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顧山實驗小學 陶文婭
?
樂學語文,會學語文
——低年級語文課堂中學生主動參與能力的培養
江蘇省江陰市顧山實驗小學 陶文婭
【摘 要】
主動參與不僅表現為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習于動腦、動口、動手,更表現在學生讓教學內容活起來,還讓教師的教適合于自己的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關鍵詞】
主動參與 興趣 時機 方法 能力
一直以來,低年級的語文教學總是以讀準字詞、讀通課文為主,即使是第二課時的閱讀理解,老師的問題也總是提得很淺顯,大部分學生是鸚鵡學舌地接著老師的話頭答上一兩個詞、一兩句話。老師賣力地表揚:“你讀得真好!”“棒棒棒,你真棒!”表面看來,這樣的課堂很熱鬧,學生很積極,但其實,學生是否真正地主動地參與了語文學習?思維的深度、廣度有沒有得到很好的拓展?學習語文的能力有沒有實際的鍛煉與提高?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基本的學生學習方式變革,是教師教學行為變革、評價方式變革的出發點與基本依據。可見,在新課改精神的指引下,“參與”成了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
低年級孩子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很感興趣,他們愛聽,愛看,愛玩,愛問。因此,低年級教師要善于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和欲望,使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思維。
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教師準備了幾個瓶口小的透明瓶子,在里面裝了一點水,在瓶子旁邊又放了一些五顏六色的玻璃珠子,然后對孩子們說:“看,瓶子里的水太淺了,烏鴉喝不到水。不過,烏鴉可聰明啦!它想了一個好辦法,喝到了水。小朋友們,趕緊認真地去讀讀《烏鴉喝水》這個故事吧,從課文中找一找烏鴉是怎么做的,并把這個內容記在心里。過一會兒,老師要請最聰明的同學來扮演烏鴉,把它喝水的方法演出來。”孩子們在老師的動情渲染下,都興致勃勃地朗讀起課文來。然后指名學生扮演烏鴉,一邊動手操作一邊向大家介紹是怎樣喝到水的。最后再分成小組讓孩子們親手進行實踐,并對孩子們提出要求:1.要認真觀察。2.要注意同學的表情、動作和語言。3.要積極動手參與。游戲結束后讓孩子交流感想,課堂氣氛融洽自然,孩子們說得頭頭是道。
現代課堂需要教師建立民主和諧的生生關系、小組關系和師生關系,這也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教師始終都是教學的主導,要注意抓住學生想學、愿學、愛學的心理需求和進一步教學的知能條件,即教學時機,以點撥啟發為主,通過合適的形式使學生完全動起來,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讓這種主動的參與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
在學習《小鷹學飛》的第五、六自然段時,教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抓住重點詞語說說這一次小鷹又是怎么飛的?怎么說的?結果如何?然后引導學生聯想:“急促地喘著氣”是怎么樣的?你在什么情況下會這樣“急促地喘著氣”?孩子們馬上想到了跑步、跳繩、爬樓梯、登山……再出示三組句子,引導學生將小鷹這次的語言與前兩次的進行比較朗讀,說說你的發現。最好再出示插圖,引導學生想象:當小鷹看到白云上面還有鷹在盤旋時會想些什么?又會怎么做?這樣的預設,緊緊抓住了文本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回憶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感情地朗讀與拓展想象,為學生主動的參與創造了時機,提供了幫助。
1.大膽質疑,主動思考
“疑”即疑問、問題。巴爾扎克曾經說過:“問題,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以“疑”促讀即緊扣文本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閱讀期待,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欲,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他們主動研讀文本,并養成邊閱讀邊思考,主動探究的習慣。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寫猴子輕信烏鴉、喜鵲、杜鵑的話不斷改種果樹,結果什么樹也沒有種成。文本的語言極富兒童情趣,是非常適合學生自主探究的。在出示課文插圖后,引導學生質疑:猴子是怎么種果樹的?它種了哪些果樹?結果怎么樣?然后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去初讀課文,去尋找答案。在解決了以上疑難問題后,引導學生繼續質疑:猴子那么勤快地“天天澆水施肥”,又種了那么多果實,怎么會“什么樹也沒種成”呢?再請學生深入地讀課文,思考:在猴子種果樹的過程中,哪些小伙伴來給他提建議了?分別是怎么說的?猴子又有什么反應?這些問題,能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情趣,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使得學生產生激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主動參與學習。學生在不斷地質疑,反復地讀文,深入地解疑的過程中,既了解了課文的只要內容,又生動有趣地朗讀了文本語言,更明白了童話所蘊含的寓意。
2.品詞析句,抓住細節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首先,在黑板上畫出了大的山谷,創設了一種學習情景。使學生們對學習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細細品讀優美的語言,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如:引導學生根據一群色彩斑斕的蝴蝶在山谷中飛舞的多媒體畫面齊讀“每年春季,一群色彩斑斕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在教學“色彩斑斕”這個詞語時,我先問學生“色彩斑斕”是什么意思,然后讓學生說說其它表示顏色很多的成語。在學生說了“五彩繽紛”“五顏六色”等一系列的詞語后,再讓學生比較:為什么作者在這里一定要用“色彩斑斕”而不用“五彩繽紛”?在學生產生疑惑并進行思考討論的基礎上,讓他們明白:“色彩斑斕”不僅說出了蝴蝶的顏色很多,更表現出了蝴蝶有著各種各樣美麗的斑紋。師生的表演、交流、互動、朗讀,細細感悟語言的精準與精美,學生品味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受到了美的熏陶。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我們低年級的語文課,不僅僅要追求“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的目標,更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能力,讓我們的學生從小就樂學語文,更會學語文!
【參考文獻】
【1】王義堂.教學互動程序與方法.吉林人民出版社
【2】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鄭金洲.參與教學.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