻放,為初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添上精彩的一筆。
關鍵詞:比較教學法;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299-01
為了適應我國教育發(fā)展的需求,我國對沿用了幾十年的教學大綱進行了規(guī)?;母母?,實現(xiàn)教學大綱向新課標的轉(zhuǎn)型。課程改革的深入,使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發(fā)生了顛覆,被動式的“填鴨”教學逐步向積極有效的引導式、開放式教學轉(zhuǎn)型,比較教學法作為一種引導學生辨析同異,強化對知識理解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倘若我們能夠合理有效地把它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將會使學生受益匪淺。鑒于此,相關教學工作者應立足初中語文學科教學實際,積極引進比較教學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課堂教學成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以下就比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展開分析:
一、文章標題的比較教學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是文章的綱。一般來說,初中階段的語文文章標題分為三大類:①限定文章的表現(xiàn)范疇;②點名文章的中心;③確定文章的表現(xiàn)形式。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抓住“核心”,把握“綱”,教師應在備課時巧妙設計讓學生比較分析的典型標題,讓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發(fā)散思維,從而教會學生審題,讓學生領會作者命題的嚴密性,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在此過程中獲得進展和提高。譬如說:教師在教《春》、《秋天的懷念》、《濟南的冬天》這些揭示時令的文章時,就可以把這些題目作一個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掌握這三篇文章都是的相同點都是以繪景抒情為主要的表現(xiàn)手法。而不同的地方在于《春》從空間上描寫的是整個大地,時間上橫跨了初春到暮春;《秋天的懷念》時間限定為秋天,且主要的表現(xiàn)對象是“菊花”;《濟南的冬天》空間上,描寫的是山東濟南市,從時間上看,可從初冬寫到深冬。
二、同單元課文的比較教學
就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體系架構劃分來看,一般都會把體裁相同的課文劃到同一個單元里面,有些課文在內(nèi)容上也是屬于同一類別。倘若教師能夠找到同單元里課文之間的異同點,并對照這些內(nèi)容進行比較,則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兩篇文章均屬人物介紹體裁,如:教師可以在學習完《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后,引導學生閱讀這兩篇課文,然后輔導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設計一個對比表格,找出兩篇課文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通過比較歸納出:
三、課文與學生習作的比較教學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初中階段,“寫”的能力尤為重要,因為作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同時也是學生各種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應努力做到教學為寫作服務,教學為寫作鋪墊,盡可能地把課文和學生的作文寫作進行比較,結合課文閱讀來啟發(fā)學生探究作者的寫作順序,并以課文作為藍本,進行模仿,時間長了,學生也會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寫作模式,寫作的功夫就會水到渠成了。如:學生從小學階段開始就開始練習寫人敘事的作文,可是進入初中以后,由于作文的篇幅增多,而且記敘的事物比較復雜,學生往往會對想寫的材料不做全面安排,天馬行空,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他們這種隨想隨寫的寫作情況,極容易引發(fā)層次混亂、條理不清、詳略不當?shù)葐栴}。針對學生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進行課文與學生習作的比較教學:
如:在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教師就以重點抓住冬天雪地捕鳥這一節(jié)內(nèi)容,與學生所寫的作文進行比較教學。通過課文與作文的逐句比較,使學生認識到:課文之所以引人入勝、感人,是因為作者挑選了一系列富有表現(xiàn)力的動詞,把整個雪地捕鳥的過程中人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焦急等待心理、專心致志的神態(tài)、詳細準備的動作具體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了。通過比較,學生也能受到很大啟迪,并從自己作文寫作中找到不足。
綜上所述,比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為此,作為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必須要充分意識到比較教學法為語文教學帶來的幫助和支持,把“著力點”放在學生身上,以提高課堂教學成效為目的,為學生留有“教學空白”、“教學間隙”,讓學生在比較學習之間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感悟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汲取知識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張白帆;論比較研究法——讀《成文憲法的比較研究》有感[J];法制與社會;2011年34期
[2] 楊 柳;比較研究法淺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3] 王艷榮;黃東民;;試論比較研究法在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1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