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
(宿遷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
高校師生有效交流探析
胡亮
(宿遷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摘要:高校師生間的交流是優化師生關系、實現大學教育價值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證。目前我國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師生交流缺失的情況。這一現象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語境的構建存在問題。高校師生在交流話題的偏好、雙方關系的傾向和交流媒介的選擇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影響了師生交流語境的構建。因此,師生雙方應拓展交流話題,營造和諧氛圍,豐富話語方式,構建對雙方交流有利的語境,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
關鍵詞:大學教育;師生交流;缺失;功能語境理論;策略
1高校師生交流現狀
從近十年眾多學者的實證研究來看,我國高校師生交流缺失情況嚴重。周延勇、周作宇(2005)通過調查總結出高校師生在與學習、就業、休閑、情感等相關的10個層面上的交往頻率和深度都不夠[1]。鄒強、羅木珍(2007)發現雖然有近84.0%的大學生有與老師進行交流的意愿,但僅有4.2%的學生認為有時間和機會并隨時可與老師進行交流[2]。朱紅、文東茅和許銳(2011)的統計數據顯示大學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狀況堪憂[3]。針對這一問題,學者們大多從教育理念、教學管理、心理特征和社會背景等角度來分析高效師生交流缺失的原因,并給出對策。
從根本上講,師生間的交流是使用語言進行的交流。任強(2010)指出師生溝通是師生之間以符號或訊碼為媒介進行信息、思想和情感的傳遞和交流,并由此獲得理解的社會交互作用[4]。而符號和訊碼的最基本形式則為語言。語言不僅構成人的存在,也構成師生交往的基本存在,師生在語言世界里溝通與交流,并建構著自己的精神世界[5]。語言的使用離不開語境的影響。韓禮德(1985)認為,在現實生活中,語境先于語篇,情景先于與之相關的話語[6]。缺乏相關的語境,言語互動就難以開展起來。因此,高校師生交流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語境構建出了問題。本文將從功能語境理論的角度對高校師生交流進行分析,探索如何營造恰當的師生交流語境,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
2功能語境理論
語境思想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核心思想之一。韓禮德認為情景語境擁有三個變量: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
話語范圍是情景語境首要參數,任何交談都包含一定的話題和伴隨話語活動的相關事件等情景因素。話題可分為技術性和非技術性兩大類。技術性話題包括學術報告、商業合同、醫療指南等專業性話題;非技術性話題則為不具有專業特色的日常生活話題。伴隨話語活動的其他相關事件可進一步分為社會過程的性質和場地等因素。
話語基調指交際雙方的社會角色關系和語言活動的目的,包括地位(status)、接觸(contact)和情感(affect)三個重要方面。地位是指交際雙方在文化社會等級體系中所處的相對位置。交際雙方的地位可能是平等的,也可能是不平等的。接觸指交際雙方相互了解的程度,分為接觸多和接觸少兩大類。情感指話語活動參與者相互關系中“感情負載的程度”(degree of emotional charge)。情感從積極與否的角度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從時間限度上分為長期和暫時兩種;從對象來看分成對自己和對別人兩種[7]。
話語方式指的是語言活動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媒介包括口語、書面語以及兩者的結合;渠道包括聲音和文字。不同的話語方式擁有不同的特點,如書面交際所使用的語言較為正式,而口語交際使用的語言則比較自由。
3高校師生交流的功能語境分析
3.1師生交流的話語范圍
現階段,我國大學生的在校生活主要包括課程學習、學生活動、課外實踐和休閑娛樂等方面。相對而言,大學教師在學校內的主要任務為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畢業設計指導和學術研究等。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和老師的交集并不多。師生之間的互動主要發生在教學這一環節,討論的話題多為含有專業特色的技術性話題。由于大學教師的彈性工作制,學生在課后沒有太多機會和教師就學習之外的話題進行溝通交流。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為了追求物質生活,選擇加入“掙外快”的行列。他們熱衷的話題是哪里需要兼職人員、什么生意比較好做。還有相當多的老師關注自身的職稱晉升,在教學之后只是忙于自己的科學研究。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后關注更多的是流行文化,對于很多話題年齡稍長的教師并不熟悉。這些情況都導致了師生交流中話題范圍狹窄的現象,直接限制了師生交流的開展。
3.2師生交流的話語基調
中國傳統的師生關系是“師尊生卑”,教師的地位明顯高于學生。地位的懸殊使教師處于相對主導的位置,而學生處于相對順從的位置。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憑借其知識權威地位控制著對話的進程。教師頻繁實施的言語行為主要包括命令、提醒、警告、不贊同、批評等。這些言語行為威脅了學生的面子需求,影響了學生在同學中的“個人形象”。90后的大學生不再迷信權威,喜歡獨立思考,有著強烈的權利意識、平等意識和主體意識[8]。教師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與學生交往,勢必會讓學生感覺到“沒面子”。由于在人際交往中存在“暈輪效應”,教師表現出來的姿態和實施的這些言語行為會給學生留下并不良好的整體印象。所以,即使教師的學識很淵博、教學水平很高,學生也不太愿意和這樣的教師交流。
3.3師生交流的話語方式
課堂上,師生間的交流主要是以口語的方式開展,教師獨白是最主要的形式,師生交流難以循環開展。課間,部分師生會以聊天的方式就學習或其他方面進行探討,然而短暫的休息時間并不能保證師生間持續的交流。課后,絕大部分教師會離開校園,面對面的師生交流難以開展。以往教師一般通過批閱作業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書面交流。隨著即時通訊工具的普及,QQ、微信等工具被廣泛用于課外的即時交流。此外,很多學校都搭建了供師生進行互動的網絡學習平臺。雖然這些媒介都具備語音傳遞功能,師生們還是傾向于使用文字形式。由此可見,現在師生間的交流主要以書面的形式開展。然而,與口語形式相比,書面語主要以詞匯語法來傳遞意義和情感,但缺乏了另一種重要的意義和情感表達方式——聲音的變化,如語調、音量、語速、節奏、重音等的變化。書面交流,尤其是網絡虛擬環境下的書面溝通,對于構建真實的師生關系并不足夠。
4有效交流策略分析
4.1拓展交流話題
高校教師應主動拓展與大學生交流的話題,為師生交流奠定基礎。教師的職責不僅僅在于教好書,更在于肩負起育人的歷史使命。因此,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熟悉學科領域的發展態勢和熱門議題。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借助書本知識引入新的、開放性的話題,激發學生發表意見的興趣。在課堂外,通過擔任各類校園活動或學科競賽的評委、指導老師,教師能夠和學生繼續就專業知識、實際操作、實踐運用等話題進行交流。另一方面,教師可主動通過網絡社交平臺關注大學生的興趣愛好,評論他們在網絡上的發言。從而讓師生間的交流從技術性話題拓展到非技術性話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校內的各種學生社團組織可以邀請專業老師擔任社團顧問,讓興趣愛好也能成為師生間常規話題。簡言之,高校教師應主動參與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拓寬、加深兩者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學生也應主動尋求教師在教學之外的幫助。
4.2營造和諧氛圍
在教學和日常管理中,教師需要表現出威嚴的一面,以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但在一些場合中,學生擁有和教師平等的交際地位,甚至是高于教師的交際地位。例如,某位女教師在文學領域是權威,但并不一定對足球很了解。那么在談論世界杯時,擁有足球知識的學生就應該是兩者之中的“權威”,教師則充當傾聽者的角色。教師應適時放下身段,適應新的話語角色,嘗試讓學生主導對話進程。通過贊許、感嘆等言語行為,可以使學生感覺到被認同、被尊重。除了關心學生的學習進展外,教師也要留意會影響學生成長進步的其他因素,如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等,給予學生一定的情感關懷,促進師生間建立起另外一層關系——朋友關系。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多與學生接觸,營造和諧的交流氛圍,給予學生朋友般的關懷和長輩般的認可,能夠幫助學生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樣,學生就會對師生交往產生依賴,從而促進師生間溝通交流的展開。
4.3豐富話語方式
在師生交流過程中,可根據時間、場合、話題、交流對象等方面的不同,充分利用不同的媒介和渠道,實現意義和情感的雙重傳遞。教學方面,師生間的交流可在課前就開始進行。教師可通過即時交流軟件以語音或文字的形式布置預習任務。到課堂上,學生可以口述,也可以電子文檔的形式拷貝到教室的電腦中,供教師查閱。教師應在備課環節安排好各種信息內容的傳遞形式。比如,解釋的部分以口頭的形式傳達;而對于引用、借鑒的內容,可直接以原來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向學生呈現。在教學之外,師生也可充分利用即時通信技術來保持聯系。不過,雙方都要考慮到不同形式適用的時機,如處于對方上課期間,可進行文字留言,等待對方課后查閱、回應。在課后休息階段,可充分利用語音通話的優勢,更加快捷方便地講述情況,表達想法。雙方條件都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利用視頻通話來打破空間限制。
參考文獻:
[1] 周延勇,周作宇.關于大學師生交往狀況的實證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5(3):79-84.
[2] 鄒強,羅木珍.對當前大學師生關系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1):97-100.
[3] 朱紅,文東茅.高校師生交流的生態學實證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1(2):23-28.
[4] 任強.高中師生溝通問題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
[5] 劉冬巖,李平.語言視野中的師生交往[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7-8.
[6] Halliday M A K,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7] 朱永生.話語基調的含義與主要內容[J].外國語,1997(1):17-29.
[8] 張小平,邵雅利.網絡時代下的“90后”大學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創新[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69-76.
(責任校對王小飛)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3.052
收稿日期:20151029
基金項目:宿遷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SQC2016JG16)
作者簡介:胡亮(1984-),男,江蘇宿遷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3-0156-03