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榮
(湖南理工學院 社科部,湖南 岳陽 414000)
?
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式教學改革
任榮
(湖南理工學院 社科部,湖南 岳陽 414000)
摘要:用“智識”培育取代單純的“知識”積累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式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在研究式教學改革中,教師通過對學科學術、教育對象和教學手段的研究主導教學。學生則需要不斷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實現從個體單獨被動學習向小組分工合作主動學習的轉變。課外的個體學習、小組討論、成果總結和課內研究成果展示,推進了學生潛心投入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過程,從而為不斷實現真學、真信、真用理論提供了具體路徑。
關鍵詞:智識培育;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式教學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著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啟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工程[1],這是繼2004年16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之后又一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見。11年前的16號文件頒發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不斷推進,“以提升‘智識’來代替單純的‘知識’積累”[2]的研究式教學模式不斷實踐,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研究式教學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變得更加具有時代性、針對性和趣味性,促進了使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之目標的不斷實現。在新一輪啟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工程的大潮中,我們需要不斷推廣智識培育的研究式教學實踐,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
1教師在研究式教學改革中的作用和定位
對于研究式教學,人們往往強調學生通過自身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其實這只是研究式教學的一部分,教師研究的不斷推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師只有注重學術、教學對象和教學方法手段研究,才能更好引領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式教學改革。
第一,教師從事學科學術研究,是學生形成研究意識和習慣的基礎。研究式教學方式并不表示教師不需要進行課堂知識點的講授,作為一門學科讓學生全面認知基本理論的架構、理解理論深層次的內涵以及深入分析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教師講授仍然十分必要。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中有很多學生都在中學時期接觸過,全國又統編了教材,再加上信息化時代資訊的平面性制約,怎樣使教師講授富有自身的價值,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學術研究。和基礎教育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實現從“是什么”的淺層次認知向“為什么”的深層次理性思維突破,從而最終為學生“怎么做”奠定理性的基礎,因此研究式教學首先體現在教師的學術研究,從而不斷提升理論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挖掘理論的深刻內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學術研究的習慣、方法和成果都將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學生既可以從教師研究中獲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從而拓展其視野,培養其理性思維能力,教師也會通過教學將研究的精神和方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第二,加強對授課對象的研究,是提升研究式教學效果的動力。社會的高速發展、網絡化時代的到來使當今大學生的特點、興趣點、能力等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加強對學生的研究,成為研究式教學的又一重要部分。針對授課對象——不同生長背景、不同專業、不同現實需求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教師了解到學生對理論知識關注的興趣點和認知難點,有利于因材施教,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教師高效運用不同學生的特點和優點,從而調動學生在研究式學習中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研究式學習取得更好效果。因此在研究式教學改革中要求教師加強和學生的接觸,更多了解學生,知其所難、用其所能、解其所惑,從而不僅達到傳播知識的目的,而且能更好提高學生運用理論分析現實的能力,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
第三,加強教學新手段和方法研究,是研究式教學推進的要求。信息化時代教學手段、師生聯系方式、學生知識獲得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QQ、微信等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使課前、課中、課后三者相統一的課堂時空改革成為可能,也為研究式教學改革創造了重要條件。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對教學新手段和方法進行研究,從而不斷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化時代新的教學載體,適應教育發展新趨勢,才能更好地推進研究式教學改革?,F階段慕課、QQ、微信等方式既方便了老師和學生的積極交流,也使教師能深入學生研究式學習的全過程中,實現課外學習各環節的及時有效指導,從而不斷提高研究式研究的成效。
2研究式教學改革中學生智識培育的內容
陶行知先生提出:“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的寶藏?!盵3]研究式教學改革中,培育學生智識就是要交給學生鑰匙,使其主動參與到開啟知識、培育能力、陶冶情感的過程中,收獲學習的快樂和成果。
第一,研讀教材和收集資訊是學生智識培育的基礎。桑格指出,網絡化時代信息的“超級豐富其實讓獲得知識變得更困難了”[4]?;ヂ摼W時代和紙媒傳播時代不同,什么是真正的知識,什么是虛假的命題,有經驗、有眼光的編輯們的幫助和檢驗作用非常少,主要靠受眾自己思考和判斷。因此研究式教學改革旨在提高學生對紛紜復雜的現實社會生活之辯證能力,逐步養成學生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形成對理論的全面正確認知,從而使其認同理論,內化為知識,最終外化為行動。因此在研究式學習中首先要求學生注重研讀教材的能力培養,只有通過研讀教材才能在課程體系中明確自己想去論證的理論,確立理論的根基,從而在資訊的茫茫大海中有的放矢收集和判斷資訊,用此驗證理論。
第二,個體獨立思考和集體合作能力的培育是智識培育的核心。研究式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分組的方式主動參與研究過程,將從傳統教學中被動獨立的學習向主動分組學習轉變。教師將班級所有成員分成若干研究式學習小組,每組3~5人,將每個小組的小組長確定為小組研究的召集者和師生聯系的聯絡者。在小組學生主動選擇和教師指導下,每個小組確定與教材不同章節相關的研究主題。研究主題確立后,小組每個同學根據選題收集整理研究資料,進行獨立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小組集體討論,進行觀點交鋒和思想的碰撞。在課外學生查閱資料、集體討論和進行成果總結,最終在課內進行研究成果的展示,教師在其中主要起到監督、檢查和理論指導的作用,學生將全過程認真參與研究過程之中。
第三,理論論證和語言解說能力的提高是研究式學習中智識培育的綜合體現。小組課外研究完成后,課堂成果的展示成為研究式學習的最后階段。課堂展示即小組成員用集中有序的論題、言之有據的說理、清楚有力的論述在課堂上通過PPT的方式向老師和其他同學匯報研究成果。因為語言是形成思想和經驗的力量,在學生小組研究基礎上運用邏輯、清晰的文字和語言將其表達出來將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性能力和智識水平,既可以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寫作和表達能力,促進理論更好內化于心,又可以通過研究成果演示對其他同學帶來思想上的碰撞和啟迪。研究成果展示也可以使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思想、觀點、興趣點,從而不斷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3研究式教學改革是實現學生真學、真信、真用理論的重要路徑
在研究式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追求真知、應用理論的過程,以研究為核心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上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教與學不斷綻放出新意。教師和學生在理論的探索、現實的認知、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師生皆可獲得了更多的快樂和收獲,也為學生真學、真信、真用理論提供了具體的路徑。
首先,研究式教學能使教師更好引領學生真學真信真用。研究式教學的價值體現在兩個重要方面,一方面體現在通過研究式教學可促進教師更好將真學真信真用變為自身自覺的行為。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盵5]確實只有教師熱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個職業,執著于探尋理論的價值,自己真信、真學、真用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在學術研究中感受到真正的樂趣、富有詩意的享受,進而能在學術研究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自己的生命潛能和創造力”[6],就能獲得真知,為真信提供精神支撐,從而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擁有真情。因此夯實理論的根基,在研究的基礎上探尋到理論的真諦是教師真愛真信理論的基礎。教師也只因為擁有對理論的熱愛,才能執著于教學和研究的過程,投身于用靈魂喚醒學生靈魂的教學改革之中。教師對理論的信奉和熱愛,會化作激情的理論講述、認真的教學過程,指導學生的心甘情愿,釋疑解惑的無比快樂,這些都將潤物細無聲地引領學生真學、真信、真用。
其次,研究式學習能使優秀學生在真學、真用和真信中發揮積極作用。在學生研究式學習過程中,學生自我教育作用將得到極大的發揮。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大學生在求知欲、興趣點、能力和態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研究式教學改革可以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作用。在小組分工的過程中,那些熱愛閱讀、思想活躍、勤于思考、樂于表達的優秀學生將發揮其重要作用,成為研究小組的核心人物,他們在理論和實踐認知上的興趣、能力較強,因此在小組研究交流過程可以帶動、影響絕大部分普通同學,也會促進極少數頭腦空空、沉默寡言的學生逐步培養思考的習慣,鍛煉表達的能力。研究式學習中優秀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發揮著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在其帶領下,學生將獲得更多求知的快樂、合作的快樂和能力鍛煉的快樂,從而使真學、真用和真信在研究中不斷滋長。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EB/OL]. (2015-01-19)[2015-10-01].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
[2] 徐賁.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EB/OL]. (2015-10-16)[2015-10-19].共識網.
[3] 張明平,程辰,任建波.在實踐中領悟理論魅力——江蘇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紀實[N].中國教育報,2013-10-28(6).
[4] 徐賁.大學人文教育是“授人以漁”的教育[N].深圳特區報,2014-08-02(6).
[5]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6] 余三定.找回失落的學術情趣[J].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10-22(6).
(責任校對謝宜辰)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3.022
收稿日期:20151108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XJK014CGD04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任榮(1973-),女,湖南岳陽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3-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