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揚名中心小學 奚 潔 張吟春
?
同課續構與教師現場學習力的提升
江蘇省無錫市揚名中心小學 奚 潔 張吟春
【摘 要】
教師的工作現場即教師的學習現場。同課續構成為提升我校教師現場學習力的有效途徑。通過不同形式的同課續構,教師作為學習者“發現式聽課”、作為參與者“理解性評課”、作為實踐者“重建式磨課”,從而促進教師從他人的課堂觀照自我課堂的意識的形成和習慣的形成,促進教師在教學研究的現場觀察力、發現力、理解力、反思力、轉化力和重建力的提升。
【關鍵詞】
同課異構 同課續構 教師現場學習力 教研共同體
教師現場學習力,就是個體教師借助“教研共同體”提供的進入他人教學現場、參與集體教研活動或聆聽相關專家講座等學習機會,提升重建自己課堂的能力。教師工作的現場,即教師學習的現場。教師通過聽課、評課、磨課、同課異構、協同教學等策略,促進多元主體的互動、聯合,從而使得教師現場學習力的提升成為教師改進自身教育教學工作成效的重要推手。
其中,同課續構成為提升我校教師現場學習力的有效途徑。
同課續構脫胎于傳統的教研方式——同課異構。
同課異構的基礎是“同課”,即同一教學內容,“異構”則體現在兩位(或多位)教師在教學目標、課堂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呈現?!巴n異構”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由此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在合作交流中共享,在對比批判中吸納,是一種有效的教研形式。
然而,我們從提升教師現場學習力的角度來審視,就會發現,同課異構常常以并列的形式展開,缺少后續和延伸,出現的問題僅僅得到發現,沒有得到解決,一些改進建議停留在口頭,沒有得到驗證。因此,我們從“同課異構”推衍出“同課續構”,即以接龍式教學為組織形式,以發現和轉化為目標,以反思和重建為途徑,促進教師現場學習力的提升。
1.模仿延續式
名師的經典課堂讓人嘆為觀止,蘊藏其中的教學理念、教學智慧如何真正參得、悟得?五年級的談老師以“模仿延續式”同課續構的方式一步一步走向了研究的深處。
周一,談老師照本宣科,按照課堂實錄一步步走下來,結果環節還沒搬完就到下課時間了。旁觀者清,評課中老師們毫無保留地談了自己的發現:自學環節目標不夠明確,走過場,因而影響了交流的質量;交流不到位,影響了朗讀的效果;朗讀沒有達到目標,又影響了進一步的感受和體會……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大的作用應該體現在關注孩子學習的有效性,開展的每一項學習任務,都應該帶有明確的目的,而不能只是依葫蘆畫瓢。
經過一晚上的消化,第二天談老師再次試教。結果,一節課教學內容是完成了,但是整體感覺還是不行。主要原因是對這個課堂教學的目標沒有準確理解和把握。這節課要教給學生什么?學生需要學習什么?學生能夠學到什么?這些問題沒有想明白,課就不可能搬好。
有了這個認識,談老師重新解讀課文,明確教學目標,然后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思考、消化教學方法。周三再上課,聽課的老師們均給出了較高的評價,同時又對一些教學細節、現場生成提出了意見和建議。談老師再次對教學做了調整,在汲取名師教學智慧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學生的學情,上出了一節具有個人風格的優秀公開課。
2.師徒接續式
“藍青工程”是學校常見的教師培訓制度,一般采用師徒互相聽課的方式進行教學交流。如何更好地發揮“藍青工程”的作用,切實利用這一平臺提高教師的現場學習力呢?依據“同課續構”的策略構想,2012年12月21日,我校開展了“藍青結對”課堂教學研討?;顒影凑铡皫煾刚n前三分鐘說課——徒弟上課——教師評課——徒弟回應并書面反思——師父上重建課”的程序進行。
師父課前說課,主要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傳遞給聽課的老師一個大概的課堂印象;更主要的是,讓聽課的老師帶著課堂目標和重難點進入現場,去判斷上課教師有沒有圍繞其展開教學,有沒有完成教學目標,帶領教師理解“現場”、反思“現場”。
課后的評課,有師父的評課,有其他聽課教師評課。這一環節,則是讓老師們在感知課堂現場、理解課堂現場的基礎上,進行反思課堂,為重構課堂做準備。
隨后,我們挑選了“藍青結對”課堂展示中上得不滿意的課由師父進行了重建。參與上(聽)課堂重構的老師,在進行(自我)評課的時候,先說一說,重構之前的課存在的問題是什么?這堂課做了怎樣的重構?有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
聽、評課結束之后,教師們還需完成評課表。
我們發現,教師現場學習力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其一是教師在聽課或聽講現場的“感知—理解力”,即指教師要通過置身他人的教學現場,以“旁觀者”的視角感知和理解他人教學的設計、進程和特點;其二是教師通過評課或研討的現場的“反思—發現力”,即指教師在評課的過程中要有對自身既往實踐現場的反思和對他者實踐現場的問題的發現,進而洞悉和發現自身成長點的過程;其三是教師為了上課或重建的現場的“轉化—重建力”,即教師在聽課和評課現場學習的最終目的和歸宿是為了將其與自身現場發生關聯并努力將其轉化為自己教育現場的實踐智慧,即將自己聽課、評課的收獲與繼往教學中的問題相結合,最終落實為改進和優化自身教學策略和教育實踐水平的過程。
“這樣的轉變是建立在教師個體現場學習力提升的基石之上的,這不僅是現場意識的轉變,也是教學方法、教學能力的轉變,更是一種工作習慣的轉變。這樣的轉變,其最終目的在于教師個人的教學藝術和實踐智慧的生成。
【參考文獻】
【1】王占魁.從“個體教學”到“集體教研”——論當代教師的現場學習力【J】.教育發展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