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宗銀
?
試論研讀文本的路徑
■沈宗銀
摘要
語文教師不能過于依賴教參與教輔資料,而要親力親為地去研讀文本。研讀文本必須熟悉文本,選擇關鍵視角,向縱深處挖掘,找到原始文本、教學文本、教師文本、學生文本之間的關聯點,還要調動審美體驗,從而探尋到更美的風景。
關鍵詞
語文教學研讀文本路徑
語文教師必須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穿行,增強對文本的熟悉程度,最好能做到爛熟于心、張口成誦。常言道,“一熟三分巧”,教師只有熟悉文本,對文本了如指掌,才能找到研讀文本的合適路徑。
例如,《幽徑悲劇》是一篇篇幅較長的散文,而且內容艱深,對八年級學生而言,學起來比較困難。但是,如果教師能熟讀文本,就不難找到進入文本的路徑——文章的寫作手法。
本文有兩個突出的寫作手法:
一是層層襯托。作者首先用幽徑來襯托藤蘿,接著用自然環境來襯托藤蘿,然后用其他藤蘿來襯托幽徑中的這棵藤蘿,最后用時代環境來襯托藤蘿。層層襯托之后,作者寫道,幽徑中的這棵藤蘿被無情地砍斷了。這樣的層層襯托就為悲劇的發生積蓄了巨大的力量。
二是層層對比。作者首先將藤蘿的過去與現在進行對比,接著將自己路過幽徑的前后心情進行對比,然后將藤蘿的鄰居們與世人進行對比,最后將自己與世人進行對比。這四層對比告訴我們,這哪里是幽徑的悲劇,哪里是藤蘿的悲劇,這實在是世道人心的悲劇,是人性的悲劇啊。在文章的第11小節中,作者就連用了十多個“我”字和十多個“人”字,以此點出文章的主題。
這樣研讀文本后,我們就可以把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領會本文的寫作手法,領悟作者的感情”,這篇長文就不再難教了,學生也可以根據教師的提示,一步一步有重點地深入文本、理解文本。
研讀文本時,視角的選擇是大有講究的,不能不問緣由地、無端地抓住一句話或一個詞翻來覆去地去研讀,而是要遵循特定的規律。
筆者認為,研讀文本的視角要選在文章結構的肯綮之處,要選在人物心理的急劇變化之處,要選在凸顯主題的關鍵之處,要選在發散思維的引爆之處,要選在難點突破的核心之處。選擇這樣的關鍵視角去解讀文本,深入挖掘文本內涵,必然會收獲很好的教學效果。
研讀文本,不能只在同一層面徘徊,而要向縱深處挖掘。
例如,《治水必躬親》是一篇短小的議論文,研讀時,我們不妨給自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文章為什么要寫海瑞管理自己與手下人?”這就能引導我們從治水與治己、治人的關系角度去打開思路,就是在向文本縱深處挖掘,就會有新的發現。
通過研讀,我們不難明白,要治水,首先要管理好自己。治水的領頭人必須“冒雨沖風,往來于荒村野水之間”,才能了解治水工程質量的實際情況,了解治水民工勞動與生活的實際情況;只有“親給錢糧,不扣一厘”,才能保證治水工程的財物、治水民工的報酬等沒有跑冒滴漏。其次,要管理好手下人。治水工程浩大,必須依靠一批管理人員,而只有讓手下人都做到“未嘗橫索一錢”,才能保證整個管理團隊的清廉。這樣,我們就是真正地走進了文本深處。
教學中,我們會接觸到四種文本:原始文本、教學文本、教師文本和學生文本。原始文本即作者創作出的文本;教學文本即經過編者改編的用于教學的文本;教師文本即教師解讀過的文本;而學生文本,則是學生眼中的文本。
研讀文本時,教師首先要將教學文本與原始文本進行關聯,不能只盯著教學文本,還要了解原始文本。許多名師執教文本時,都會將教學文本中的某一段與原始文本中的段落進行比較,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揣摩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從而啟迪思維,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教師要將教學文本、教師文本和學生文本進行有機關聯,因為,教師有著多年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積淀,其眼中的文本與學生眼中的文本是不一樣的。教師需要做的是將自己高于學生的解讀放低一點,放到學生夠得著的高度,引導他們在最近發展區上與教材編者的相應要求盡可能地趨同。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會有明確的指向,具體的教學目標才能接地氣,學生才會有看得見的收獲。
1.把握文本的結構美。
每一篇文本都是作者匠心獨運的結果,如果不能把握文本結構,就不能真正地走進文本。例如,《紫藤蘿瀑布》運用了插敘的線性結構,《我的老師》采用了倒敘的線性結構,《幽徑悲劇》表現出了邏輯事理上的縱向結構美,《有的人》中有對應的結構美等。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把握這樣的結構美。
2.把握文本的敘述美。
把握文本的敘述美,也是研讀文本的有效路徑。例如,研讀《變色龍》時,我們可以從奧楚蔑洛夫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深入探討其裝腔作勢、官氣十足、媚上欺下、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性格特征,這樣,不僅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可以觸碰到文章所要揭露的本質問題。
3.把握文本的語言美。
每一篇文本都是由語言構成的,因此,我們在研讀文本時,要注意把握文本的語言美。例如,莫懷戚《散步》一文中的對稱語句的圓形美,梁衡《夏》一文中的比喻美,聞一多先生詩歌語言的建筑美、繪畫美和音樂美等。語言是靈動的音符,具有無窮的魅力,值得我們細細體會。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研讀文本時,可以適當地參閱教輔或他人的成果,但是,獨立思考、獨立探究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我們只有努力鉆研,在文本研讀上做足功課,才能不斷提升語文教學素養,帶領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究文本,使語文課堂教學漸入佳境。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