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琪
關注差異良性協作 促進學習優效生成
■周洪琪
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數學知識,自覺數學課堂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合理利用差異資源,進行良性協作,幫助學生加強對數學新知的全面認識,完善對數學新知的深入理解,促進數學學習從有效到優效。
個性差異課堂研究小組協作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獨特的、獨一無二的世界?!本拖袷澜缟蠜]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過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學生由于先天或后天所處的家庭氛圍、社會環境不同,知識背景、生活經驗也不同,必然造成其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認知水平、思維方式、人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弊杂X數學課堂,重在遵循學生原有的數學知識背景、認知差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開發并利用好差異資源進行良性協作,使學生互相幫助,優勢互補,共同進步,進而讓我們的數學教育真正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獨特的、與差異性相適應的服務。
個性差異的存在是學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在了解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數學發展需要,精準地組織優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利用學生的差異資源進行協作學習,讓良性差異互動,縮小不良差異,促進學生“互助”成長。
1.組建“課堂研究小組”。
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策略,其突出了以教師為主導性主體、以學生為發展性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合作的形式,“暴露”不同學生的思維,閃現出智慧的火花,促進了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主動發展。其中,合理組建“課堂研究小組”即協作學習小組是關鍵。
首先對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個性特征、性別差異等進行綜合分析,然后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及“尊重學生自愿選擇”的原則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通常5-6人為一組,力求使每個小組的成員在學業成績、個性、性別等方面具有異質性和代表性,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學習,激發學習興趣。以學生自薦和組內推選的方式,確定小組內成員的分工和任務:研究組組長,負責掌握小組活動的全局,分配發言機會,協調小組學習的進程等;研究組助理,負責協助組長工作,監督成員參與活動的情況;研究組秘書,負責記錄小組研究的結果等;研究組發言人,負責向全班匯報本組活動的成果等。為了讓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組內角色定期輪換,讓每位同學都能經歷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學習責任。一段時間后,組間再進行輪換,讓每個同學適應不同的環境,進行協作學習,激發課堂活力,體現公平、全面的原則。同時,制定研究小組的活動規則,如組長是統領,但不能“獨裁”,要人人參與,一個個地說,說出自己的想法;認真地聽,不懂的馬上問;輕輕地說,只要組員能聽清楚;有選擇地說,盡量不重復;迅速地理,理出本組的成果或困惑等。
2.開展協作學習的策略。
(1)獨立思考和探究。這是開展協作交流、深入探究的基礎,若沒有獨立思考探索作準備,小組協作往往是“假象”“形式的”“個別人的”,違背了協作的初衷。
(2)組內交流和探討。根據各自的發現或疑難,篩選出其中最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小組探討,交流初步思考的材料,相互解釋、補充、修正和整理,并擬出準備向大家提出的尋求援助和解決的疑難問題。要求按照分工各司其責,允許交叉。
(3)組間互動和展示。各研究小組匯報小組研究成果,或向其他小組尋求幫助,或將有價值的問題拋出共同深入探究,加以辨析,充分討論,通過互相啟發、補充、修改,促使各種見解、觀點、意見趨于豐富、全面與完善,歸納概括出合理的結論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特別是變式題、綜合題、提高題和開放題,學生有疑問、有困難或有意見分歧時,尤為需要小組或全班進行討論、辨析,促使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形成合理的知識網絡。
(4)教師引導和評價。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地位不能變更,不能拋棄,適時加以引導和點評,對整個數學學習過程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針對新知識、新方法,設計延伸性題目,引領學生互練、互評,樹立平等協作意識,真正達到良性差異互助,相互促進提高。
案例某學生的數學周記摘抄:
在小組協作學習中,老師提出問題后,大家便一起討論,一起解決,同學有疑問,大家都可以為他答疑解惑。通過小組協作學習,培養了大家的合作精神,增強了集體榮譽感,還有樂于助人的美德。在大家一起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還從各個同學身上學到了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使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得到了豐富與擴展,通過與同學對比,我們還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小組協作學習讓我受益匪淺。
3.“本真”的協作才是良性的。
我們時常發現,在有些課堂中“小組協作”往往是優秀生的地盤而忽略了不同學生的參與,或交流了但還是教師自己歸納總結,或有些活動其實只要在書上找找答案即可,沒有協作的必要,或協作的規則和目標不明確,表面上“熱鬧”,實則“活而無序”等,種種“非本真”的合作沖淡了數學學習的本質,影響了學習的實效。一個問題或任務單靠個人很難完成或需較長時間來完成,通過協作可以彌補;或學生間出現不同的觀點、認識、解法時,通過協作可以資源共享,尋求優化解決方案等,否則“協作”只能是一種形式。
自覺數學課堂的協作關注的是:要精心選擇協作學習的主題,確保有思考的價值和協作的必要;要合理組織協作活動的開展,將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同伴互助有機結合起來,確保協作的時間和空間;要適時督促、鼓勵和引導,讓不同的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來,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思考、敢于表達,善于傾聽、學會尊重,積極實踐、合作操作,提出問題、大膽質疑的協作精神和技能;同時要向學生明確協作的權利和義務,提高團結合作意識,自覺維護他人的利益。這就要進一步完善協作學習的監督體系,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直接監督,小組長面向組內成員的逐級監督,小組間的互助型、提示性監督,小組內成員間的主動性監督,成員的自我監督等。從而對整個協作過程進行監督和指導,及時制止協作中不良行為的發生,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只有充分考慮各種制約因素,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得到參與和鍛煉的機會,才能使其思維得到發展,這才是真實的協作。
學生學習的主動建構性、情境性和差異性,決定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情境和學習過程是具體的、動態生成的。自覺數學課堂關注每一個或每一類學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礎上實施區別指導,以分層教學、分層輔導、分層練習為載體,從目標、內容、對話、練習、評價等角度多方位著手,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共同促進每個學生的良性發展。
1.目標制定要適切。
目標太高,學生“跳了之后也摘不到桃”,易產生挫敗感;目標太低,不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自覺數學課堂教學中,在制定學習目標時,在關注學生學前知識儲備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思維方法和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差異,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制定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采取分層推進、分類指導的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努力后都有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力爭學習目標清晰、具體、可操作、可檢測、有彈性。
2.內容呈現要靈活。
根據不同層次的目標,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我們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們的職責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關注差異,引導學生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優化和探索能力的發展。同時,也要關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文本的呈現、媒體的呈現、實物的呈現、情境的呈現以及變式的呈現等,不管運用哪種方式,都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切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要關注新舊知識的聯系,給予不同層次學生思考的機會和空間,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實現全員地、主動地參與學習。
3.提問對話巧結合。
自覺數學課堂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但有些課堂上“師問生答”式的提問,讓學生總也擺脫不了“被”教師“牽著走”的境地。自覺數學課堂的平等對話,不僅是一種交流和溝通,更能體現師生互為主體,各種想法、疑惑、發現、建議、心得等應運而生。我們經常將提問與對話有機結合起來,關注與學生的對話互動、學生間的對話互動、生本間的對話、學生自我的對話,結合小組協作,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擺出解決的思路、交流自己的經驗、講出自己的困惑,教師負責組織、點撥、推動和協調,在人人參與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隱于無形,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4.優效練習緊跟上。
在自覺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是不要訓練,相反,適度的訓練是形成并鞏固數學活動成果的重要環節。但我們反對機械重復的低效訓練,提倡進行優效的數學訓練,實施“因材設計”策略:(1)練習要有針對性,要針對教學的核心問題,準確把握學習目標,突出重點和難點。(2)練習要有層次性和彈性,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實際,設計分層的練習,如基礎強化題、應用拓展題、自我挑戰題等,真正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成績優秀的要注意提高速度和準確率;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放低要求,降低難度,并輔以個別幫扶,鼓勵其完成練習,增強自信。(3)練習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突出應用數學的意識和方法。(4)練習可以考慮變式拓展,做到舉一反三,發散思維,鍛煉思維,達到深層的理解和應用。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先下“題海”,才能不讓學生進“題?!?,才能實現日常練習“低效→有效→優效”的蛻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
5.多元評價顯奇效。
(1)改變過分倚重“分數”的評價方式,轉而注重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知能掌握、活動表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多用鼓勵性評價,即使批評也要注意藝術性,如“先揚后抑”等。
(2)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征、心理特征,采用口頭評價、書面評價(如數學作業“批語”等)、短信評價等形式,關注小組協作中的同伴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將人本性、過程性、發展性、差異性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完善人格,實現自我。
(3)建立數學成長記錄袋。如記錄一周最好的作業、收藏最滿意的一件作品(如數學小摘記、數學小論文、數學小作品等)、寫下最難忘的一次數學活動經歷、整理錯題和對自己一周的反思等。同時,我們要隨時關注學生的記錄袋,起到督促和鼓勵的作用。長期堅持,不同的學生都能看到各自成長的軌跡,樹立了數學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學生的差異通常分為“優越型”“自信型”“活潑型”“安靜型”“自卑型”“無所謂型”等,若不加以分類引導,個別學生的對立情緒將一觸即發,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雖然我們在客觀上和學生之間存在著知識結構上的差別,但人格上是平等的。自覺數學課堂強調在與學生的交流和教學中,要做到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數學,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成功的潛能”,要和學生共同參與學習、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做學生的真朋友。自覺數學課堂通過有效的學教互動,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讓每個學生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參與學習,鼓勵其用自己的方式解決數學問題,并及時肯定其點滴進步。在學生遇到困難和錯誤時,有針對性地幫其分析原因,鼓勵自己去訂正等,多方位地淡化“弱者”傾向,樹立“我能”“我行”的強者的“責任自覺”意識。
(作者為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嘉澤初級中學教師,常州市初中自覺數學教育潘建明名師工作室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