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明
隨著教學新課標不斷改革,小學語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語文的課堂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取得屬于自己的學習成果。語文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因此,在這種新課標理念下,為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對傳統式教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行開放式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呼吁學習有價值的知識,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語文課堂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極力打造民主和諧的立體課堂,尊重和相信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融入感。鼓勵學生主動提出自己困擾的問題,或者同學之間互相幫助解決難題,從而引發學生動腦思考的靈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課堂教學能夠建立在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基礎上,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課堂。
小學語文課堂的開放式教學,不僅僅是教學模式的開放,更是注重知識的開放性,并且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學材料,使教學內容走進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挖掘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新奇、有趣的語文知識視角。例如,運用辯論式教學學習《將相和》一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藺相如以璧上有瑕疵為由將已獻給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是否是欺騙”這一論題,學生自由選擇正反方開展辯論。通過在學生激烈熱情的討論中,使學生對于藺相如這一歷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認識,從而深化對課文的理解。這種辯論式的開放性學習方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邏輯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綜合培養學生素養與能力的良性教學方法。
課堂練習的開放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課堂練習本身就具有促進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因而,開放式課堂練習不僅能夠發揮課堂練習本身的作用,還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給學生一個開放創新的學習環境。
未來的社會發展需要開放性人才,教師在致力于培養人才過程中要注重教學內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實踐,建立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開放性學習是變單一、被動、封閉為多樣、自主、開放的學習模式,是學習方式的一大重要轉變。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開放性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值得我們教師進一步探究與實踐。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