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佐敏,戴玲
(海南大學 a.經濟與管理學院; b.旅游學院,海南 ???570228)
?
對高校財政學專業教育的反思
張佐敏a,戴玲b
(海南大學 a.經濟與管理學院; b.旅游學院,海南 ???570228)
財政學專業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學科,其培養的學生是財政部門的人才基礎。然而,由于我國公務員招考制度改革和大學課程改革,使得財政學專業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表現為:高校財政學專業存在特色越來越不明顯、實用性逐漸減小、學生缺少財政實習機會、教師缺乏財政實踐經驗以及財政學專業學生就業難等等。教育部門應該根據就業率對高校財政學專業進行撥款,增加社會學、心理學、危機管理學等課程作為財政學專業核心課程,聘請財政部門退休人員作為財政學專業教師和改革財政專業教師考核制度,以及高校開設財政部門實習課程。
財政學專業;高校;財政部門
財政學專業在我國是高等教育分類中的一個重要二級學科,其一級學科為應用經濟學。學生接受財政學專業教育有利于其了解政府財政部門如何運作、傳播國家財政政策和為國家各級財政部門儲備財政領域的專業人才。然而,財政學專業改革落后于大學課改和政府改革,導致該專業的社會適用性越來越小,既不利于財政學專業發揮儲備財政人才的作用,也不利于財政學專業學生職業發展。無論是為國家儲備財政人才考慮,還是為學生發展前景考慮,政府和高校都應重視財政學專業存在的問題,改革財政學專業教育。
財政學專業是以財政學、稅收學、政府預算管理等為核心課程,系統地研究政府收入和支出活動,以及研究這些活動如何影響政府職能的一個學科分類。財政學專業課程設置是財政學專業特點最直接的體現。985高校中,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本科專業以國際稅收、政府預算管理、國家稅收、中級財務會計、中級公共經濟學、中國稅制為專業必修課;中山大學財政學研究生以財政學文獻選讀、計量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為必修課;211高校中,西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財政本科專業以政治經濟學(上)、經濟學原理(微觀)、會計學、經濟學原理(宏觀)、會計學、統計學、貨幣金融學、財政學、國家稅收、政府預算、公共財政管理、計量經濟學、投資經濟學、財務管理為專業必修課。相比其它學科,財政學專業具有以下特點。
1.1為政府服務,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財政學專業設置了財政學、稅收學和政府預算管理等核心課程,這些課程的內容都與財政部門相關,有利于財政部門合理制定各種財政政策和提高部門工作效率,因此財政專業培養的學生實際上是在為財政部門儲備人才。然而,若這些學生最終沒有進入財政部門,則所學財政學專業方面的相關知識很少能為自身帶來收益。從機會成本的角度看,財政學專業學生放棄了其它可提高自身收益的知識,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
1.2學生就業對財政部門依賴較高
類似于石油開采專業學生就業對石油公司、鐵道維護專業學生就業對鐵路公司的依賴,財政學專業學生就業依賴于財政部門。由于學生在校期間接受了財政知識的系統訓練,已在專業技能方面投入大量成本,學生到財政部門工作是發揮自身專業技術優勢的最好途徑。
1.3本科財政學專業偏重經濟理論,研究生財政學專業偏重數理推導
從高校財政專業必修課設置可以看出,本科財政學專業偏重經濟理論。必修課中公共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原理(宏觀)和貨幣金融學都是偏重經濟理論,這是由于財政學的一級學科為應用經濟學。另外,目前多數高校突出本校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不斷強化學生經濟理論方面的學習。財政學研究生專業課程非常少,多數高校的情況是專業課只有一門,但是學生卻難于將主要精力放在專業課上,而不得把精力放在經濟學通識課上,因為中級或高級計量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些經濟學通識課程涉及數學模型太多。數理推導雖然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某個具體財政現象的理解,但是數量模型往往要耗費大量時間,導致學生過于專注某個財政現象而忽視了其它財政現象,有可能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后果。
財政學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專業門類,其系統地探究財政規律和傳授財政知識,因此財政學專業的問題,不僅涉及財政領域內的大量教師和研究人員,也涉及每一年進入大學接受財政專業訓練的廣大學子。
2.1高校課改不斷壓縮財政學專業課程,財政學專業特色越來越不明顯
課改是高校永恒的話題,而目前高校課改大的趨勢是不斷增加學科基礎課程[1]。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為增加學科基礎課,學校不得不壓縮專業課程。財政專業課改的第一后果是,財政學專業必修課減少。財政學專業原來專業必修課,如稅務稽查、稅收代理、政府預算管理與會計、財政績效管理與評價、政府采購制度管理等,變成了專業選修課。課程由專業必修課變成專業選修后,一般情況將導致課程重要性下降,學生傾向于挑選課程難度較小、容易得高分的課程,或者教師為了所教授的選修課有足夠數量學生選修,故意降低學習難度。無論是學生主動還是教師主動避開財政學專業難點課程,對學生財政專業素養的形成都非常有害。第二后果是財政專業必修課課時下降。學科基礎課增加后,財政學學生不但專業必修課減少,而且專業課程的課時也要減少。例如,一些高校的財政學由54課時變成48課時,再變成32課時;國有資產管理由原來的48課時變成40課時。專業課程學時的下降必然影響學生深入了解財政學專業知識。課改的第三個后果是,學生對財政知識淺嘗輒止,專業技能特色不明顯。多數高校的財政學專業隸屬經濟學院或財政金融學院,學科基礎課增加后,財政學專業學生增加了經濟學基礎和金融學基礎課程的學習,知識結構與經濟學專業或金融學專業相似,專業技術特色下降。
2.2過分向理論經濟學靠攏,財政學的實用性正逐漸減小
財政學專業向理論經濟學靠攏源于我國高校專業目錄調整[2]。教育部在1997年和1998年對研究生和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將管理學由原來的經濟學中獨立出來,而財政學是一門兼具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學科。例如,財政學中的政府與市場邊界問題、最優公共產品數量問題、公共產品提供方式問題、稅收的經濟效應問題和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等問題屬于經濟學研究的范疇,而政府支出管理、稅收管理、公債管理、預算管理和政府采購管理等卻又屬于管理學研究的范疇。專業目錄調整后,把財政學放在經濟學大專業目錄下,導致財政學的經濟學屬性不斷加強、管理學屬性不斷變弱。
當前高校的科研激勵制度進一步加強了財政學的經濟學屬性,并使其不斷向理論經濟學靠攏。當前高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集中在學術領域的競爭。科研實力強大的985和211高校要建設研究型大學,科研實力較弱的普通高校也宣稱要建設研究型大學。建設研究型大學需要高校教師發表學術論文。對財政學專業而言,學術論文越靠近經濟學范疇越容易被經濟學廣泛的學術圈接受,而當前經濟學研究的主流是越來越數理化,導致財政學論文充斥復雜的數學公式和計算圖表。財政學專業教師和學生將大量精力用于數學推導和計算上,對接近現實情況的如何管理政府支出、稅收、國債和政府采購等關注越來越少,導致財政學的實用性不斷下降。
財政學專業的生命在于其所培養的人才能為財政部門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方案,若其實用性下降,財政學專業將不斷被邊緣化,危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2.3學生缺少財政實習機會,教師缺乏財政實踐經驗
財政學專業學生缺少財政實習機會主要原因不在學生,而在于高校和社會沒有提供合適的機會。首先,相當數量高校財政學專業沒有設置實習課程,學生從大一第一學期到大四第一學期都在高校上課,大四第二學期又忙于找工作和完成畢業論文,導致學生沒有時間參與財政實習。其次,即使一些高校財政學專業設置了實習課程,但實習范圍設置非常寬泛,學生實習范圍包含各行各業,而沒有特別指定為財政部門。由于工商企業提供的實習機會較多,學生往往選擇在工商企業而非財政部門實習,學生不能將所學理論知識與財政實踐結合起來。再次,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各地財政部門幾乎不提供財政學專業學生實習崗位。
高校財政學專業教師缺乏財政實踐經驗與我國高校用人制度有關。高校教職在我國是熱門工作崗位,人們要獲得高校教職需要具備嚴格的受教育條件和科研業績,而越是有名的高校對受教育條件和科研業績要求越高。以海南大學為例,近年財政學專業引進的教師必須具備985高校博士學位,同時還要滿足“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至少發表1篇南大核心B區學術論文”。財政學專業教師畢業前將主要精力用于學術研究,而進入高校后又缺少進入財政部門實習的機會[3]。雖然財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絕大部分不具備財政學博士學位。具備財政學博士學位的財政人員,學術水平也鮮有達到高校的高求,而學位和學術要求都達到高校標準時,對財政人員職業發展而言,更好的選擇是留在政府部門。
2.4財政學專業招生過多,財政學專業學生就業困難
我國以1999年開始實施大學擴大招生,全國高校經過十多年擴招后,大學錄取人數上升了近5倍[4,5]。另外,財政學專業屬于經濟類,經濟類專業為高校熱門專業,導致財政學專業學生增長率高于其它專業學生的平均增長率,即大學對財政學專業的盲目擴招使得財政學專業學生供應大量增加。然而,財政學專業學生需求卻因公務員招考制度的實施而受到巨大擠壓。在目前公務員招考制度下,財政部門招考公務員一般不能指定報考學生必須出自財政學專業,而實際情況是大多數專業學生都可以報考,導致財政部門對財政學專業學生的需求大幅下降。
造成財政學專業目前的困境既有政府改革和規劃的因素,也有高校自身的因素,因此解決財政學專業困境時,政府和高校應主動作出相應調整。
3.1教育部門根據就業率對高校財政學專業進行撥款
財政學專業學生就業困難原因之一是高校擴招,但高校都具有擴大招生的經濟和政治激勵。招生越多收的學費就越多,教育部門的撥款就越多,高校的收入就越多,但支出卻可以幾乎不增加。例如,按正常規劃一個班級的學生數量為30人,但是增加1個學生,學校幾乎不用付出任何額外成本。正因為多數情況學校增加學生的邊際成本接近于零,而收益成比例上升,多數普通高校中熱門專業一個課室往往60多人同時上課,更有甚者接近130人同時上課。另一方面,學生數量越多,學校行政機構就越龐大和復雜,對學校行政領導政治地位的提升作用就越大。因此,即使學校了解財政學專業人數過多,也沒有經濟和政治激勵縮減財政學專業招生規模。行之有效的辦法,一是教育部門進行頂層設計,控制全國財政學專業的招生數量。但此法弊端也非常明顯,因為教育部門不方便對各校財政學專業具體招生指標進行分配。二是教育部門改革高校激勵制度,對教育經費的撥款不再根據學生數量來分配,而根據各個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來分配。例如,若某高校財政學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則足額撥付教育經費;若就業率僅達到60%,則只按足額的30%撥付教育經費;若就業率低于60%,則該校的財政學專業當年得不到任何教育經費撥款。這種方法的好處是,降低了學校對財政學專業招生的邊際收益,使得學校自動調節財政學專業的招生數量,并努力提高財政學專業的教學質量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率。3.2加強財政學專業的應用性,增加社會學、心理學、危機管理學等課程
財政學本來就包括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內容,是具有強烈實踐需求的學科,而當前財政學專業的理論經濟學化和數理化發展方向,嚴重影響其實用性。加強財政學專業的實用性,首先要糾正其過分強調經濟學科屬性,而忽視其管理學科屬性的作法。具體做法為適度減少公共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中級經濟學和貨幣金融學等經濟學科基礎課的課時,增加稅收管理、國有資產管理和政府采購管理等具有管理學屬性的課程。其次,糾正大學課改一刀切,通通減少專業課和增加學科基礎課的做法。財政學專業只有加強專業課教育,才能使財政學專業學生加深對財政工作的了解,突出自己的專業特長,比其它專業的學生更適應財政工作。再次,與時俱進,新增突現當前財政工作需要的課程,如社會學、心理學、危機管理學等。因為現代社會財政部門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社會賦予財政部門更多使命。例如,出現重大災難時,社會期待財政部門能減少受災群眾的損失,此時不只是財政增加轉移支付或補貼的問題,因為轉移支付或補貼方式的不同,新聞媒體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報道,對民眾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如何在相同數額的轉移支付或補貼的情況下使財政工作受到社會最高認可,成了財政部門越來越重要的工作。因此,財政學專業中增加社會學、心理學和危機管理學等課程有利于財政工作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3.3聘請財政部門退休人員作為財政學專業教師和改革財政專業教師考核制度
財政學專業教師缺少財政工作經驗是財政學專業實用性逐漸減弱的重要因素。為增加高校財政專業教師財政工作經驗,高校不要將招聘目標僅限定于具有高學歷和科研業績的博士生上,可償試改革高校人才招聘政策,在財政部門聘請具有豐富財政經驗的官員擔任財政學專業某門專業課程的教師,這不僅有利于財政學專業學生吸收財政工作經驗,還有利于該財政學專業與財政部門建立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這種情況在教育發達國家并不少見,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在我國高校非常罕見。高校偏重學術考核是財政學專業實用性逐漸減弱的另一重要因素。高校財政領域的學術研究固然重要,但由于學術研究而脫離實際卻得不償失。高校應權衡前沿學術研究與傳道授業之間的關系,合理激勵從事出色教學工作的教師。
3.4財政部門提供實習機會,高校開設財政部門實習課程
財政學專業具有為政府服務的公益性,其培養的學生是財政部門的人才基礎,財政部門應為財政學專業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財政部門提供實習機會,不僅有利于財政學專業學生提高專業技能,還有利于財政部門減少工作量,甚至有利于減少正式人員編制、提高財政效率,對財政學專業學生和財政部門而言都是雙贏。當然,僅僅依靠財政部門提供實習機會,還不足以讓學生到財政部門實習。學生到財政部門實習首先需要有充足的時間,不能讓實習時間與其它課程學習時間沖突,這就需要財政學專業專門開設財政部門實習課程。這種實習課程不同于目前多數高校的實習課程,其實習范圍必須限定于政府財政部門。學生到財政部門實習還需要充足的激勵,因為部分惰性較強的學生可能無視財政部門提供的實習機會,此時財政學專業需要對財政部門實習設置一定的條件,如實習時間、受財政部門考核等,若不達到條件不準許學生正常畢業。
[1] 樊麗明,劉小兵,姚玲珍.研制財政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實踐及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4(7):21-25.
[2] 羅昌財.適應市場經濟的財政學專業改革方向探討[J].集美大學學報,2011,12(2):103-107.
[3] 張宏霞.應用型大學財政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4(5):122-125.
[4] 張卓,徐峻.高校擴招如何影響大學畢業生收入——基于CHIPS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J].南方人口,2015,5(20):10-19.[5] 吳要武,趙泉.高校擴招與大學畢業生就業[J].經濟研究,2010(9):93-108.
(責任校對朱正余)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38
201604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463013);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HNSK(GJ)14-21);海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HNKY2014-07)
張佐敏(1984- ),男,廣東河源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財政學教學與研究。
G642
A
1674-5884(2016)08-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