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濤
摘 要:語文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掌握運用文字的能力和文學素養、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基本任務。語文教學中學生情感的激發需要以教師之情引導、文中之情引發、學生之情激發。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學生情感;激發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320-01
語文教學中注重情感教學,用自己濃烈的情感感染學生,引起他們情感的共鳴,激發起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來獲取教學的最佳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語文教學本質上來說就是語言的教學,教學中教師應把握文本語言,盡可能地挖掘作品中蘊藏的人類最豐富、最細膩的情感,使語文課堂成為激發情感、豐富情感、釋放情感和完善情感的場所。那么,怎樣才能點燃學生心靈情感的火花呢?
一、情景創設,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的持久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師在讓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可以以情感為切入口進行教學。教師可用模型、標本、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等形式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他們快速進入課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教師可先放一段有關春天風光的錄像帶,花塢春曉、桃紅李白等春景激起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錄音,創造意境,使學生在美妙的樂曲聲中自然進入對課文的學習。如講小說《故鄉》時,教師先讓學生閉上眼睛,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調,有節奏地朗讀“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學生腦海中出現一幅美麗的畫面,涌現出一個小英雄形象。然后可以讓學生去猜測這個小英雄的命運會怎樣?這樣巧設懸念,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走進文本,體察情感
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說:“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掌握語文工具,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閱讀、寫作、聽說方面達到合格的程度;同時,通過語文教學,豐富學生精神世界,提升其文化素養。這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情感教學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目標。諸葛亮《出師表》中作者的耿耿忠情,朱自清《背影》中父親的愛子深情,蕭乾《棗核》中海外游子的愛國情懷等等,文中無不奔涌著濃濃深情。古代文學家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體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教者在文本和學生之間架設情感交流的橋梁,在品讀課文的時候引起感情的共鳴。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應該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進行心靈對話,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誦讀、品味、理解、咀嚼回味,就像一張犁耙耕耘在荒蕪的心田,一場春雨滋潤著干渴的禾苗,從而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心靈和完美的個性,點燃起學生情感的火花。
三、寄情于景,寓理于事
在情景創設中獲得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為文學作品,情感無處不在。而學生的或歡樂、或悲傷、或崇敬、或憎惡的情感都在一定的情景中產生。教學時教師根據文本內容創設教學情景,引導學生進入文中的意境,學生就會賞心悅目,受到感染。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開講前,教師在教室正中掛上周總理的遺像,墻上貼著當時追悼會的圖片,錄音機播放著哀樂,輔之教師充滿感情的導語。這些悲痛哀傷的氛圍,強烈地感染了學生,使他們置身在十里長街送總理的行列,沿著文情的軌跡閱讀課文,體驗了沉痛哀悼、無限懷念周總理的深切感情,同時也領悟了文章寄情于景,寓理于事的寫作特色。再如都德《最后一課》韓麥爾先生向學生告別的場景,教師可出示韓麥爾先生寫完“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后的照片,要求學生對照圖片,仔細閱讀,在理解的基礎上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描述課堂上莊嚴肅穆的場景,描述韓麥爾的神情、語言、動作,以及他內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從而激起學生心里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同時很好的將這種情移到學生身上,使學生心中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更加強烈。
四、“言為心聲”,以情感人
語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者若不能飽含深情,其語言必然是蒼白無力,不能感染學生,也就很難達到教學目的。
為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師的語言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要通過親切、生動、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學語言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比如某教師在教學《驛路梨花》最后一節時,啟發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后你將如何做呢?學生回答:“我們也要做一朵潔白無暇的小梨花。”教師順勢進行點撥:“是啊,我們也做一朵潔白的小梨花。也許你們還會在今天晚上做一個夢呢,夢見自己真正的變成那梨花叢中一朵潔白無暇的小梨花了。”這里教師沒有進行說教,而用形象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揭示人、事、物、景中的認識和教育因素,使學生在審美歡愉中激起情感,熏陶情操。語文教師只有把感情融入教學語言中,才能加深學生對課文情感的理解,使課堂語言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和動人心魄的魅力,與學生形成一種息息相關的課堂教學氛圍,更好地將教師的情感傳染給學生,從而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相溝通,這樣,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又有利于學生情感發展,收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語文教學的情感因素,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調,發掘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尋求作者的感受,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歡、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這樣教師教學中才能釋放自己的感情,才能使學生忘身于作者的情感軌道運行,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使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身臨其境,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的心靈的荒原開出燦爛的情感之花,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