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方●
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淼泉中學(215515)
?
互動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感悟
戴震方●
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淼泉中學(215515)
互動教學的這一教學理念為筆者的教學實踐點亮了一盞明燈.本文筆者列舉了在教學實踐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一些教學設計片段,總結了一些感悟.以期共同探究具有可操作性的初中化學互動教學新模式.
教學實踐;原則;策略;互動教學
“進學之功,貴在心悟;施教之功,貴在誘導”.教師的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使學生開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教師在教學之中,最好是能引導學生自己去找到問題答案,力求做到授之以漁的目的.由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一些互動教學模式,寫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1.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在化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動”起來,像一些化學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所蘊涵的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不經意間也就完成了對它的認識過程.
例如,現行的滬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中為了突出金屬化學性質這一內容的重要性,除設計了“觀察與思考”之外,還安排了“基礎實驗”.基于節約課時又希望能體現課堂互動的這一設想,筆者在主要采用了“邊教邊實驗”的教學設計,實踐中同學們一個個饒有興趣地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實驗、交流討論、解決問題、得出結論.這一教學設計,在教師主導下實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效果挺好.
2.堅持探究性原則
探究性原則是指教師在設計互動教學時,把探究性貫穿于整個化學教學的過程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了解學生的共性,又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盡可能自主進行準確的“角色”定位, 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教師分配與學生自主相結合的方法,選擇活動方式,完成活動內容.
例如,滬教版初中化學第五章第三節“金屬防護和廢金屬回收”,筆者采用了課前預習→課外探究→課堂交流→點評小結→練習鞏固這樣的教學流程.先將班級學生分成各種素質比較均衡的五個小組,提前一周讓學生預習相關內容,并開始“鐵釘銹蝕實驗”,要求各小組熟悉實驗探究內容,每組做好一個試管的實驗準備,協作完成整個實驗的準備,并將其放置于教室合適的地方,便于同學們每天觀察記錄變化情況.對“菜刀生銹的對比試驗”,筆者安排學生各自回家按要求完成(提示學生不要用不銹鋼菜刀,可用鐮刀或小刀等用品代替).課堂上,筆者還采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輔助,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小結,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們充滿著自信和樂觀,就連一些平日里不善言辭的學生也得到了鍛煉,當堂和課后練習準確率極高.這使筆者再次認識到了通過互動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必要性.
3.實現開放性原則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所以化學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方面有著獨到的優勢,教師們不應把化學課堂教學變成一個封閉的系統.開放性教學思想與互動教學模式相結合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例如,在學完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測定后,筆者模仿其他老師的經驗給學生布置了一道課外題——“收集探究魚鰾內氣體的成分”,提出的要求是讓學生自由組合興趣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遞交實驗方案,并要求自己解決魚鰾.剛開始學生們都感覺無從著手,但當告訴同學們老師可在實驗室為他們準備其它所需要儀器藥品之后,有些同學就來了興趣,表現出了躍躍欲試的神情,實踐中只有個別同學由于性格內向沒有自選小組.當筆者了解到這些同學其實內心里也想參與探究的想法之后,把班級學生調整為了ABCD四個小組,專門安排了一堂課實踐課進行探究.在課堂上先是結合小組遞交的設計方案,讓學生進行交流,最后確定了以下實驗方案:A組同學用醫用注射器抽取鰾內氣體;B組同學在水下刺破鰾,用排水法收集氣體;C組同學用燃著木條驗證B組同學收集的氣體中是否含氧氣;D組同學用澄清石灰水驗證A組同學收集的氣體中是否含二氧化碳.實驗結束之后,筆者又提出了“如果要收集并測量鰾內氣體體積,A和B哪個組的實驗方案較為合理?”的問題.在全班同學的熱情參與下,通過實驗、交流和總結,最后得出以下結論:1.收集并測量鰾內氣體體積用醫用注射器較好.因為排水法會使鰾內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而影響實驗探究的準確性.2.魚鰾內肯定含有氧氣和二氧化碳,可能含有氮氣.因為木條能繼續燃燒和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回顧學生們圍繞這一課題的探究熱情,想著學生們一個個認真歡喜的樣子,筆者突然感悟到——這不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一直尋找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創新精神的很好的教學方法嗎?
教學策略一般是指教師和學生用來達成目標的方法,或者是用來表示為達成某種預測的效果所采取的行為.為了保證互動教學順利有效地開展,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
1.創設師生互動心理氛圍的策略
在師生互動的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使學生盡量享受成功的樂趣.具體策略如下:
(1)上課前要幫助學生制定互動學習的具體目標.目標應盡可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2)上課時,首先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活動;其次要不失時機地教給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技巧;還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
(3)課后要及時引導學生互幫互助進行歸納總結,提高學生自我參與的能力.
2.課堂上師生互動的具體策略
(1)提出問題要有策略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所以,在課堂互動教學中“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怎樣提出問題”對完成教學目標甚至實現教學突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問題的提出要注意策略,可以是緊緊圍繞書本的,也可以是拓展開放的.
例如,當筆者教完氧氣的實驗室制法之后,由于新教材并沒有設計與之相關的探究或演示實驗,因此筆者提出了“在實驗室用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具體如何操作”的問題,不少對此饒有興趣的同學于活動課時間來到了化學實驗室.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的科學探究進行得都比較順利,大家心中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所學的知識要點也一個個都得到了驗證.而當筆者趁勢提出“加熱時試管口到底該略向下傾斜還是要向上一定角度”這一問題時,意料之中地同學們有了較大的分歧,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最后筆者與同學們達成一致:雖然課堂上老師強調了“為防止產生的水倒流造成試管破裂,在給固體加熱時,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但由于氯酸鉀(二氧化錳做催化劑)加熱制氧氣的實驗中,只有當氯酸鉀熔化時才能產生大量氧氣,好比是給液體加熱,試管口應該向上傾斜一定角度更為合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氯酸鉀制氧氣,試管口應向上傾斜”這一結論在實踐中也確實得到了證明.
(2)合作互助策略
師生互動中往往也包含著學生之間的互動,而學生之間的互動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為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助.由于年齡特征、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風格等都很相近,學生們在互動中會有一種心理安全感,會感覺無拘無束,相互間更容易做到暢所欲言,從而容易使思維煥發,激發創造力.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的互動時,要注意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引導性發言,講清互動的意義和目的,要求學生樹立合作意識,互幫互學,取長補短;二是在互動中要對發言者及時采取不同形式的鼓勵表揚,促使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三是在發現問題時要及時給予點撥糾正,使活動得以順利高效地進行;四是要引導各組學生認真做好歸納總結,以便相互交流.如果有遇到同學們爭論不下的問題,教師要做好點評小結.在這樣的互動中學生會由衷的感覺到,原來還是老師“最厲害”.
3.引導與調控的策略
教師與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兩個互動主體,學生的“動”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基于他們自身知識、經驗和能力的局限性,沒有教師的引導和調控,學生們很難動得合理,動出創新.所以教師要把握好時機,或引導、或點撥、或表揚、或質疑、或啟發,充分調動和激發課堂互動教學氛圍,努力減少甚至消除不良互動,促進互動教學的順利并有效進行.
例如,在進行金屬化學性質的邊教邊實驗設計中,筆者有意識安排了一半同學完成“鐵絲伸入到硫酸銅溶液中”的實驗,另一半同學完成“鋅片伸入到硫酸銅溶液中”的實驗.通過兩實驗的對比,同學們都觀察到了金屬表面有紅色物質析出的現象,得出了反應生成銅的結論.筆者之所以設計“鋅片伸入到硫酸銅溶液中”補充實驗,目的是為以后的教學中“探究化學反應前后固體(或溶液)質量變化”做鋪墊.在第五章的章節復習課上,筆者讓學生在回顧以上兩個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鐵絲和鋅片在伸入硫酸銅溶液前后質量有沒有發生改變呢?”很多同學不假思索的回答說質量都增加了,理由是都有銅析了出來,偶爾也有幾位同學說固體質量都減小的,但都說不出理由來僅只是猜想而已.接著,筆者讓同學們在草稿紙上分別寫出各自的化學方程式,請了其中的一位同學到黑板上書寫,然后筆者又把反應物和生成物中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寫在兩個方程式對應物質的下面,此時,下面的氣氛有點活躍起來了,有的挺激動,舉手要發言,有的在小聲討論,有的在爭論,當然也有同學依舊沒有感悟的.看看最好時機已經到來,筆者便讓兩個爭論的同學起來發言,他們越爭論,領會的同學也越來越多,最后爭論的兩位同學竟然也達成了一致,此事,大多數同學也都已恍然大悟.結論是:由于在化學反應時,反應掉的鐵的質量比生成銅的質量少,所以鐵絲伸入到硫酸銅溶液中片刻后再取出,固體質量增加了;而由于在化學反應時,反應掉鋅的質量比生成銅的質量多,所以鋅片伸入到硫酸銅溶液中片刻后再取出,固體質量減少了.通過這輪的互動教學,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最重要的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計算講解變得了輕松愉快.筆者自從借鑒了同行的這一教學思路之后,采用互動教學模式,實踐中教學效果很好.
如何讓教育的未來更具生命力?是每個教師都該思考的問題.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家一定不會辜負時代所賦予我們的使命.
[1]張華:《課程與教育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版.
[2]孫立春:《新課程改革實用導讀》[M].濟南教育出版社,2003版.
[3]陳康金:《我與講學稿》 文匯出版社,2009版.
[4]周軍:《教學策略》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G632
B
1008-0333(2016)35-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